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妇幼保健院服务流程管理评审标准实施细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二级妇幼保健院服务流程管理评审标准实施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级妇幼保健院服务流程管理评审标准实施细则.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级妇幼保健院服务流程管理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一、预约诊疗服务管理评审标准评审要点4.1.1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与分时段服务,对门诊就诊者和出院复诊者实行中长期预约。4.1.1.1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与分时段服务,对门诊就诊者和出院复诊者实行中长期预约。【C】1.至少开展两种以上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如电话、网络、微信、现场等预约形式。2.出院复诊者实行中长期预约。【B】符合“C”,并专家门诊、专科门诊、普通门诊、出院复诊均开展预约诊疗服务。【A】符合“B”,并1.有完善的出院复诊者预约服务管理,登记资料完整。2.门诊实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4.1.2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操作流程,逐
2、步提高预约就诊比例。4.1.2.1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和规范,有可操作流程,提高预约就诊比例。【C】1.有职能部门负责统一预约管理和协调工作。2.有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支持开展多模式的预约诊疗。3.有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支持与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合作开展预约转诊服务。4.就诊者有方便获取的门诊和预约服务信息的途径。5.有出诊医师管理措施,变动出诊时间提前公告。【B】符合“C”,并有专人负责预约具体工作。【A】符合“B”,并1.门诊预约率达到门诊量50%以上。2.孕产期保健复诊普遍实行预约诊疗。4.1.3运用APP、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改善就诊体验,促进群众健康管理。4.1.3.1
3、运用APP、可穿戴设备等技术,推进“互联网+妇幼健康”,改善就诊体验,促进群众健康管理。【C】1.门诊候诊区域普遍提供免费无线网络环境。2. 设立微信公众号或应用App,利用互联网加强孕产期营养、母乳喂养、儿童生长发育、科学育儿、青春期保健、男女生殖保健、更年期保健等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B】符合“C”,并运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缴费支付、诊疗报告查询、定期产检提醒、诊后随访等服务。【A】符合“B”,并利用具有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可穿戴设备开展妇女儿童健康管理。二、门诊服务管理评审标准评审要点4.2.1根据妇女儿童特点,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等待时间,
4、改善服务体验,实现保健人群和疾病人群相对分流。有相关措施支持门诊服务的持续改进。4.2.1.1根据妇女儿童特点,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落实便民措施,减少等待时间,改善服务体验,有相关措施支持门诊服务的持续改进。【C】1.门诊布局科学、合理,流程有序、连贯、便捷。2.有门诊管理制度并落实。3.根据妇女儿童就诊人群特点,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有各种便民措施。4.有缩短就诊者等候时间的措施。5.有急危重症者优先处置的相关制度与程序。【B】符合“C”,并针对门诊重点区域和高峰时段有措施保障门诊诊疗的秩序和连贯性。【A】符合“B”,并有减少就医环节的信息支持系统,实行门诊分层挂号缴费,或科室
5、、诊室直接挂号缴费,或自助挂号缴费,或微信挂号缴费等服务途径。4.2.1.2实现保健人群和疾病就诊者相对分流。【C】1.儿童与成人分区就诊,相对独立。2.保健服务与疾病诊疗分区设置,相对独立。3.健康体检、保健服务、急诊、普通疾病就诊、传染病就诊人群合理分流。4.各区域标识醒目,指向清晰,方便就诊分流。【B】符合“C”,并相关职能部门日常监管有记录,有改进,有落实。4.2.2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人员按时出诊,遇有医务人员出诊时间变更应提前告知就诊者或其家属。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就诊者有效就诊。4.2.2.1公开出诊信息,保障医务人员按时出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就诊者有效就诊。【C】1.以多种方
6、式向就诊者提供出诊信息,并及时更新。2.医务人员按时出诊,特殊情况无法出诊应有替代方案并及时告知就诊者。3.有咨询服务,帮助就诊者有效就诊。【B】符合“C”,并1.医务人员完成本岗位诊疗工作后能主动指导就诊者进入下一诊疗环节。2.有奖惩措施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按时出诊率。【A】符合“B”,并1.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措施,不断改善门诊服务。2.医务人员出诊情况有登记与分析评价,持续改进出诊服务。4.2.3根据门诊流量调配医疗保健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有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4.2.3.1根据门诊流量调配医疗保健资源,做好门诊和辅助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7、。【C】1.有门诊流量实时监测措施。2.有医疗保健资源调配方案。3.有门诊与辅助科室之间的协调机制。【B】符合“C”,并1.门诊满足就诊需要,无院方原因出现退号现象。2.普通医技检查能满足门诊需要,当日完成检查和报告。4.2.3.2有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C】1.有应急预案,包括建立组织、设备配置、人员技术培训、通讯保障、后勤保障等。2.有确保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快速实施的程序与措施。【B】符合“C”,并1.有门诊突发事件预警系统,能有效地识别预警信息。2.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识别预警信息并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报告和处理流程。【A】符合“B”,并1.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启
8、动应急预案,有案例证实在启动应急预案后,相关部门能积极响应。2.有应急事件分析评价,持续改进应急管理。三、急诊服务及绿色通道管理评审标准评审要点4.3.1设置急诊室,提供妇产科、儿科“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合理配置产儿科急诊人力资源,配备经过专业培训、胜任急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配置急救设备和药品。4.3.1.1设置急诊室,急诊服务布局、设备设施符合产儿科服务特点。【C】1.急诊服务布局、设备设施满足产儿科服务需求。2.在挂号、检验、药房、收费等窗口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3.急诊服务区域,标识醒目,救护车与急诊室有效衔接,急诊室与病房服务连续畅通。4.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
