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实习报告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实习报告优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古实习报告考古实习报告 篇1实习已过去些许天了,可在京实习的一幕幕却还会经常清楚的出现于脑海中,那些人,哪些事,恍如昨日三月的北京,春寒还盛,我们便来到了房山大苑村这个生疏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二十余师生一起经验了春天肆虐的沙尘暴,夏天炎炎的烈日,一起由大苑遗址转战于大兴墓葬群,一起睡露天,一起熬夜加班。付出了汗水,却也收获了成果,通过实习,我们初步驾驭了考古田野发掘方法和技能,娴熟驾驭了室内整理的前期记录整理和资料汇总工作等,同时熬炼了身心,拓宽了眼界,工作之余的生活,在北京文研所的关照下,也度过得很开心。整个实习,大家都收获良多。在此,实践和实力的学习提升过程不行置否是发掘实习的
2、重心,但穿插其间的人情往事也同样让人难忍不提,故此分为实践学习、生活消遣两篇。实习期三个月,可比较清楚的分为三段,即初始近一个月的大苑村寺庙遗址发掘,中间的室内学习阶段及后段月余的大兴墓葬发掘及整体室内整理,三阶段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即田野发掘部分和室内学习整理部分。详述如下:田野发掘大苑寺庙遗址大苑村寺庙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东约1.5千米,大苑村偏西部渠南,东西两边皆为民宅,南边缘靠近马路。为协作北京西六环修建工程的基建考古项目。发掘区原为民房及果园、耕地等,发掘前已被平毁,遍布树根和碎砖瓦块等。此次发掘,便利起见,以也许发掘区中心位置一固定物为中心基点,按南北正方向采纳象限法布方,共
3、分、和4个发掘区。其中I、区首先发掘,多数布方规格55米,少数1010米,II、III区发掘较晚些,大部布方1010米,偶有边角处地理局限布方105米,布方规格大致以钻探所得遗迹困难程度为标准。遗址从20xx年2月11正式开方发掘,其后近一月中,我们偶有断续的发掘了I、区的大部,基本上也是整个遗址中遗迹现象最为丰富的一段。遗址由于年头不算早,所以地层也相对较简洁。统一后,地层分为三层,其中层又分为a、b两层,结合成因详细描述如下:层,表土层,土色灰黑,较为疏松,包含物为植物根茎、塑料,碳屑等,厚15-30厘米左右。应为近现代居民生活、耕扰所致。a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少量白灰点等,包
4、含物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1570cm,厚约10-30cm。应为b层建筑废弃塌毁后,在其上积累的自然土,其中的碎砖瓦块应与当时人们的挖翻等活动有关。结合遗址推想为明清后期。b层,土色黄褐,土质较为致密,夹杂较多白灰点、料礓石块等,包含物大致也同样为碎砖瓦块及个别碎青花等类瓷片,深3050cm,厚520cm,。各探方常见的寺庙房基S1即开口于本层下,打破层。推断其应为明清此遗址寺庙建筑废弃塌毁形成的遗迹。层,土色浅黄,土质致密,包含物较少,深约30-50cm,厚度不明。不见遗迹现象,人类活动痕迹较少,应为原始自然积累。但我个人推断这应不是原生地层,应仅为自然积累,与当地河流较多有莫大
5、关系。以上只是大框架性的地层状况总结,个别探方还不见有b层,土质土色、地层厚度、包含物等也往往有个体的微小差别。在这个遗址发掘中,大家基本上都完成了两个左右的探方发掘,这其中我负责了I区的T0301和T0302。两探方都位于I区第三列,南北相邻,地层完整,遗迹方面有一现代沟、两段基槽,却无有价值遗物出土,这与大多数探方的遗物较少状况基本相同。考古实习报告 篇2三峡考古实习记略考古学在公众心目中是一门充溢浪漫色调与神奇气息的学科,尤其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们经常把它与奢华富丽的陵墓、湮没于荒漠的古城以及各种无价之宝联系起来,这就更为考古学增加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闻媒
6、体对各地的考古工作赐予了更多的关注,随着老山汉墓发掘、雷峰塔地宫开启等一系列电视直播人们才惊异地发觉,古代文明的辉煌原来就重现于小小的手铲和竹签之下,由此公众才贴近了真正的考古学。回想起考古实习前的情形,就连我们这些靠着志向与激情从全国各地走到一起来的考古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后,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新奇与惊慌,一想到自己即将投身到火热的三峡库区文物抢救工程之中,想到自己所学的学问即将在现实中接受考验,心中不免有些忐忑担心,想象着该如何用双手叩开大地的胸膛,倾听千百年前先民生息劳作的历史回响,如何在无言的遗址上复原出古人生活的生动场景,如何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度过生命中一段重要的
7、时间或许因为大家都是刚刚二十岁的青年,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所以与惊慌担心相比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对前途的向往。动身前夜,在与亲朋一一电话话别后,我在日记中写道:“明天及以后几个月的日子里会有很多我生命中的第一次发生吧!不管是喜是忧,好好体验,酷爱生活吧!”XX年9月18日下午,以厦门高校考古专业98级同学为主组成的厦门高校XX届考古队一行22人离开了阳光下的鹭岛,乘火车奔赴实习地重庆市云阳县巴阳镇畲家嘴村。一、早段XX年9月21日凌晨,考古队到达重庆。早晨八点左右,我们登上大客车由重庆前往实习地点。客车在离开前先在市内兜了一圈,以便我们阅读一下山城风光。这时薄雾已经散去,山城的铮铮铁骨和雄
