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最新.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一、找地名,初读解题(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喜闻乐见,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日,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播放课件。)、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留意把生字读准。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
2、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会这首古诗。二、知诗人,以画解诗、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闻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板书:雨客舍:客中送客。板书:客舍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三、品诗意,三叹故人、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干脆可以看出?板书:故人、师:再读
3、读古诗,和同桌探讨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挚友的依据?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挚友。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愿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情的酒,祝愿的酒,连心的酒)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师:男生读劝君更尽
4、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挚友饯别。客舍,原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挚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愿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经常动荡担心。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大约有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
5、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缘由,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平安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挚友远离故人,奉命出访千里之外,此一去,当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苦痛,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切换到幻灯片。)师:或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或许渭城这儿生气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芜。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家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切换到古诗课件。)师:想到挚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心情化作生读劝君更
6、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想到挚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心情化作生读劝君。、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挚友之间就说最终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板书:依依惜别、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四、明古风,体会别意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课件别诗观赏。)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学问目标: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实力目标:绽开想象,培育合作探讨、自学鉴赏古诗的实
7、力.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运用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2.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绽开想象;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1.让我们先听首歌,好吗?(音乐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2.谁听过这首美丽好听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吗?对,叫送别4.师:在古代,长亭外,古道边,往往是人们送行分手的地点场所。今日,让我们一起赏析两首送别诗,这两首诗的题目分别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师:古诗所写内容应有尽有,像离人梦,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爱国情等等,特别丰富。其中,描写送别的诗占有肯定的比重。
8、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名作,被人们传诵到今。这么好的诗真是不能不学,首先请同学把书翻到52、53页读一读这两首诗吧。1.生自由读;2.师指名读;3、老师范读;听老师读读这两首诗。三、选读其中一首深化学习1.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你们比较喜爱哪一首呢?你认为哪首写的好呢?我们分组搞一个辩论赛好不好。请选择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学座到这两组,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学座到这两组。同学们可以选取你们喜爱的方式学习你最喜爱的那一首送别诗,肯定要专心呀,为一会儿辩论哪首写的好座充分的打算工作。2.学生自学。3.小组沟通。4.分别对两首诗进行汇报,老师相应点拨。师:为什么你更喜爱这
9、首诗而不是那首?原委哪首送别诗写的更好呢?竞赛正式起先,我当裁判。唐初期、盛唐时期的我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所以当时的人们豪气冲天,充溢了建功立业的思想,所以,人们之间的分别也就成为常事。这两首诗虽同为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点拨备案:首联属“工对”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气概宏伟,点临别之地。其次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两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
10、之别,又如何感伤!接着作者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际,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沟通,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师:你们组说的可真好,看样子对诗的理解很深刻嘛。看,我打算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放多媒体由于听你们这样评说,再加上刚才那一段影音材料,连我都觉得这首送别诗写的要比他们组选的好了。(哦,你们组为什么不同意?好,我们公允竞争,请你们发言陈述,我们这几组的同学也仔细听一听,你们倒是说说看,你们选的这首诗哪里写的高超?精妙在哪里?渭城曲点拨备案:这是一首送挚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
11、间,地点,环境气氛。早晨,渭城自东向西始终延长、不见终点的驿道,客舍四周、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恋恋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将结束时主子的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挚友了。诗人像高超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子的这句好像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
12、此刻剧烈、深挚的惜别之情集中表现。从军或出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憧憬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验万里长途的中波,备尝独行穷荒。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意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殷勤祝福。对于进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挚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意,而且蕴含着对远行者境况、心情的深情爱护,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福。师:有道理,说的真好。我这里也为你们打算了这首诗的影音材料,看看里面又是怎么评价的?究竟那首诗写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
13、理,婆说婆有理。真实平分秋色,难分仲伯高下。我宣布,竞赛结果:一比一平!哦,有的同学在噘嘴呢。其实,你们都是获胜方呀。因为通过同学们谈感想,说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对这两首送别诗的理解、感悟已由肤浅变得深刻了。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不对?对这两首诗还有疑问吗?四、赏读古诗1.质疑并解疑2.师:同为送别诗,给人留下的感受却不一样,一首缠绵伤感,一首主动向上。读的语气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4.指导朗读、背诵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那时的感受呢?(指导朗读、试着背诵)选择一首,给大家读一读?不错,要是在留意一下句中的停顿、重音就更好了。吟诵,抑扬顿挫,要留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
14、,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的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渐渐回味。听老师再读一遍好吗?看谁悟性最强,感觉最好。在下面试着练一练。谁情愿读?真不错。5.老师小结五结束语:通过今日我们学习的两首送别诗,信任同学们对古诗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的读本中还有一些送别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再与今日学的送别诗比照着的体会下,信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更尽一杯酒海内存知己无故人天际若比邻伤感向上送元二使安西教案31教学目标1、相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2学情分