9、规范、操作规程具有专科特点。【B】符合“C”,并独立设置急诊科。【A】符合“B”,并急诊科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相关基本要求。4.3.1.2应当配备数量适当、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C】1.急诊室有妇产科、儿科医师。2.急诊室固定的急诊护理人员不少于在岗护理人员的60%。3.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急诊室内的各种急救设备。【B】符合“C”,并1.无毕业三年以下医护人员独立执业。2.急诊医护人员全部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有记录。3.急诊医师具备独立抢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和电复律的使用。4.3.1.3合理配置产儿科急救
10、仪器设备及药品。【C】1.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结合产儿科服务特点,参考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标准。2.保障急救用仪器设备及药品,急救设备处于功能状态、性能完好、置于功能位置,满足急救需要。3.各种急救设备操作常规随设备存放。【B】符合“C”,并1.急救设备有专人保养维护。2.急救药品有专人管理。3.急救设备有应急调配机制。4.相关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4.3.1.4急诊抢救团队应提供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急诊抢救工作由相应专业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C】1.急诊抢救工作由相应专业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2.急诊抢救团队涉及的各部门、各科室,有明确
11、的职责分工与服务时限要求。【B】符合“C”,并急诊抢救团队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至少做到:(1)药学、医学影像(普通放射、超声等)、临床检验、输血等部门能提供“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2)医疗器械部门及保障部门能提供“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抢救设备、后勤保障支持服务。4.3.2落实首诊负责制,与合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4.3.2.1落实首诊负责制,与合作医疗机构、协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C】1.有首诊负责制度,医务人员能熟知并执行。2.急诊患者、留观患者、抢救患者均有完整的符合规范的急诊病历,记录急诊救治的全过程。3.有急诊病历质
12、量评价制度,评价结果纳入医师、护士个人的技能评价。4.有急诊与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协作的三级医疗机构建立的急诊转接服务机制。5.转院的急危重症患者均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B】符合“C”,并有急诊登记资料,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以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开展质量评价。【A】符合“B”,并有与协作的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签订的急诊转接服务协议。4.3.2.2对急诊实施管理与协调。【C】1.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由院领导负责指挥协调。2.有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负责协调急诊室日常管理。3.有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流程。4.相关管理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5.重大突发
13、事件医疗抢救有记录。【B】符合“C”,并1.每年有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演练。2.有定期(每半年一次)对院内外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进行评价的记录。【A】符合“B”,并由院领导主持急危重症患者服务质量管理组织,有实施履职的记录。4.3.3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制度与程序,落实急会诊制度,先抢救后付费,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建立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4.3.3.1落实急会诊制度,先抢救后付费,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C】1.有急诊检诊、分诊制度并落实。2.根据就诊者病情危险程度评估结果,进行分级管理。3.有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会诊人员资质、会诊到达时限符合要求。
14、4.有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的制度与程序。5.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的制度与程序。6.相关人员均知晓掌握履职要求,就诊者分诊准确性90%。【B】符合“C”,并1.检诊、分诊人员经过培训,熟悉急诊检诊、分诊业务。2.检诊、分诊准确率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抢救。3.非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妥善处置,有去向登记。4.切实落实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制度。【A】符合“B”,并科室每月对检诊分诊工作准确性和急危重症患者优先处置有评价,有改进。4.3.3.2对常见重点急危重症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能落实到位。()【C】1.根据功能定位确定本院常见急危重症名单,制订各急
15、危重症病种急诊服务流程及服务时限,相关科室人员知晓。2.急诊抢救团队涉及科室至少每半年一次进行“落实急诊服务流程、服务时限和获得院内关联部门连贯服务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B】符合“C”,并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科室(包括急诊、各专业科室、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学部门以及挂号与收费等)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A】符合“B”,并医务科、护理部履行监管责任,用关键质量指标与服务时限来管理与协调各个相关科室的及时服务。4.3.3.3有急诊留观管理和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流程。【C】1.有急诊留观管理和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流程。2.对急诊留观时间有不超过72小时的规定。3.控制80
16、%患者留观时间不超过72小时。4.急诊医务人员与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知晓相关要求。【B】符合“C”,并1.控制90%患者留观时间不超过72小时。2.对急诊留观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90%有科主任查房记录。3.有制度与程序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住院。【A】符合“B”,并相关职能部门对超过72小时留观患者情况有监管。四、住院、转诊、转科、转介流程管理评审标准评审要点4.4.1改善入院、出院、转诊、转科、转介服务流程,发挥保健优势,为就诊者提供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4.4.1.1改善入院、出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方便就诊。【C】1.执行留观、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的服务流程,有专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级 妇幼保健 服务 流程 管理 评审 标准 实施细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