8、浑气魄昂然显露,群山如聚,广厦如鳞,长桥似虹,大江如怒,整座城市仿佛一位在蓝天下振臂高呼的巨人,浑身充溢了力气和斗志,让观者深感激昂!客车离开城市驶向群山,不久之后就驶上了惊险的盘山马路,每逢转弯都会让人感觉整辆车已突入空中,即将下坠,就在重力和恐惊抓住人心前一刹那,客车又回到了路上,虚惊环生!黄昏时分,老师告知我们目的地就要到了。同学们心中的惊慌和新奇又起先蠢蠢欲动,经验了几天的舟车劳顿后最终会到达怎样一个终点,这是盘绕在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突然起先希望汽车就这样始终行驶下去,恒久与目的地相距遥遥。在等待的焦灼与微弱的抗拒中,巴阳镇移民新村已将我们包涵。汽车轰轰而去,把我们留给了安静的小村庄,
9、在下车的一刻我好像有些失落,失落了什么,莫非是旅途中的幻想?我们住在一幢老乡刚建好的四层小楼里,一楼是餐厅和公共活动场所,老师住在二楼,三楼是女生宿舍,四楼是男生宿舍。走进宿舍,推开窗户,眼前的视野非常开阔,长江就横亘在眼前,蜿蜒而来,又浩荡而去。但簇新和惊异很快就让位于乏累,吃过晚饭后大家很快都休息了。新的生活、新的见闻都留给明天吧!22日早晨,酣睡醒来,轻轻登上天台起先细致端详整个村庄。青山为邻,长江作伴,让人心旷神怡。整齐的楼房像双翼一样在我的两侧绽开,勾画出新村里唯一的街道。山间薄雾仍未散尽,老乡却已早起务农,牛哞鸡鸣远远传来,感觉清爽而自然。好像一夜之间,拥挤的街道、无穷无尽的高楼大
10、厦、奔驰的车辆都恒久在眼前消逝了,从心中抹掉了,目光得以伸展,心灵可以松驰;好像一夜之间,永无休止的噪音、味道难闻的废气都踪迹全无,不复出现,鼻子更加敏感,灵性重归双耳。这种身心得以释放的感觉让人悠闲沉醉。顺口做首打油诗:起而望长江,睡而栖竹床。辛勤掘黄土,忘忧回家乡。当天上午我们在云阳县文管会聂所长的陪伴下,首先来到江边,见证这条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魂与血脉的大河!当地一位同志很骄傲地介绍:长江最窄、最深处巴阳峡就在畲家嘴村旁边。然后我们大致熟识了旁边的地形和道路。田野调查工作于23日起先进行。我们学习利用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剖面找寻文化层,依据地面上的遗迹、遗物找寻文化遗存。考古调查进行了近
11、3天以后,老师和同学们已共同确定了几个适合发掘的地区,并从25日下午转入考古发掘阶段。为了便利规划,整个畲家嘴遗址以巴阳小学为基准点被分为北、西、南三区,首先起先的是北区的发掘。在发掘正式起先之前,看着地面上划好的整齐方格,不由回想起自己一段短短的经验:因为对历史的爱好而喜爱上考古,渴望有一天能目睹世界七大奇迹的壮丽、秦始皇陵的珍奇。1998年参与高考并得偿所愿地来到厦门高校考古专业学习,两年后的今日最终要起先企盼已久的考古发掘了,这应当是我一生中极有纪念意义的一个时刻。当时我们像做早操一样整齐地站在属于自己的探方中,望着老乡带着各种各样的工具从远处赶来。在民工被安排给各位同学以后,大家不由先
12、对视一眼,然后又新奇地谛视着脚下的地面,这片当地农夫世代耕种的土地下会有什么“宝藏”呢?锄头挥起来了,这正是考古人向大地和时间求解的方式。30日,在云阳县文管全部关领导的热忱邀请下,我们冒雨参观了闻名的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张飞庙,并有幸观赏了一些云阳县境内的出土文物,最终还顺便巡游了一下云阳县县城。老师们确定在10月1日放假一天,但是因为大雨连绵,全部人只能固步室内,假期名存实亡。10月2日,当全国大多数人或在家中静享节日的轻松,或外出旅游时,我们考古队员顺着泥泞的山路来到了探方旁,惊异地发觉大部分探方都积了二、三十厘米深的水,有的探方甚至有近四十厘米的积水,当天的发掘被迫改为排水,男生把鞋一
13、脱,用水桶倒水,女生则负责把水舀进桶里。大家一起动手,分工明确,秩序井然,连钟老师也跳进了混沌的泥水中与我们一起劳动,手指划破了都毫不在意。大家同心同德最终用半天时间把水排干了。吃过午饭之后,谁也顾不得衣服上溅满了泥星就躺倒在床上,来不及叫苦就进入了梦乡。此后,当地“秋冬多雨”的气候还给发掘工作制造了不少麻烦。烈日与暴雨轮番出场,生旦净末,反复展示着考古工作的辛苦,我们就像无知的晚辈任由它们数落。考古实习报告 篇3老师常说,考古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看来这不仅体现在它的不行逆性,还体现在,渺小的我们有限的力气,终究难以琢磨透彻千百年前古人的心思。12 月中旬之后,田野工作基本结束,大家都纷纷
14、转入了室内。但劳碌的老师们照旧穿梭于田野和室内之间,带着技工师傅们一起坚持不懈地对遗迹性质进行着推断。有时回田野中再度确认遗迹现象时,看到老师们坐在地里,看着眼前连成片的探方,商讨着它们的性质时,我突然间感到了考古人的孤勇。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只为了探寻清晰历史的真相。这是多么充溢热忱的赤子之心。周原是我考古实习的第一个工地,在此之前作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我,接触的文物大多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中,静静的立在聚光灯下,依靠花样繁多的协助展品,试图向世人诉说自己背后的故事。而这次工地的实习,让我在它们被运用过,生活过的地方,在时间和泥土下,感受了他们最初的面貌。印象最深的是在 F2 的灶
15、中清理出那件鬲的时候,四周的泥土仿佛在清理出它的那一刻有了生命,两三千年前有一户人家,在灶台边忙劳碌碌,它躺在那里,仿佛沉睡了千年,等待我们将它唤醒。在周原发掘数月,也不免起先有了“思古之幽情”,看到破裂的瓦片、扰动的夯土不仅也感叹古人何曾想过他们的万千宫室都作了土,或许他们还在幻想着王权富贵子子孙孙永所用,可是经验了千年的变迁,繁华的都城变成了宁静的村庄,一切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某些西周贵族尚且经不住岁月洗礼,消逝在历史长河里,我们一般人唯恐更是如此。若干年后我们也一样消逝于这个世上,不过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有限地生命中给世界留下一点亮色,也不辜负我们来着世界一遭。 看着这一千八百多页的报告
