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摘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独立学院两者经太多年的时间发展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本身存在问题也都日益凸显。本文试图在两个不同领域存在问题的穿插处找到一个切入口,即进行独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原则和内容的特色设计,以到达对一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不同角度考虑的目的。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独立学院;特色课程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而快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列入公共管理专业下的二级学科,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成为招收该专业学生的最早的两所大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各高校
2、相继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获得了快速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然而,就在该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同时也暴露出来。如:专业方向特色模糊,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市场竞争力差等。很多高校开场出现生源减少,甚至开课难的窘境。公共事业的发展似乎进入到一个瓶颈中。究其原因表如今下面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方面。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该专业是培养具备当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该专业的主要培养对象为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但
3、是我国固然在公共管理领域获得了进步,但客观的讲公共管理的核心即公共管理组织并没有出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发展的情况,大部分的公共管理工作仍然是由政府和事业单位来承当。目前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大部分还是统一考试招录的老形式,人员始终还是“只进不出,无淘汰机制,流动率低。第二,学校方面。自从我国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该专业发展迅速,但我们也应理性的看到,这种速度是一种非正常的速度,是一种盲目扩招。很多高校在开设这门专业时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表如今师资气力薄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少专业对口的老师现象较普遍,很多该专业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专业如:思政、历史、行政管理等转
4、来。而专业老师从外引进也不容易,由于全国高校中仍然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博士点。其次,表如今专业建设投入缺乏。所以只能通过高校本身的努力为学生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者尽可能利用经费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利用情景模拟来到达目的。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缺乏,缺乏专业教学必需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现象比拟普遍。这些问题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学生本身对该专业满意度、认可度和学习兴趣总体不高。第三、课程设置方面。其中问题最突出方面表如今课程设置个性化问题与同质化问题并存。这似乎是一对矛盾的问题,但在公共事业专业的课程中能够同时看到这两个现象的存在。首先是个性化问题
5、,开设该专业的高校由于性质和类型的不同,在进行师资气力、学校特色、优势等多方面的考虑,因而在专业设置上体现很大的差异性。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根据2012年由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来进行设置的。但该目录只是规定出了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而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并没有做硬性要求。加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在不同高校体现不同专业方向,如:公共卫惹事业管理、公共体育管理、艺术事业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等。因而在课程的数量、性质、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2。固然同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差异很大。其次是同质化问题。这个问题是针对
6、公共管理类其他专业,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而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这几个专业体现很多的重复,甚至很多学校将这些专业混淆。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定位广泛,反而缺乏特色。二、独立学院的发展和问题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群众化与“教育产业化的产物。一般以为,我国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中国第一所独立学院是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办初期,其被统称为“二级学院,后期则称为“民办二级学院或“独立二级学院。对申办高校即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是独立学院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而在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形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教育部“8
7、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概念,并对独立学院的性质有了明确的认定。2008年,教育部公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对独立学院的身份有了明确的定位。截至2014年,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83所,其中江苏省25所,湖北省24所,浙江省22所,为独立学院数量最多的3个省份3。应该讲,独立学院的创立之初是有改革先行的目的的,有向美国私立高校学习的意图,甚至有些民办学院直接打出“创办中国的哈fo这样的口号。作为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够吸引社会资本介入教育领域,缓解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本身体制机制愈加灵敏高效,市场反响愈加灵敏,自主办学权愈加充分,没有行政化的束缚
8、,没有公办高校机构庞大、效率低下的沉疴痼疾。独立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四分之一强的席位,然而问题与争议也一直层出不穷。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办学质量不高。独立学院以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梦为目的的。然而一些院校办学理念不明晰、定位不准确,教学质量不高,老师队伍不稳定,骨干老师流失严重等问题比拟普遍存在。2.与母体院校之间的关系不清。根据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来独立学院“半公半民的模糊身份将宣告结束,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给出了考察验收、转设为民办本科、终止办学等出路。然而时间过去八年了,真正走向“独立的独立学院并不多。在失去依托母体高校的红利后,能否