15、析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绽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老师要擅长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阅历,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重点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二、知诗人,解题1、让学生齐读课题。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访)出访哪儿?(生说:安西)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
16、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2)谁情愿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三、读古诗,悟诗情(一)学习前两句诗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沟通。2、学生汇报沟通,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爽明朗。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知大家?(出示
17、第一二句)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观赏?(没)为什么?小组沟通探讨。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 相机评价: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难过,所以没心情观赏。(你真会理解)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观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当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二)学习后两句1、在这样一个漂亮的早晨,挚友之间要分手了,
18、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假如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4、学生思索、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意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留意平安,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挚友)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
19、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意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
20、酒、友情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感情朗读醉诗境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四、激情背诵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五、拓展延长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挚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许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板书20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王维 送 元二情送元二使安西教案4活动目标有感情、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活动
21、打算幻灯片、录音磁带活动过程一、导入小挚友,你们有好挚友吗?老师想和你们每一个人都成为挚友,你们情愿吗?情愿的小挚友伸出你的左手,很情愿的小挚友再伸出你的右手,假如想恒久和我做好挚友那么请你用右手拍一拍你的左手。老师一下子拥有了这么多好挚友,真兴奋。现在请小挚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挚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嘹亮。(我看到了房子、绿绿的柳树,路、还有许多雨点,还有两位老爷爷再喝酒。)你猜一猜老爷爷为什么要喝酒,相识吗?(两位老爷爷事好挚友,他们看上去很难受,他们要分开了吗?)小挚友说的真好,老师告知你,没被包的那位老爷爷叫王维,他在喝他的好挚友元二喝酒
22、呢,因为好挚友元二要走了,两个好挚友要分开了,所以他们特殊难过。于是,王维老爷爷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表达了他此刻难受的心情,你们想听听么?二、学习古诗1、听录音范读。2、向小挚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做,大意:渭城早上下了一场雨,洗涤干净了整个城市,连轻轻飞扬的尘土都不见了。旅店边的柳树都换上了清爽的绿色。劝元二再喝一杯酒,你走出了阳关去安西就没有知己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恋恋不舍之情。3、一句一句教小挚友朗读。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留意题目的停顿:送元二使安西4、小挚友齐读古诗。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激励。6、指导小挚友
23、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7、想象:假如你的好挚友要和你分开去别的地方了,你会和他说些什么?活动延长小挚友,你学会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5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其次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闻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喜闻乐见的送别诗。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已具备肯定的理解实力和自读自悟的学习实力。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
24、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会写“舍、君”2个生字,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通过自读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3.体会挚友之间的深厚情意,激起对祖国诗歌的酷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学生沟通课前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王维(701-761)唐代闻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美丽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
25、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2. 借助地图、资料沟通渭城、阳关、西安的相关信息。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日的*库车旁边。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状况。4.指名读诗,读准字音。(1)师正音,指导多音字“朝”、“舍”(2)指导书写“舍”、“君”。5.这首诗是一首( )诗。二、解诗题1.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2.师生沟通课题。(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
26、元二到安西去)(2)使:出访。古代出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其次。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挚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三、朗读古诗,说说大意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2.四人一小组沟通诗歌大意。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4.了解“柳”的含义。师:渭城的景色美,但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别,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愿。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了解“故人”的
27、含义。师:你知道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常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挚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四、想象画面,体会诗情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1)抽生感情读诗的前两句。师: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样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沟通,师引导概括出“朝雨新柳图”(2)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师:前两句诗勾画出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沟通,师引导概括出“饮酒临别图”)2
28、.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渭城 3000多公里 安西(路途遥远、艰险)山清水秀 黄沙满天生气勃勃 人烟荒芜甜甜的家乡水 举目无亲浓浓的家乡话 乡音不再有师生合作读:渭城 ,安西 。3.创设情境,感悟诗情师:此时此刻作为元二的好挚友,王维心中确定有许多话要对元二说。假如你就是王维,你劝元二喝了一杯又一杯,边喝你会说什么呢?出示:王维举起第( )杯酒,( )地对元二说:(“ 。”)五、课外拓展,学习积累1.学生沟通搜集的送别诗。师: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首歌,离别是一段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感,你能说说其它送别诗吗?2.出示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及名句: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29、。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 高适海内知己,天际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六、作业设计,培育习惯1.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自学。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板书设计:送 元 二 使 安 西唐 王维元二送依依惜别送元二使安西教案6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情深意重。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酷爱,培育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挚友之间的情深意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恋恋不舍之情。教学时间:一
