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汇编.docx(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学问与实力: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2.驾驭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育自读文言文的实力。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争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1.倒装句和省略句。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3.驾驭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2、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由学生依据课前打算介绍,老师适当补充)1.写作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其次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探望,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2.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
3、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3.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
4、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争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三、初读,读准音(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需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留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简单弄懂的词语和句子。)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留意停顿。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四、译读,明其意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2.小组沟通: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精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留
5、意对特别句式的把握。3.课内沟通:老师指导学生驾驭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4.沟通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怀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1)通假字: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2)古今异义: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3)词类活用: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主子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五、作业1对译课文,要留意关键词语译精确了。2熟读成诵。其次课时一、导读,解其旨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状况。(小组竞赛,看谁背的快,举荐到全班背诵)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
6、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行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3.思索: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本段最终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缘由。4.课堂探讨: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争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5
7、.其次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状况形成对比: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味道之享、緼袍敝衣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比,自不待言从前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从前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专心不专。6.探讨: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学生概括
8、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7.文章的结构支配有什么特点?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化,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更加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喜闻乐见,成为名篇佳作。8.学生沟通探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用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经验谈谈自己的感受。二、练读,背其文1.完成“探究、练习”。2.课文比较长,
9、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1宋濂其人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阅历富足。马生原是个专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肯定的成果,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训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始终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开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
10、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当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素材积累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别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11、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日也很有启发意义。上课笔记1、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诵读法,探讨点拨法。多媒体课件。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1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学问梳理 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其次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探望,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看法,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用心治
13、学。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 俟(s) 衾(qn) 容臭(xi)裘葛(g)加冠(un)叱咄(chdu)负箧(qi)曳屣(x)皲裂(jn)媵人(yng)烨然(y)缊袍(yn)廪(ln)冻馁(ni)谬称(mi)(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自由朗读时,留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简单弄懂的词语和句
14、子。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专心之专。其次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三、合作探究 生成实力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化理解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15、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华蜜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忱,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华蜜。4、本文的写作缘由及目的是什么?缘由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许,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我 太学生日再食,无鲜肥味道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跑之劳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结论:
1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长1、课堂小结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2、拓展延长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学习看法和从师尊师的方式?首先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看法,虚心求教,敬重学问,敬重老师。当遭到指责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同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3、布置作业(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
17、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五、课后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味道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2、驾驭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驾驭对比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1、驾驭通过对比表达自己
18、观点的写作手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教学打算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己介绍,老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
19、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争论性散文。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20、要求学生留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分组探讨翻译文句。3、老师引导学生驾驭以下字词或短语。(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5)未尝稍降辞色:看法始终肃穆。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状况大体就是这样。4、思索探究。(1)本文的
21、中心愿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4)依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学生分小组探讨。)要点提示:(1)讲解并描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专心之专。、(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行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缘由。(4)
22、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驾驭程度。要想精确描述出来,必需理解文句的精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华蜜。六、领悟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留意了记叙、描写、争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加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详细。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四周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虚心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跑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实行了细微环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实与艰
23、苦。七、拓展探究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学习看法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沟通。八、布置作业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2、背诵课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仔细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训诲至今有很强的教化意义。在教授时,可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肯定的概括实力。阅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情感看法价值观的培育。)支配二课时学习本文。第一课时:采纳诵读法,以朗读带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沟通,指导他们归
24、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其次课时:采纳探究探讨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沟通中体会作者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1、学问储备点: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2、实力培育点: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训练学生的概括实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3、情感体验点:学习古人用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教化学生应当珍惜现在的华蜜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2、把握寓理
25、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谛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看法。诵读法,探讨点拨法。2课时。多媒体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二、 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及文后相关资料,老师补充: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
26、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见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高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争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留意字
27、音和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需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留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简单弄懂的词语和句子。)3、学生圈诞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订正错误。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学生读完后,老师订正。)4、翻译重点语句。四、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沟通,老师巡回指导)2、学生分组
28、发言沟通。3、老师小结:(屏幕显示)一词多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和:久而乃和(缓解、温煦)言和而色夷(谦和)再:一而再,再而三(其次次)日再食(两次)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忧患)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久而乃和(顺承连词)词类活用:腰
29、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古今异义:媵人持汤沃灌汤:古: 热水 今: 菜汤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 今: 或者卒获有所闻卒:古: 最终 今: 士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 今:假期4、齐读全文。五、学习小结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2、依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精确描述出来,必需理解文句的精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
30、的语言描述出来。)其次课时一、复习导入依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驾驭程度。)二、 研读探究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2、学生发言。3、老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华蜜。)4、学生探讨发言。5、老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
31、学习中我们必需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6、学生发言。7、老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8、学生探讨发言。(探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华蜜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忱,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华蜜。)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四、拓展延长(屏幕出示情境话题)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仔细地说: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2、我是老师当
32、我悉心教化宋濂时,我严厉地说: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懊悔地说:五、布置作业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学习看法和从师尊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谛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看法:嗜学寓学习条件:艰难 劝理同舍生: 烨然若神人学于事余之学送东阳马生序教案5教学设想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仔细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
33、奋善学的精神,并驾驭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育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力。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老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
34、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争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留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35、: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第1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2老师引导学生驾驭以下字词:(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5)未尝稍降辞色:看法始终肃穆。辞色:语言和脸色。(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状况大体就是这样。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4思索:这一段的中心愿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学生探讨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解并描述作者本
36、人求学的艰难和专心之专。5思索: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学生探讨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行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6思索: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明确:从本段最终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缘由。7依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
37、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驾驭程度。要想精确描述出来,必需理解文句的精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华蜜。六、学习课文第2段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2学生采纳结合注释、相互沟通、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3思索以下问题:(1)这一段的中心愿思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学生探讨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显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状况形成对比: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
38、日再食,无鲜肥味道之享、组袍敝衣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自不待言从前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从前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专心不专。七、学习课文第3段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老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学生翻译后,老师引导学生相互探讨,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精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3思索: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愿思。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
39、述。八、领悟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本文在写作上,留意了记叙、描写、争论三者的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加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详细。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四周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虚心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跑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实行了细微环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实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争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解并描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
40、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九、布置作业送东阳马生序教案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1、走近作者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至正九年,元顺帝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以奉养父母为由,隐居龙门山著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加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
41、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扬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等。他的散文以传记文较为精彩,擅长通过人物言谈和细微环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形象显明,文字简洁。2、写作背景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辞仕。其次年,宋濂至应天朝见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探望,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3、关于“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供应肯定的参考,或给人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
42、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争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4、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非常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作者说他小时候专心学习特别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词语,驾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一、自学导引:(我自主,我收获!)导入:常言道:“
43、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白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擅长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胜利的垫脚石。今日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预习检测:1.用原文回答: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缘由是什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7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2娴熟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学问。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验,激励学生发愤读书,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翻译并背诵全文。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看法。课前打算1扫除字词障碍。2熟读课文。课时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设计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无所作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缘由,除却客观因素而外,唯恐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