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优选汇总.docx
《经典成语故事优选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成语故事优选汇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成语故事优选汇总经典成语故事优选汇总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经典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经典成语故事1习以为常“习以为常是哪个司空?他的诗人人会背,人品却鲜为人知!成语“习以为常,见的什么“惯?背后的故事毁三观!有个常用成语,叫“习以为常,意思是“指某事常见,缺乏为奇,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比方,“疫情防控期间,大街上的车辆比往日少多了,平常习以为常的堵车现象今日踪影全无。再如,“在封建社会里,官吏敲诈讹诈,搜刮民脂民膏,是习以为常的事。作为成语,习以为常的出生年代并不是长远,最早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
2、阳人,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时度,招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遭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因与王叔文相善,参加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一同推动“永贞革新。但是,
3、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改革很快宣告失败。其后,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近十年,于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其诗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外表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挖苦当时权贵的。诗的后两
4、句外表上是写玄都观里桃花,本人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挖苦他们去国十年期间上位的新权贵。刚刚回归京城的刘禹锡,由于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结果又得罪了当权者,结果再次遭贬,这次是被贬到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才改为生存环境较播州稍好的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待了近五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丁忧三年期满后,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又三年,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两年后,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其时,有一个曾在朝中担任过司空的李大人,因仰慕刘禹锡的诗
5、名,邀请他饮酒,并拉来几个歌姬歌舞助兴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七言诗(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习以为常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中的司空,指的是古代一种官职。司空,这个官职在西周时期就存在了,那时候司空是朝廷中的“三公六卿的成员,官职还是比拟大的。到了唐代司空的官职位居正一品,算是三公之列了,官职也相当高。唐代时的尚书,也俗称司空。刘诗的意思,就是指惯于享受、天天灯红酒绿的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刘尚书禹锡罢和州,为主客郎中、集贤学士。李司空罢镇在京,慕刘名,尝邀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刘于席上赋诗曰:高髻
6、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习以为常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因以妓赠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赠李司空妓)中的李司空,在历史上也是位家喻户晓的名人李绅。李绅,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高宗时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李绅之所以能被人记住,是由于他的两首诗(悯农二首)。(悯农二首)中的其二最为有名,大家都能出口成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正是由于(悯农二首)的流传,李绅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美称。但是,这位
7、“悯农诗人功成名就之后,生活却极其铺张、奢华,不仅家中歌女成队,据讲,吃鸡子只吃鸡舌,所以,李大人的一顿饭,光一盘烧鸡舌,就得费鸡无数。有时候,不忘初心,真的很难。刘禹锡吟完一首(赠李司空),李绅表现得非常大方,直接将歌姬送给刘诗人了!经典成语故事2首阳采薇前言伯夷和叔齐在我国历史中是两个颇为特殊的人物,他们“宁死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这种行为在我们当前看来很难理解,甚至觉得有些愚笨。但他们这种行为,对数千年的儒家却影响至深,它不仅寄托了儒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精神,更是一种不屈的民族气节。作为文化符号,“首阳采薇的精神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骨髓。正是由于他们的影响,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又一
8、批的仁人志士,从苏武到文天祥再到于谦、史可法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时代反响。一、“孤竹国与“兄弟让国的典故。假如不是伯夷、叔齐这两个传奇人物,恐怕我们都不会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曾经存在“孤竹国这么个地方,既然我们的主角是孤竹国人,那我们很有必要把“孤竹国的历史搞清楚。关于孤竹国的来历与兄弟让国的典故关于“孤竹的名字,我们在殷墟甲骨文和商朝金文都能够见到其记载,在今天的河北卢龙、迁安和辽西出土的商朝青铜器中,也曾有“孤竹的铭文。据史料记载揣测得出,孤竹国应该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个位于商朝边境的小国,其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西边与燕国接壤,南边则是齐国。对于“孤竹国国名的解释,国内学者有
9、几种解释:一是“孤竹也通“觚竹,“觚是青铜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孤竹国这个国名反响了这个诸侯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根据颜师古注解的(急就篇)中“觚者,学术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得以揣测出“觚与“竹皆是书写用具。三是北方很少产竹,“孤竹之意代表竹子稀少的地方。第四也有学者以为,“孤竹代表男性的根,是一种原始的生殖崇拜,也是氏族图腾。而“孤竹国的建国时间,应该是商汤十八年,约公元前1600年。而“孤竹国的灭亡也有几种讲法:一、根据(春秋)和(国语)所记,山戎侵燕,燕国求助于当时霸主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意思是讲大约齐桓公二十二年,孤竹国被齐国所