16、,原来暗暗发誓肯定要写出来“千言万语”的后记,肯定要记录实习的点点滴滴,肯定要吐槽工地的酸甜苦辣,肯定要埋怨修改报告工程浩大,但却始终删删改改,数次清零,不知道从何说起。全部周原实习的辛苦好像一网打尽,只留下美妙 静静回忆。说实话,在此时我内心没有汹涌澎湃,因为我觉得周原的生活特别使人静心,值得花更多地时间去思索和回味。在周原,我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耕耘来翻阅这本无字地书,同时也将自己谱写进70多年周原考古的书册之中。穿梭其间的不是一个虚拟的自我代入的幻影,而是真实的站立着的实体。我们在周原的里散发出的主子翁意识和周原给我们的剧烈归属感,都源于这一份可感可知、与我有关、与有荣焉的“真实”。
17、周原,在千年之前,于中国人而言是孕育、创建了中国人的志向志向的治国方式、志向的伦理道德皆脱胎于这片膴膴土地;在今日,于我而言,周原是一次特别志向、几近完备的实习;在将来,于考古人而言,周原是薪火相传要为之奋斗的志向。志向程度颇高的周原、周原所蕴含的志向,将因世代相承而永恒。我们应当向这些爱护文物、爱护历史古迹的老乡们致敬。从朝夕相处的民工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和对考古文博事业的支持。许多老乡都为周原的历史文化而骄傲。在我自己家乡那里,亲戚们对考古所知甚少,甚至存在严峻的误会。但是在周原的经验让我意识到,假如考古学自己不给大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又何来理解与支持。考古须要主动走向大众,
18、呈现最新成果,而不是原地等待。也曾仔细的思索,田野考古实习赐予了我的是什么呢?是贯穿始终的严谨学术思想,是烈日下挥汗如雨而从不埋怨的坚毅品行,是室内整理相互帮助的协作精神,是在赶制出报告那一刻大家脸上快乐的笑容。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初衷,或许以后,我们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群人,这样单纯的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共同的努力着,田野实习,赐予我的最重要的或许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洗礼,让我在这场洗礼中历练和成长。在这场历练之中,让笔者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见识了考古工作者身上许很多多珍贵的品质,在这远离繁华的小村庄里,远离喧嚣,让笔者懂得了要始终以一种谦逊的、安静的心去敬重学习,敬重生活。美妙的终究不会
19、逝去,我会将其恒久的留在记忆里!这是一门肃穆的科学每一位田野工作者对待每一个推断都必需负责任,对待每一个遗迹的发掘都必需秉持着严谨科学的理念,对待每一个遗址都必需怀抱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Life is just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here.有很多东西,很多前人留下的印记都在静静等待与我们跨越千年的会面,而我们在挖到生土之前恒久不会知道下一铲下去会遇见什么,总是在惊慌而充溢希望地期盼着,那经常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会面。岐怀渭抱,周原是每一名考古人心憧憬之的圣地,礼乐教化,周原是天下中华儿女根与魂的家乡,这段实习经验注定在我心中留下终生的
20、记忆。的确,田野考古实习对人的耐力、抗压实力及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在室内整理阶段感觉尤其明显。第一次尝试连续十几天的高强度工作,第一次类型学分析失败,整理自己材料时发觉前期田野工作的巨大漏洞,最终一天硬盘被自己摔坏的心理崩溃等等,时刻都在考验,时刻都须要我们极速成长。这种生活带来的碰撞与冲击反而让人真实剧烈地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是高校生活的舒适圈所不能赐予的。现在想来,一波三折的发掘经验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而实习过程中经验的悲观和惊喜又何尝不是缩小版的人生常态。老师们常说,“考古是一种生活看法”, 我想,这种充溢未知、永葆热忱的工作和生活,才真正有着永续的魅力。在象牙塔内独坐书斋终归是纸上谈兵,场
21、景从繁华喧嚣的北京城变换到只有麦田犬吠相伴的召陈村,从教室图书馆转移到田间地头和整理间,从埋首书本间到俯身灰坑墓葬上,我们对于考古的相识才算完整。在我看来,考古是最充溢人情味的学科,我们不仅要熟知过去,更要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尝尽其中酸甜苦辣,感受其中冷暖交替,只凭借某一个人的力气是远远不够的,考古是最须要团结协作的学科,全部人一起砥砺奋进,共同前进。这在我看来是考古鲜活的血肉所在,大家一起为这门学科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力气。当然,若要评价在周原实习的生活,我定要说是三分艰苦+七分暖和。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大集体中,虽然会有焦虑担心,也会有枯燥乏味,但是这样的集体却
