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精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1孔融让梨孔融,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闻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特别聪慧,而且还是一个注意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经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望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当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今,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2程门立雪“程门立雪
2、”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接着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起先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尊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渐渐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
3、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乏和不耐烦的神情。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敬重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3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特别闻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育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谐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引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即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尊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慧,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
4、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特别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敬重。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4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护,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
5、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稀里糊涂,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珍贵!难能珍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珍贵美德。今日,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方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样深厚。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5乳姑不怠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非常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旧健康。
6、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6玉帛成干戈公元前592年,当时的齐国国君齐顷公在朝堂接见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各国使臣都带来了墨玉、币帛等珍贵礼品献给齐顷公。献礼的时候,齐顷公向下一看,只见晋国的亚卿郁克是个独眼,鲁国的上卿是个秃头,卫国的上卿孙良夫是个跛脚,而曹国的大夫公子首则是个驼背,不禁暗自发笑:怎么四国是使臣都是有毛病的。当晚,齐顷公见到自己的母亲萧夫人,便把白天看到的四个人当笑话说给萧夫人听。萧夫人一听便乐了,执意要亲眼
7、见识一下。正好其次天是齐顷公设宴款待各国使臣的日子,于是便答应,让萧夫人届时躲在帷帐的后面观看。其次天,当四国使臣的车子一起到达,众人依次入厅时,萧夫人掀开帷帐向外望,一看到四个使臣便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她的随从也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笑声惊动了众使者,当他们弄明白原来是齐顷公为了让母亲寻快乐,特意做了这样的支配时,个个怒不行遏,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各自回国请兵伐齐,血洗在齐国所受的耻辱。四年后,四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齐国不敌,大败,齐顷公只得讲和,这便是春秋时闻名的“鞍之战”。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7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识历朝兴衰的历
8、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擅长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兴奋地说:“我须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行。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确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意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大快朵颐地跟我去吧。”刘备劝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
9、去。这一天,北风咆哮,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白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接着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其次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确定第三次去探望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视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赶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刘备三人飞
10、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生怕打搅诸葛亮,不顾路途疲惫,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探望,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唯恐让将军悲观。”刘备却恳切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虚心的看法,恳切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最终答应了刘备的恳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赤胆忠心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
11、献。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8诚信知礼-燕昭王求贤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足;特殊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压,更想找机会报仇。燕国原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办法,竟学起传闻中尧舜让位的方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抗拒,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
12、提示他,老臣郭隗(音w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议一下。燕昭王亲自登门探望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服侍他。您能不能举荐这样的人呢?”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深思了一下说:“要举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找寻,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兴奋,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
13、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半信半疑,也不再责怪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疼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真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肯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立刻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能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
14、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真一每天强大起来。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闵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准备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唯恐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肯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情愿跟燕国一起发兵。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齐闵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反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
15、一仗。由于乐毅擅长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闵王逃回临淄去了。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据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愿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始终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不得不出走,最终在莒城被人杀死。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9廉蔺交欢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
16、,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得,反而爬到我的头上。肯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赶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性地向他们说明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胆怯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
17、原因。假如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到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敬重蔺相如了。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知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连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今两人消退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同德,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扰赵国了。简短文明礼仪小故事 篇10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突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喊自己,便背着柴快速返回家中,跪问原因。母亲说:“有客人突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高校、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