《中国画中诗词意蕴与诗词修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中诗词意蕴与诗词修养.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画中诗词意蕴与诗词修养(中国美术杂志)2015年第二期联想当年那场考试,为什么马蹄画卷能被认可,就是皇帝喜欢吹毛求疵,刻意追求诗意。据讲,宋徽宗本人对画意要求很严,也很科学,如孔雀升墩,先落哪只脚都有讲究;但对(瑞鹤图)一画却不甚了了,可见皇帝也并非事事皆知。然而,就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法而言,想要曲尽其妙,却也很难。由于那时候没有西画的某些技法能够借鉴,表现某些场景如风霜雨露之类,就会遭到限制。雪晴之后的雪景尚可表现,飘雪之际则难以再现;而直接表现风雨则更难了,只能靠意会。表现风雨的,有据传为李椿所作(牧牛图),但效果颇为勉强。所以就绘画艺术而言,由于遭到一定限制,画面比诗句更难于表
2、达理想意境。对于某些绘画题材,只要突破传统技法的界线,才能愈加完美地表现出来。然而,表现如此理想意境,必须是既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又要技艺娴熟而勇于创新这样的艺术家要等到20世纪才能出现。笔者以为,要讲傅抱石先生是“画中李太白,恰如其分。李白的诗,浪漫、洒脱、豪迈,堪比傅抱石画意。且两人都嗜酒如命,李太白无酒不成诗;抱石翁则无酒不能成画。1959年,正是共和国10周年之际,也是国内经济最困难时期,副食品供给尤为缺乏。因肴中无酒,承当绘制人民大会堂巨幅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任务的傅抱石先生便没了精神头儿,作画也少了灵感。善解人意的国务院总理知道了傅大师的癖好,特地从原产地调来茅台酒傅先生大喜过望,
3、豪气倍增,一幅传世绝品就这样诞生了。据笔者知,抱石翁常以古诗词意境入画,其良好的文化素养、超绝的表现技巧,非一般画家可比;十分是表现苍茫与幽深的气象,表现潇洒与浪漫的画面,更是冠绝古今。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因此更多地接触到西画的表现技巧;进而又潜心学习石涛,故创造出一种独有的表现方式,被界内称为“抱石皴。傅先生有一方印,钤字“往往酒后,意为他在酒足饭饱之后方可开场作画;接下来,便是大刀阔斧,酣畅淋漓,不拘一格笔者每次观赏傅先生的画作,心情都非常冲动:傅先生对细节的描绘非常到位,就连极小的画面也能做到大气磅礴,真是细微之处见功力,却又不做作,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例如那幅(西风吹下红雨来),画面不大
4、而意境阔远,体现出抱石先生不仅深谙西洋油画的透视方法,还能坚持运用中国画“计白当黑的构图方法,一角石崖,几株桃花,一叶扁舟,几抹浮云,恰到好处地以丹青点染表达诗意。这种驾驭画面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试想,假如给大师一个更大的画面,坚信他仍能表达得非常完美。再如表现古诗词画意的另一幅杰作(潇潇暮雨)。在傅抱石的所有作品中,这是值得十分指出的一幅佳作:作品构图颠覆了传统山水的高隐概念,位于半山腰的古寺与画面下角的人物遥相照应;表现手法更是大胆,画家信笔扫出一派风雨苍茫,古诗词意境尽在其中。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中,描绘风雨的场面以宋词为最;按季节论,有春雨、夏雨、秋雨;按时段论,有朝雨、午雨、暮雨;而其
5、中以暮雨最能体现古人的忧悲伤情。傅抱石画作(潇潇暮雨)取意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八声甘州)。柳永原作(八声甘州)以潇潇暮雨开篇,通篇充满了作者失意和绝望的心绪。诗人借题暮雨,联想身世飘零,归思难收的苦闷和无助一起涌上心头;加之秋意阑珊,关河冷落,物华凋敝,长江之流如同时间之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抱石先生没有照搬诗作原意,仅在其中取四字为题,让本人的画作传达出另一种超然情态:画面仍然是古人古境,似乎并没有离开古意;然画家以当代人的目光回望古代,回望那个曾经令多少文人悱恻缠绵的时代:这是文人语境中的典型环境一个黄昏,寂静的山麓风雨潇潇;这是文人语境中的典型形象一位云游归来的隐者,没有相约的人等候,没有相伴的人同行;没有携带多余的道具,没有附加多余的色彩,一个人孤单地跋涉着这是傅抱石对暮雨的诠释,这是无与伦比的杰作。观傅抱石先生的这幅画,理应先读懂宋词。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回到古时,回到宋代?由于,宋人的敏感心灵是诗与酒调养出来的雅怀,那种浅吟低唱,孕育了多少才子,那种超然淡泊,挥洒出多少才情像姜夔,像柳永,他们将“瘦瘦的情怀浸淫在悲悼的曲调里;无论霜露浸润的清晨,还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高枕斜倚,望寥落星斗,然渺渺世界,唯感慨“天地一沙鸥罢了。在此,笔者感念古人,更为抱石翁的现代诠释而倾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