22、更简单放大每一份小确幸和小暖和,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我们是被关爱着的。在发掘期间内,我的每一天都是华蜜的日子。我作为一名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上亲自发掘中国古代遗址与遗物,感觉我的每一瞬间都是无价的了。考古学已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很多新的科技方法运用到田野考古的工作中去,无论是现场测绘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现场文物爱护技术等方面的运用,都使得考古现场记录、提取信息变得简便。在这次的实习,我不仅学到了田野考古的技术与方法,也学习了新技术在田野考古工作中的运用。考古样品怎么去取,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的阐释样品背后的价值。我想这是我在周原半年期间思索最多的问题,也是日后进一步探讨、思索的方向。在发掘墓
23、葬时,虽然尽力全面记录信息、尽可能多地采集样品,但还是有太多的信息敌不过几千年时间的消逝,化作岁月的一缕轻烟、一声叹息,在我们再次打开墓室前就已消散,连残存的疑似织物也在极短的时间就氧化暗淡,可能只有作为发掘者的我们才知晓它曾经的模样。鲜活的生命也仅剩扰乱的骨骼与腐朽的骨渣,不知其生前是何人,幼年如何长大成人,成年后家庭与生计如何,老年后又是出于何种缘由采纳这种葬俗葬式曾经与自己并无区分的生命、几十年人生历程、喜怒哀乐,如今仅仅浓缩成几立方米的实物,还原不足万分之一的状况,让人无力,也让人遐想。我们学生尽管在周原时幸不得挤出每一分秒去学习和汲取周原的学问, 但始终如盲人摸象一般。正正在相识周原
24、过去的.发掘历史,我更深深明白了考古工作不行能由一个或数个人来完成, 是要一代又一代人投放数以千继的人力物力,在考古工地中一块陶片、一颗小珠地采集, 才可以构建成现在我们从课本上学习的历史, 了解中华文化的根源。假如说在整个考古实习阶段,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种饮料是什么?那我会坚决果断地告知你,是樱桃味的可乐,犹如黑暗料理一般的可乐,也是我第一次品尝到樱桃味的可乐,当然,这就不得不提我们墓葬组的故事。墓葬组是在整理的后半阶段,老师们成立的特地负责本次田野发掘的四十多座墓葬的一个小组,由十一个人组成,以本科生为主,我特别有幸作为墓组的一个成员,来和你们共享属于我们墓组的故事。作为一个独立于三界之外的
25、小组,我们每天都在12点之后才会回去,我们有许多完整的陶器,有很多蚌器、玉器、石器,当然也有很多陶片,我们负责墓葬陶器的分期排队,我们负责全部墓葬材料的汇总,当然我们日常的工作还有许多,但这都不是最好玩的事,最好玩的故事莫过于我们墓组的成员,每天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会遇到下雪天跑出去打雪仗,会因为刘老师和徐老师要提前离开而静默流泪,会买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堆地上,会在中午的时候一起吃泡面但也要感谢我们墓组的每一位成员,给整个实习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最感谢的莫过于我们墓组的然哥-北京考古探讨所的魏然大哥,樱桃味可乐的源头,还有我歌哥何晓歌师姐,历史系的探讨生,以及每一位墓组的成员,惦念我们墓组的全部
26、人。回到北京后种种的不适应示意着我,我早已习惯了周原的生活。每当想起四个月的实习经验,不知不觉间便已热泪盈眶。惦念在周原小村庄里享受的纯粹与美妙:惦念那些迎着朝霞上工又身披夕阳归来的上工时间,惦念加班至凌晨三点半收获的静谧星空,惦念墓葬组整理间内大家为了共同目标而并肩奋斗的身影,惦念与老师同学们共度的中秋、新年,团聚一堂把酒言欢我们虽已离开,却仍心系周原,部分遗迹现象还没完全弄清、仍有新的遗迹待我们接着发掘,信任在我有生之年必会亲眼见证周原梦的实现,而这段宝贵的实习经验也将恒久在回忆中闪闪发光。在周原的这段日子里,笔者始终被一群可爱的人感染着,这些可爱的人就犹如一道奇妙的风景,若是不走上这条路
27、便不会看到。这些可爱的人,有师长,有同学,有业界前辈,亦有一般农夫,他们都是无论多久以后回想仍会使人会心一笑的暖和存在。假如要说从这些可爱的人身上得到了什么,笔者可以言之不尽。学问与阅历自不必说,每日与我们同吃同住的老师们,已是学富五车、胸怀瀚墨的业内泰斗,更何况这数月之中来往学者专家多数,经过此段时间日日的学问浸润,白丁如学生就算没有一把刷子也能学到半把了。而那数不完的生活中的点滴,聚积起来亦成了怀念的海洋,包括生病在医院时老师们的关怀,包括在整理间待到凌晨两点半时徐天进老师突然走进来的问候,包括与高小龙师傅随口说过一句腰疼其次天就送到手上的膏药,包括大爷大妈每天带来的苹果和梨,甚至包括洗碗
28、时不好意思让老师递洗洁精却听到他说“要什么你就直说嘛”,就这么小小的一句话。如此丰厚的收获和回忆,如何能囿于数张白纸?可若要择其要,笔者想说:从这些人身上,笔者学会了如何为“人”。考古实习报告 篇4四月的西安,似已入夏,我们便来到古都西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百二十余师生,先后考察了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永泰公主墓,乾陵,汉阳陵,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碑林,古城墙和陕西师范高校博物馆。在为期一周的考古实习工作中,我们付出了汗水,去也收获了学问,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爱护和修缮。工作之余的生活,在陕西师范高校的帮助下也度过的很开心。整个实习,既熬炼了身心,又拓宽了眼界,
