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汇总.docx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巡游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酷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观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文章按巡游依次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状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呈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美绝伦,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全文思路清楚,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巡游依次,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
2、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视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视察细致,语言朴实精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酷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巡游依次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详细形象的表
3、现手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巡游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详细,使人感觉身临其境。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其次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巡游依次,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 了解巡游依次,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酷爱大自然的情感。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详细形象的表
4、达方式。重点难点1. 学习按巡游依次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巡游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详细,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教学打算老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巡游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
5、起怎样的诗句呢?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巡游过程示意图,比照课文,相互沟通探讨。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巡游双龙洞的依次。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三、初读课
6、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学习生字新词,留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略微 额角 蜿蜒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2. 默读,思索: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
7、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新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索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3. 深化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专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详细写孔隙的窄小。)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好像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略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
8、鼻子。(作者用自己巡游的感觉详细写孔隙的窄小。)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新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渐渐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好像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略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干脆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巡游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详细,使人身临其境。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
9、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沟通、反馈。5. 梳理游记内容,发觉构段特点。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觉了什么奇妙?(条理清楚,体现了巡游过程)师生沟通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巡游依次,将见闻、感受,生动详细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五、结课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六、板书设计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游程 外洞见闻 孔 隙 : 窄小感受 内洞教学反思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一、吃准年段目标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四平
10、八稳是不行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洁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新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渐渐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习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洁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金华双龙洞 金华 双龙洞 教学 设计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