30、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殊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或许便是天际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情深意重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际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喜闻乐见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31、,师订正。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1、理解诗题。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挚友,他姓元排行其次,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假如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力强大,许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常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访。而每一次出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兴奋又悲伤的事情,兴奋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悲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际,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32、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心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旁边。3、简介作者。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三、初读诗歌,驾驭节奏。1、生自由反复地读。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2、指名读。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终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留意节奏和韵律。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心情来。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索回答(难过、难受、惆怅、恋恋不舍、苦痛、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五、品读诗
33、歌,入境悟情。(一)感受送别景。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沟通4、指导朗读。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清爽 生气勃勃 清爽 明丽 蒸蒸而上) 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5、创设情境导读。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朝气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爽,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
34、,客舍青青柳色新。”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潮湿干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6、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开心地游玩哪,可王维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 柳)。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
35、。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特别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再读这两句(二)体会送别情。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干脆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恋恋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3、了解安西的荒芜。(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3)出示安西的图
36、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芜、环境恶劣)4、体会渭城的繁华。安西满目荒芜,人烟稀有。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气勃勃)5、体会路途艰险。(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2)出示唐朝疆域图。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芜。(4)唐朝闻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
37、: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恋恋不舍。从蒸蒸而上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当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8、沟通、反馈,指导朗读。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
38、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 )杯酒,( )地对元二说:“( )”10、老师创设情境导读。六、深情诵读全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恋恋不舍了吗?全班起立,诵读全诗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雨 柳恋恋不舍送元二使安西教案7设计理念:古诗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会学生一首诗,读通读懂,会背会写,此为初级目标。其二,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尝,会意、入境、悟情,此为中级目标。而更重要的应当是通过古诗教学来构建一种“场”,一种充满在整个课堂之中的“文化场”,此为其三。这种被称之为“场”的东西,它肯定是基于中华传统
39、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肯定是体现着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气。在氤氲着这种文化气息的“场”中实现对古诗教学终极目标的达成。基于以上相识,本设计立足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前两句诗实现“入境”:想象一幅“画”,感悟“诗中有画”;抓住一个“柳”,感知诗歌意象。后两句诗突出“悟情”:以“情”为主线,以“读”为根本,引领学生反复涵泳,反复品尝,一唱三叹,获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诗、画、声多管齐下,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吟唱歌咏中激情,最终在送别组诗的拓展和毕业话题的延长中升华情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就这样在一次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彰显,也润物无声似地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教学目标:
40、1 借助教材注释,自主读懂古诗。2 学习品尝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 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知诗歌意象。4 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1 师生谈话,观赏音乐。(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这是用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这首古琴曲叫做阳关三叠。从阳关三叠的琴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2 引出课题,了解题意。(1)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依据唐代闻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闻名的诗作谱曲而成的。(出示古诗)(古琴曲阳关三叠是唐人依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课始播放古琴曲
41、阳关三叠,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心情色调,并由曲入诗,为古诗的赏读奠定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酷爱。)(2)读诗先读题。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再来读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读?(4)指名读,齐读诗题。二、自主读诗,读准读通,粗知大意1 自读。出示自读要求:(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试着解读诗句的意思。假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探讨解决。2 沟通。(1)指名读,重在读准字音。如“客舍”的“舍”读第四声。(2)解读诗意。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读一下诗句的意思?读懂了
42、哪句,就说哪句。(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肯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达成这一基本的学习目标。)三、赏读诗句,感悟意象,渐入诗境1 想象画面,体悟“诗中有画”。(1)学习“品诗”。读诗如品茶,一口为喝,二口为饮,三口才叫品。读诗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把诗的韵味和感觉读出来。这就叫品诗。王维的诗应当怎么品呢?宋代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诗中有画”,所以读他的诗肯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情画意。(2)想象画面。指名读诗的前两句,你的头脑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沟通画面。你仿佛看到
43、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朝雨客舍柳色)(4)品尝画面。如烟如雾的蒙蒙细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爽嫩绿的杨柳。这样的画面带给你最干脆的感受是怎样的?怎样读出它的美?指名读。自由练读。(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尝语言,想象画面,渐入诗境,体悟情感。)2 回文质疑,感知“柳”之意象。(1)诗读到这里,再请你联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是送别,为何写景如此清爽漂亮?)(2)从这画面中你还品出了别的味道吗?你是如何体会的?是啊,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殊是这依依杨柳更是让人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原委是什么味道呢?(3)拓展“折柳赠别”组诗。出示三首诗,自由朗读,然后说说发觉了什么?天下难过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歌李白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送别王之涣湘水已在朦胧中,家在德山东更东。此去谁与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风。赠友人(4)说发觉,悟意象。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表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