10、灭。二、根据(管子)记载,公元前660年,齐桓公又“北举事于孤竹、离支,彻底征服了孤竹国,孤竹国纳入燕国国土,孤竹人则融入山戎和燕人之中。三、根据(卢龙县志)所记载,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其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此后史料中再无孤竹国之名。大致来讲,孤竹国应该始建于夏朝末年,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建国到灭亡一共940多年,是血统很纯正的古诸侯国,这个古国正是孕育出伯夷和叔齐两个贤人而出名于后世,那么伯夷、叔齐与孤竹国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伯夷、叔齐“兄弟让国成千古美谈。相传伯夷与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伯夷详细情况不得考,叔齐名致,字公达,
11、谥齐,后人称之为叔齐,是孤竹国三王子,他被孤竹国国君立为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坚决遵循古礼要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讲:“你为国君是父命,怎么能够随意改动呢?于是便从国都逃跑了。而叔齐以为废长立幼不合礼制,再加上本身恬淡的性子不合适当国君,所以也逃离了国都,后来他们二人结伴而行,隐居在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孤竹国的百姓无奈之下,只好拥立了二王子继承了王位。他们兄弟二人以国家想让,体现的更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历史上,父子相残、兄弟阋于墙的悲剧比比皆是,主要就是为了争权夺利,所以见怪不怪。而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相互让步不愿当国君,出乎常理,所以显得格外传奇。他们之所以相互让步,一来都遵循着
12、内心的礼教坚守,二来也对当时商纣王的暴政表达不满,所以并不愿意与之合作,于是宁可放弃王位隐居山野。后来他们听讲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也是天下出名的仁义之君,于是他们长途跋涉前往周国的丰邑,当他们到丰邑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闻二位贤人从孤竹国远道而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并对其妥为安置。二、叩见武王,“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在伯夷叔齐投奔周文王时,念着周文王是当时大贤,虽“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固然实力庞大,但对当时天下共主商朝中央还是服从的,所以伯夷、叔齐二人以为这是一种美德,这也正是他们投奔文王的主要原因,然而周武王即位后,周国对殷商的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有一天,伯夷、叔齐碰到
13、了武王伐纣的大军,他们二人以老弱残躯英勇地把大军拦了下来,他们对着武王讲:“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麾下大将群情激愤,听了两个老头不合时宜的话,就准备要杀了他们二人,太公姜子牙及时阻止了将军们,他对将军兵士们讲:“这两个人都是仁义之贤者,不要为难他们。不久后,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商纣王败亡,周朝遂立。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没有起到作用,商朝灭亡后,周朝新立,新的时代从此开场,一批批新贵族到各地建立了本人的封国,原来商朝百姓被当做“顽民强迫发配到新的地方寓居。在周国丰邑寓居的伯夷和叔齐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寓居了,他们以为周武王暴力夺权,
14、是属于非正义的,本人兄弟二人既是商民更是商臣,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背叛故国,于是他们再次结伴逃离了丰邑,渡过黄河来到首阳山隐居起来,他们甚至为了表达本人的气节,连周朝官员送来的粮食都不吃,只以山上的野菜为食,这就是著名的“采薇而食。有一天山中一名妇人对他们讲:“你们不吃周朝的米,但是你们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这个天下周国已成天下共主,无论走到哪里,吃什么喝什么都是周朝的,也是他们为了气节,连野菜也不吃了,两位老人就这样绝食数天,生命危在旦夕时创作了一首著名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闲归矣?于嗟徂兮,命乙衰矣!伯夷、
15、叔齐这两个不合时宜的老人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叹,在饥饿和严寒的折磨中离开了这个令他们失望的世界。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杀身成仁的决绝和勇气,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不屈意志。显然,他们是反对周朝的,但却获得了包括周武王在内的周朝人的尊重,他们作为“忠臣、作为“遗民,第一次被史书大书特书,也正是这种精神在主导。鲁迅先生曾有小讲(采薇),借人之口对伯夷叔齐发出质疑,这是对的吗?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讲(采薇),但他没有像传统文人一样赞扬其骨气,而是用他们的不知变通来挖苦世人,他还借小讲主人公之口对伯夷、叔齐的行为提出了质疑:“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伯夷、叔齐既然不吃周朝的粮食,
16、那么首阳山的薇菜就不是周天子的吗?伯夷、叔齐是真的不懂还是假装不知道?站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人需要气节,更需要生存,也许生存才是第一要务,所以他对伯夷叔齐的批判无可厚非。然而站在如今的史学角度上而言再看,鲁迅先生这种质疑其实是有一些强词夺理的。首先,即使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百姓缴纳的公粮税赋毫无疑问是皇帝的,其余本人种植的粮食还是本人的,并不能讲全部是皇帝的,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来看,“采薇不算周天子的。其次,周朝的建立,是实行的分封诸侯制,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区域只要镐京和洛邑两个地方,其他地方都封给了诸侯。而诸侯管理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讲不能算是周天子的,这也是为何
17、伯夷、叔齐二人非要渡过黄河,到首阳山隐居的原因。首阳山在当时属于晋国,他们兄弟二人脱离了周天子控制的范围,隐居在首阳山“采薇,实际上并不算是周天子的。最后,周朝时期诸侯主要管理城邦,大的范围有“方百里,小的范围“方五十里,而抛开主要城邦范围外的广大土地,其实是属于他们口中“野人的,所谓“野人,就是当地土著居民,他们的自由度是比拟大的,并不受领周天子管辖,周天子也不会由于这些野地去征伐他们,而当时的“首阳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地土著居民能够自由采薇,可以以自由蓄养放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首阳山名义上是周天子或者晋侯的,但其实是无主之地,与周天子无关。为何鲁迅先生要质疑伯夷、叔齐的行为呢?这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成语故事 优选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