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1大气环境一、重点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爱护伞,汲取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聚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改变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样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
2、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减弱大小的主要缘由: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减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剧烈汲取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削减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相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
3、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2气压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锋面气旋(重要!)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限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因子分析地理位置A纬度位置:确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缘由确定热量或气温B海陆位置: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
4、热交换;干脆限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干脆热源与水源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气候类型气候特点(会推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气候要素:气温、降水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温带气候分为三种: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温带海洋性
5、气候:全年潮湿气候成因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交替限制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单一气压带和风带限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气候分布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3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汲取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汲取。地面汲取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地面
6、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干脆热源。大气温室效应: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聚成雾滴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缘由:青藏高原空气淡薄,大气汲取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凹凸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图,
7、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4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意义: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5城市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
8、、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通信发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区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市中心CB外侧街道两侧交通便捷,多层大厦人口密度、流量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土地利用最集约工业区同类工厂: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两侧厂房巨大,烟囱高耸交通便利,多有污染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企业单位职工住宅市政统一规划住宅环境不好商品房,环境好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单独区域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最主要的三
9、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旁边。2、形成缘由(1)历史因素,功能持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持续)功能变更: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巡游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干脆影响经济地租凹凸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凹凸。(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4)行政因素
10、: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中心地理论: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嵌套包围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6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起先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起先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
11、非常频繁。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起先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柔风的改变都较大。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阔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渐渐转暖。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蒸蒸而上。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起先饱满,但未成熟。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保藏种子。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来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
12、,故曰“夏至”。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记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燥热季节。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阔地区一年中最燥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起先结果,到了收获季节。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快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非常珍贵。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快,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接着南移,北半球气温
13、接着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概力增加,气温快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来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来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14、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起先寒冷。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7地表形态的塑造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凹凸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凹凸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
15、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缘由: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
16、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缘由断层处岩石破裂,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心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长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积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
17、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供应了有利的条件:a)足够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供应了丰富的农副产品。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8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约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相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
18、,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潮湿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削减,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肯定的影响,温度上升将削减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干脆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
19、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头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5、常见的自然灾难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缘由及危害。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9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
20、巩固国防;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国交通网。四种进藏铁路途(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甘藏铁路)预选方案中,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沿途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线路最短,总投资最小;克服冻土技术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10南昆铁路自广西首府南宁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经过地质条件困难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困难,山高谷深,是我国已建成铁路中技术水平最高的铁路。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开发当地丰富有色金属资源和优质旅游资源,改善西南交通,促进经济发展。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至喀什,沿途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我国重要长绒棉生产基地。西气东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对于西部:将当地资源优势
21、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对于东部: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利于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爱护大气环境质量。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缘由:气候潮湿,水量丰富;地形平原宽阔,水流平缓,河网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长。高一地理必修一学问点总结11地球上的水1.自然界的水循环(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别条件下存在。(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优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