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最新.docx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最新.doc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依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剧烈的责随意识。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驾驭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自读课文,熟识课文,并比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三、分析、朗读第一段: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简单把握,老师联系全文内容,提
2、示学生)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3、探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请学生翻译: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莫非不也是人事吗?(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比较它们的异同,探讨他们的优劣。(老师引导:原文采纳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变更了。)4、探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缘由。(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
3、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四:分析、朗读其次段。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老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当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3、有条件的老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依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看法?老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尊敬敬,兢兢业业。5、问:这些看法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尊敬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
4、打出)7、学生依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其次段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索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胜利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概。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
5、气概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老师提示;方是正值的意思,所以应当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胜利”)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引导:到“泣下沾襟”)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老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终两字应适当拖长。9、请学生朗读,然后老师示范,最终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其次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当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假如不幸男生没气概,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
6、诵。以上两句是形成剧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缘由呢?作者好像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幻灯片打出)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一问比较简洁,学生应当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老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7、的庄宗后来尽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示人们,要留意到“夫祸害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分析“夫祸害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1、学生集体朗读后,比照课下注释翻译。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订正错误,重点:第一个于说明为在、从,其次个于说明为被,留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依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样,前面的“祸害”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3、探讨“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留意填充省略的内容,(莫非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老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
8、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假如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遗忘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指责朝政,提示北宋统治者不要遗忘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忧劳 盛庄宗: 恭尊敬敬,兢兢业业庄人事还矢先王, 告以胜利宗 逸豫 衰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伶官传序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相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
9、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学问目标:驾驭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争论结构。、实力目标:诵读品尝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驾驭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别句式。三、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争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四、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学习法五、课时支配: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二、解题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四、听课文朗读,留意字音和断句。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1、强调重点字词2、探究:(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洁回答。(2)、通过
10、其次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3)、这两段各自采纳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2、探究:(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2)、第三段和其次段是什么关系?试详细说明。(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七、课堂巩固练习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别句式4、名句积累八、美文赏读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九、拓展延长十、布置作业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 学习“盛”“告”“困”“于”“其”“
11、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3.体会本文采纳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层层深化的写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支配二课时教学过程检查学生预习。学生朗读课文。老师考查阅读课文的娴熟程度,从而了解预读状况。有关的国王与国名:课文其次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依据注释简述他们的状
12、况(不要照读注解)。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痴迷伶人,“常身与徘优(pi y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
13、,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终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疏通课文:(1)正音:矢(sh)盛(shng盛衰之理;chng盛以锦囊)函(hn)(2)补充注释: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缘由。盛以锦囊一“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装着,动词。函一动词,装在木匣子里。原意“匣子”。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近。阅读提示: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后段争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头,开宗明义提出论点。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缘由,
14、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得与失”“盛与衰”,说明立论的历史依据。全文的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而败、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争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动身人深思的道理,告诫人们吸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写史”方面,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最终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
15、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终落个仓皇出逃、土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也证明白“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剧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用词不同,却饱含着剧烈的感情色调。“可谓壮哉”在赞美中含有轻视;“何其衰也”,在惋惜中蕴含指责,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显明的观点。接着又用“岂欤?”“抑欤?”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在最终一段中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
16、“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附板书设计(可协作疏通课文书写)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干脆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事实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具体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终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干脆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写作训练: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7、4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一般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肯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才智;用现代观念谛视作品,评价其主动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肯定数量的名篇。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中涉及五代历史。阅读时必需首先
18、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二、设计理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中学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尝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需采纳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详细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
19、法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详细目标)1、学问与技能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B、学习驾驭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A、采纳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渐渐深化,点滴理解B、采纳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理解感悟的实力。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意师与生的亲和力B、在教授学问的同时,注意德育教化,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
20、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高二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教学重点:1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2识记11个词语,驾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3学习正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肯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四、教法学法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变更学生的学习观念、看法、习惯,激励学生想象、质疑、发觉、创新。所以,我尝试运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
21、4、学生自主学习法;5、探讨法;等等。五、课时支配两课时(兼一个早读)时间支配:1、利用早读通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最好能播放录音,或老师范读。2、第一课时注意基础学问。3、其次课时注意实力提高。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耀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识,其实夫差战胜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断背景: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叮嘱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两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伶官传序 教学 设计 最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