29、大家收获良多。现将本人所考察的有代表性的遗迹和文馆做归纳整理,详述如下:一、秦始皇兵马俑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艳丽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过程中发觉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艳丽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卒、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塑身、洗练。假如细致视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直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全部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据汉书和水经注
30、记载,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凿毁。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说,项羽入咸阳之后,以30万人运了30天还没有把东西运完。以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窃去。后又有牧羊人因找寻遗失的羊,持火把迸入墓穴,不慎失火,将陵墓彻底烧毁, 说大火持续烧了90天都没灭。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肯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觉所佐证。秦始皇陵发觉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二、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
31、发觉,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探讨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持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科学资料。共发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心,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探讨,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
32、。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觉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非常精彩,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实,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觉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 2个男子和4个女子 ,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纳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三、永泰公主墓关于永泰公主之死,资治通鉴则天顺圣皇后中说“太后春秋高,政事多
33、委张易之兄弟,邵王重润与其妹永泰郡主、主婿魏王武延基窃议其事,易之诉于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杀。”这段话意思是永泰公主之死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是张易之兄弟向武则天告密所致。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是属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砖砌的,由墓道、过洞、天井、雨道、墓室构成,全长875米。墓道是一条宽约2米的斜坡,进入过洞直至狭窄的雨道,两旁洞墙内有6个小龛,里面 放着彩绘陶涌、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石椁,石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 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
34、在这些人物中,有的上着披贴、下穿长裙;有的身着男装;有的身穿长褂,腰束锦带,带上缀有荷包;有的脚穿如意鞋;有的身着短袄长裙,或捧壶,或托盘,或弄花,或拱手,或对话等等,全部这一切均呈现了当时宫廷生活的情景。此外,石椁两扇门的顶部,还刻着一对鸳鸯,张开羽翼,相向飘舞,象征着墓内主子夫妻恩爱。此墓曾被盗过,墓道中有一处留有盗贼进入的痕迹。出了墓道,可从墓的两旁道路直上墓顶,在墓顶上可看到接近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等。墓前还有陈设室,存放出土的随葬品。四、乾陵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概宏伟壮丽。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
35、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很多雄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四周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
