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清明节的来历故事1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原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到处显示出勃勃朝气。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闻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
2、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相互乞取新火。清明节的来历故事2来源一: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 论达官贵人,还是一般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 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 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
3、国, 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最终在 19 年后回到了晋国,重 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出名的晋文公。寒食节暨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重耳做了国君, 封赏全部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受封,带母亲隐居绵山去了。晋文公下令放火 烧山,想逼介子推带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来源二: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4、,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国节日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原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20xx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比较固定,大多数都在4月5日,但假如遇到闰年就会在4月4日,今年就是这个状况。文化:对于清明节,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也同样情有独钟。“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小小诗中描绘出一幅充溢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畅,余味无穷。同样闻名的还有唐代诗人韩罖的寒食,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风光,又讽刺了当时权贵的泛滥,赋上了不少政治色调。一同回味这些与清明有关的诗词,在浓浓春意中享受一道别有风味的文化大餐。提起清明,还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总计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6、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好玩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春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以熬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春游游玩的欢乐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1、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肯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起先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2、春游又叫春游,
7、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间。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春游的习惯。3、植树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详细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化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4、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
8、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到处成荫。5、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宠爱的一种嬉戏。相传是黄帝独创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逝了。6、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
9、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育英勇精神,至今为人们特殊是儿童所宠爱。7、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季节人们所宠爱的活动。每逢清明季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耀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际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清明节的来历故事3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起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
10、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xx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
11、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到处显示出勃勃朝气。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缘由,所以会相差两天。农历是反映物候改变、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详细时间须要精确的天文学问和数学学问,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志就
12、用很长的篇幅和许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驾驭节气规律的必学学问。略微困难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洁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祥瑞、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
13、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爽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爽的阳气。清明节的来历故事4清明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中国人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春游、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活动。不过,最初的清明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种节气,真正把它变成节日还起源于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专宠一个叫骊姬的妃子。骊姬虽然有着天使般的面孔,但内心特别歹毒。她为了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能够成为晋国的下一任国君,就想尽方法调拨晋献公和他另外几个儿子的关系。最终,太子申生自缢身亡,公子重
14、耳、夷吾被迫出逃。重耳的逃亡生涯可谓是历经劫波。先是父亲晋献公派人要杀死他。后来他的弟弟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继位成为晋惠公,但夷吾担忧重耳才能出众,怕影响到他的地位,于是也派出刺客要取他性命。重耳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不过,虽然重耳混的很惨,但还是有一批晋国的大臣情愿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一起到处逃亡,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年,重耳等人逃亡到了卫国。他身边一个随从因忍受不了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于是将重耳的钱粮全部卷走跑路了。原来,重耳一行人的日子就已经过的特别清苦,如今钱粮全部被偷,忽然就陷入了绝境。重耳身边的大臣跑去向当地农夫求助,可农夫看到这群衣不蔽体的人,以为他们是乞丐,不
15、但不赐予帮助,还将他们讪笑了一番。眼看重耳饿的都快要晕过去了,大臣们只好各自上山采集野菜为大家充饥。介子推动山采集了野菜后,不忍看到重耳日渐憔悴,于是他用刀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块,扔进野菜汤里,一起煮熟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才得知了自己当天吃到的肉竟然是介子推身上割下的,内心特别感动。他当即表示,有朝一日,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公元前636年,重耳结束了十九年逃亡生涯,成为了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文公。那些陪晋文公一起逃亡的大臣争相起先邀功请赏。见此情景,介子推感到特别愤慨。他说,晋文公成为国君,实为天意,大臣忠君是天经地义,怎么能以此要求赏赐呢?看着当年那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的同伴如今各个争功请赏,
16、丑态百出,介子推觉得很生气。于是他带着老母亲走进深山,成为了一名隐士。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晋文公才得知介子推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只身带着母亲隐居深山。想到当年他“割股奉君”之事,晋文公深感惭愧。于是他带着人马进山,想要亲自将介子推请出山。可是,山林那么大,想找到一个隐士那简直犹如大海捞针。晋文公身边一个人给他出了个办法,说只要在山的三面放火,留出一面,那么介子推必定会在火势的逼迫下从山中走出。晋文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下令三面烧山。可没想到火势很快就快速扩散开来,将整片山林都给烧光了。大火过后,人们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发觉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在尸体旁边的树洞中,找到了一首介子推写的诗:“割肉奉君尽
17、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如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民间的扫墓祭祖活动也都定在了这一日。寒食节在时间上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到了秦汉时期,扫墓祭祖的风气日渐兴盛,人们经常将扫墓时间从寒食节延至清明。随着时间的消逝,清明节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两个节日融合为一体,也就是我们今日所说的清明节了。清明节的来历故事5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明节 来历 故事 范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