9、走出本人的道路仍然不确定4。3.将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2014年2月,国家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次高等教育的改革大潮独立学院必受影响。作为民办本科高校,上有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公办高校的压力,下有高职高专的追赶,还要面临300多所同类型本科院校的剧烈竞争,所以要在高校之林求得生存,发展方向和道路是首要问题。作为目前已经存在于各个独立学院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找到一种主动的方式来本人谋求发展和生存。那么尝试利用独立学院的特点进行该专业的特色课程设置不失为一种见效快、成本低的方法。三、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首先有必要在课程设施原则上进行讨论。 (一)专业课
10、程设置原则1.特色性原则。这应该成为进行课程设置的首要原则,由于不管是对独立学院而言,还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言假如不进行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突出特色将难以在高校之林生存。2.就业导向原则。2014年教育部公布了今年全国就业率低的十五个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在其列。固然很多学者反对将大学教育与就业联络过紧,大学不能沦落为职业培训学校,然而每年就业的压力是个不可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专业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生存。3.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应2014年国家提出的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应用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向应用转变施行就是想更多的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的转变。这也是将专业与社会相
11、连接,学生与社会相接触的重要手段。4.科学性原则。课程设置要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的,同时又要做到课程合理组合。通识课程、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性环节课程,在课程的开场内容上、开设比例上,开设时间上要科学合理。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设想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例1.设计思路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架构主要包括三大块:第一公共教育,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一些基础课程;第二专业教育,这部分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第三实践教育。在这三大模块中,公共通识教育模块不管是在课程内容还是在课程比例上已经比拟固定,主要课程是任何一个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公共基础
12、课程,所以对这部分的设计余地非常有限。因而特色的课程设置主要需要围绕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这两块来进行5。2.详细设置(1)公共基础课群。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华特点社会主义理论概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英语、大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组成,这部分所占总学时一般为25%左右。(2)专业基础课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把握好“特色与“底色的关系,而专业基础课应该成为该专业的“底色,所以这个课群要紧紧捉住公共管理这个大方向来进行设置,毕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大类。这部分的设置能够参考教育部公共管理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在2004年对公共管理类学科的课程体系提出
13、八门主干课,即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公共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部分所占总学时一般为20%左右6。(3)专业核心课群。这部分课程一定要体现出特色性。这里的特色性包括所开设专业的独立学院特色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两方面。所以这部分课程首先可根据学院本身特点开设课程,如财经类可开设经济学、会计学财会课程;医学类可开设医学、卫生学等;农林类可开设林业、农业类。其次要开设本专业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一定要反映公共事业管理与其它管理专业的不同特点,所以课程不在多而在于精。因而建议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学、公共部门绩效
14、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4)专业方向课群。这部分课程要根据所定方向开设的同时兼顾就业性和专业兴趣性。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例,首先应开设文化管理学、文化产业学、文化政策学等文化方向课程。但是方向课程的效果应建立在专业兴趣上,所以只开几门综合性的课程并不能打好专业方向的基础,建议应开设一些所定方向的基础课程如:美学、文化学、人类学、宗教学等。此外,要根据专业的就业方向开设如:图书馆学、会展管理、申论、行政能力测试等多门课程。这部分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5)实践课。作为实践课关键是所占课程比例和实践的效果以及实习基地。首先在所占课程比例上要加大,不能低于总学时的30
15、%。其次,实践课的形式能够有很多如:专家作报告、社会调查、课程实验、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但实践的效果要想好实践内容一定要与专业方向和就业结合在一起,而且要真正的将实践坐扎实,相应的指导、监督、考核都应严格、科学、合理。最后,实习基地实践课的重要支撑,但也是诸多学校的难题。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理想的实习基地当然是公共部门事业单位,但情况确实是让这些单位接受大量实习生不现实,所以实训基地应该重点考虑由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来担当;另外很多实习基地其实能够做到不同专业的资源分享,如旅游管理专业、图书馆专业、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实习基地完全能够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穿插使用,能够节省大量成本。参考文献: 1陈琳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形式相关理论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4(6). 2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原则及其方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3). 3阙明坤.独立学院能实现“高水平民办大学梦吗N.光明日报.2013.12.11(16). 4李剑平.独立学院难“独立N.中国青年报.2014.4.14(01). 5邓俊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