36、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王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树碑立传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与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起先才有了固定制度的,始终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五、汉阳陵汉阳陵,又称阳陵,是汉景帝刘启机器皇后王氏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
37、、高陵县三县区。始建于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26年竣工,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修建时间长达28年。汉阳陵出土的汉俑非常引人留意。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赤身裸体且没有双臂。据探讨,这些陶俑在刚刚完工时都身着各色漂亮的服饰,胳膊为木制,插入陶俑胳膊上的圆孔,以便木胳膊可以敏捷转动,但经过千年的风霜之后,衣服与木胳膊都已腐朽,因此只剩下了袒露而残缺的身躯。兵马俑的队伍中有一部分是女子,大多面目清秀,身材匀整,但也有一些颧骨突起,面貌奇异,可能是当时的异民族兵员。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肃穆与刚烈,阳陵汉俑显得平和而从容,正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的安详的社会氛围。六、陕西省博物馆三
38、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运用的简洁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曾在陕西西安旁边建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文物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价值广,其中有精致的商、
39、周青铜器,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以及汉、唐金银器,唐墓壁画。堪称陕西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和“中华文明的奇丽殿堂”。七、大雁塔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在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后来又经过多次修整。大雁塔在唐代就是闻名的巡游胜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题记,仅明、清朝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
40、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重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记性建筑和闻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心所绘制的便是这座闻名古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 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大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概宏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行多得的杰作。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缺憾。喜悦的是,亲眼见到了许多文物古迹,领会了古城西安的风土魅力,感觉自己的阅历和见识
41、长了不少。缺憾的是,终归实习时间短暂,我们对考古工作的相识还不是很深,只是在看别人成果,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处理一些详细工作,所以未能领悟其精髓。但时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历史(考古)学问的基本理解,丰富了我的历史(考古)常识,使我对考古工作有了肯定的感性和理性相识。相识到要做好历史(考古)工作,既要注意管理理论学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不要以为考古工作是很无聊和乏味的,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肯定要懂得珍惜和爱惜,并向身边的人宣扬爱护文物遗迹的重要性。考古实习报告 篇5历史学与考古学有着亲密的联系,作为一名历史学的学生无可厚非要
