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飞来峰》教案范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尝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实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品尝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惊奇不惊奇?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日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老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尝
2、全诗。重点品尝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白地点,其次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详细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要点:哲理是从详细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方
3、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当说他的心境是主动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欣赏景色,阐明白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探讨活动,边探讨边板书描写景物充溢朝气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北宋(朝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说明加点字的意思千寻塔()(指应天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
4、到”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怕)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纳(夸张)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七、老师小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概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
5、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学问,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终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课。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登飞来峰教案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闻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
6、首诗,将诗句读精确,读流利,假如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2、(一读:读精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情愿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精确,真了不得!)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1、孩子们,假如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化理解诗意。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学生提问,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利用孩子的已有阅历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晰“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
7、决。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索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索句意。提问诗意,再读。(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假如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望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
8、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凹凸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像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作者站在高耸入云的飞来峰上,举手就可触及蓝天,举目四望,四周的景物尽收眼底,只见脚下白云翻滚,一轮红日缓缓升起,光线万丈,他该是怎样的心情呢?(自信、骄傲)(三读:感情朗诵,提问读,)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吗?(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兴奋的心情,你抓住“不畏”读出了作者无畏的心情,你抓住“最高层”读出了作者豪迈的心情,)孩子们,古诗用词特别凝练,王安石仅仅用了28个字就
9、表达了丰富的意境和自己丰富的情感,就让我们一起感情朗诵这首诗吧!四、结合背景,领悟主旨孩子们,当年作者是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返回家乡江西临川时,途经杭州,写下登飞来峰一诗。此时作者年仅30岁,初涉宦海,正是年少气盛,志向高远,理想不凡之时,那么作者登上飞来峰仅仅为了看日出吗?他挥笔写下的仅仅是自己游飞来峰的所见吗?老师想给大家出示一些资料:出示背景资料:1、 王安石所处的北宋仁宗时期,国家表面上安然无恙,事实上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都特别尖锐。朝纲不振 ,奸臣当道,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地方乡里官吏腐 败横行无忌, 盗匪猖獗 ,民不聊生。长期的战乱使人民遭遇宋、辽和西夏统治者的重重迫害
10、,弄得无家可归,到处流浪。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学问分子,嫉恶如仇,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2、 沟通新的感受。(要点:看日出是对光明前景的憧憬,是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志气和决心; “最高层”的寓意是诗人有着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怀)作者用眼前的哪一种景物代表了当时奸臣当道、官吏腐 败横行、盗匪猖獗 的社会现状?哪个词语表现了作者下决心冲破重重阻挠革除弊政变革现实的志气和气魄?他心里装着的是什么?(原来他心系的是黎民百姓的命运,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才不畏奸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他是站在这
11、样的一个高度,最高层)这里的高指的是?(他的志向如此的高远,胸怀如此的博大,)原来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啊!师:此时作者胸怀远大志向,高瞻远瞩,心里牵挂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满腔热血,一心报效祖国,看着旭日缓缓升起,他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哪?(四读:同桌合作读,示范读,指名读1名,小组读,全班读)(老师感受到了作者坚决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老师信任他肯定不畏阻挠最终取得胜利)一起来朗诵这首诗。(这一环节配乐指名朗诵到同桌朗诵,到小组朗诵,到全班朗诵。此时,大部分孩子已经完成了古诗的背诵。)王安石当时作为一个小小的县令,就能将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牵挂在心上
12、,那么生活在和平年头的我们该怎样做呢?那么就借这首诗来让我们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吧!五、学习测试。(卡片)1、孩子们,老师想,这首诗大家已经熟记于心,现在老师要检查大家的默写了,默写前,谁能提前提示大家一下该留意什么?(可能提示大家书写要整齐规范,可能提示大家易错的字等,让同伴的力气来帮助孩子胜利。)同桌检查,师总结。2、口头检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 孩子总结诗的内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胸怀大志才能有所成就等;(2)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2、结束语:(并出示作业)王安石站得高,所以不怕浮云遮挡双眼,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宋代的苏轼来到庐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又会
13、看到什么呢?课外作业:(1)自学题西林壁。(2)查阅王安石的资料,看他的远大志向最终是否得以实现。登飞来峰教案3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请观赏:飞来峰我国共有四川龙门、江苏、杭州、浙江绍兴、安徽五处此景观。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闻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今著名天下。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见。他主动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
14、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三、感知诗歌内容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早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翻译:不怕浮云层层遮住视野,都(只)因为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哲理:视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袤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争论打好基础。三四句争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阅历体悟到一种人生哲
15、理。“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我们知道,在通常状况下鸡鸣时分是看不到日出的。据说在泰山的日观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在飞来峰上能不能看到这一奇景呢?从“闻说”二字推断,诗人没有看到。他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的是突出构思中阐发哲理的重心。鸡鸣日出的绚丽图景,也是诗人美妙前程的象征。“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转入争论,其实也有写景的形式。“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方,比方当时的保守势力(邪官)。“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
16、策。问题:1、“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变形题)“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2、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主题思想)视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四、拓展学习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登飞来峰教案4登飞来峰一、导入北宋的王安石,是出名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
17、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非常注意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三、介绍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年少气盛,理想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予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四、朗读诗歌1.听范读。仿读。2.学生自由读。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五、理顺诗意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2.沟通难点,理顺诗意。参考: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18、听说鸡鸣时分可以望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六、诗句研读1.“飞来山上千寻塔”与出了什么内容明确:紧扣诗题下笔,点明白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2.“闻说鸡鸣见日升”如何理解?明确:紧承首句而来,听说在鸡鸣之时,站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这是通过详细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明确:这两句诗用了典故。补充:西汉人曾把浮云遮挡日月比方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是说自己离开长
19、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坚决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七、诗词主旨归纳诗人借登高以寄慨,抒发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板书设计:登飞来峰景物充溢朝气情怀踌躇满志己亥杂诗一、导入己亥杂诗共315首,多为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来回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鸦片斗争的前一年。本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二、作者介
20、绍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38岁中进士。政治上主见改革内政,抵挡外侮,与同时的魏源齐名,称“龚魏”,为近代思想界的先驱者,启蒙思想家。有龚定庵全集。三、朗读诗歌1.听范读。仿读。2.学生自由读。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四、理顺诗意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2.沟通难点,理顺诗意。参考:在无穷无尽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今便同朝廷远隔了。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予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五、研读
21、诗句1.本诗从结构上看,分前后两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分别属于哪种?明确:写景,抒情。2.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 诗人以天际、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 “浩荡”,广阔无边。“白日斜”,夕阳西斜。龚自珍报国无门,最终辞官回来杭州故里,心情非常苦闷。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这个“愁”是对国事的忧虑,表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吟鞭东指即天际”,这句写的是作者的心态,离京意味着告辞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际漂泊的心绪。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落花到春泥绽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忱和不甘孤独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内心的情感。 “落红”,落花。“红”,比方志向与信念。“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事实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旧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旧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志向和信念。这种对志向的坚决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六、主旨归纳抒发了作者离京时的感受,虽然充溢愁绪和惆怅,却更坦露了为国为民尽自己最终一份尽力的高尚情怀七、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诗歌。2.完成练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