42、二者兼留意之。众所周知,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授课中始终都只是理论的学习,没有实践。考古专业的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实际操作实力,丰富我们的专业学问,将书本理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我们于20xx年12月7日在考古学专业老师的支配下,来到了盘龙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古学习,不亦乐乎!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对盘龙城遗址有所了解。位于武汉市北郊约5公里的盘龙城湖畔,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觉的清遗址的分布状况。城内仅有宫殿、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则分布在城外。城址坐落在遗址的东南部,平面近方形。每面中间各有一缺口,应为城门。城垣分段版筑,分主城垣和护城坡。城垣南部和北部发觉
43、有濠沟遗迹。城内东北部发觉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台基,西南部为一片凹地,未见遗迹。建筑基址分上下两层,平行排列在南北轴线上,方向同城垣一样。一号、二号基址已发掘。二号基址中间未见隔墙,可复原为一座大空间的厅堂,与一号宫殿基址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介绍完毕。考古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工具探铲并阐述了其用法。它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运用时握住手柄,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遗址。然后他向我们演示其用法,并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他还给我们展示
44、了在田野发掘中所见到的两种地层关系并教我们如何识别困难的地层关系。一种是上下相叠的地层关系,称叠压关系;另一种是挖破的地层,称打破关系。叠压的地层关系,是未经扰动的,由上而下依次相叠的地层,关系并不困难。打破的地层关系则较为困难,它有两个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也有遗迹单位之间的相互打破关系。这种打破关系,有的没有时代区分,只是有时间早晚先后的不同,有的则有时代不同的区分,因此比较困难。但可以确定,被打破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必定比打破它的地层或遗迹单位年头要早,因为,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识别困难的地层关系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和土质的不同,同时还必需擅长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同异。把握了这两
45、个关键问题,就简单处理好困难的地层关系,避开造成混乱。田野考古发掘的方法和留意事项:而后,老师介绍了田野发掘的方法和留意事项。首先介绍了进行发掘所需的工具,其一就是确定方位的指南针,主要是用于判定探方边沿的南北方向是否精确,即判定探方的方格是否为标准正方形。其二为野考古最基本的工具手铲,参与田野考古的人员每人至少要有一把手铲。主要用于刮地、壁,以分辨土质土色。手铲的有几种运用方法,在对不同的遗物、遗址进行挖掘时运用的方法也不同。其中一种是刮土,这是在挖掘中用的比较多的方法,用手握住把,大拇指放在把柄上,然后与地面成锐角,渐渐的刮地面。最常见的田野发掘有遗址发掘和墓葬发掘两大类。遗址的详细发掘方
46、法为“探方”法,即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首先用指南针于要发掘的探方西南角确定一个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发掘对象的实际状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然后起先拉线,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演示过程中是5 5的方格),须要对方格进行统一的编号,分工发掘,以便将发掘资料汇合、纳入总体记录中。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内的土层以土质(松、软、硬),土色(各种颜色)和结构(含沙量等)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层,根据先上后下的依次依次发掘,以便发觉和限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视察文化积累的和层次。发觉遗址后要事先视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
47、点,实行不同的操作方法,细致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探讨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供应信息,为考古发掘供应肯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探讨层面时也须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须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探讨的参考。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订正了很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觉,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