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阅读答案范例.docx
《管仲阅读答案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仲阅读答案范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管仲阅读答案管仲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
2、,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游:交往。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桓公怒而攻蔡。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包茅:古代祭祀,用裹束的青茅过滤去酒渣。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
3、的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鲍叔终善遇之遇:相待、接待B管仲既任政相齐相:丞相C诸侯由是归齐由是:因此D然孔子小之小:认为小(人)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3分)(2)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3分)小题3:虽然孔子并不认可管仲,但太史公却赞扬管仲为贤臣,从选文看管仲的治国方法有哪些胜利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 )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1)仓库储备充溢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辨别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2)管仲执政的时候,擅长
4、把祸害化为祥瑞,使失败转化为胜利。小题1:(1)注意民生,以民为本,敬重人民的看法。如:“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2)因势利导,擅长利用形式,有全局意识。如:“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略管仲阅读答案2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古国名;仞:古代八尺叫仞。小题1:说明下列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5、4分)隰朋从于桓公 从: 春往冬反 反:迷惑失道 道: 老马之智 智:小题2:下列句中的“之”与“老马之智可用也”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B主子到处款之C事列神仙之传D跪而拾之以归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小题4: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分)参考答案:小题1:跟随 同“返”,返回 道路 才智小题1:A小题1:于是放掉了老马,然后(队伍)跟随着它,最终找到了路。小题1:只要细心体会,我们经常可以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现象得到有益的启示;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应当虚心听取他人看法,不能自以为是,盲目自大。(即可计
6、2分。)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驾驭要详细、精确,更要培育课内向课外迁移的实力,达到学以致用,精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小题1:A中与例句中“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留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能从文中领悟到某一点来谈即可。管仲阅读答案3“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说明下列划线的词。(2分)又相之 微管仲下列句中划线字
7、用法与“吾其被发左衽矣”中“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吾妻之美我者B其一犬坐于前C一狼洞其中D此皆良实子贡为什么对管仲是否仁德提出了疑问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结合本文孔子的看法谈谈怎样才是“仁”。(2分)答案 辅佐 没有C 2分)桓公杀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按当时的常理,他应当自杀殉主。但他没有殉主,却辅佐齐桓公。孔子认为管仲的这种行为成就了大义,是仁德的。虽然他没有殉主,却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给人民带来了利益,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发展,是比自杀更好的选择。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实力,结合详细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留意词语的特别用法。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的实力。例句
8、中和C项中的“左”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实力。结合文章的内容作分析即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实力。结合孔子的言行来谈什么才是“仁”即可。管仲阅读答案4管仲隰朋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管仲、隰(x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不难:不惜,不耻。管仲隰朋阅读问题1.“乃掘
9、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才智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才智,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六)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阅读答案1. B 2.B管仲阅读答案5管仲有病
10、,桓公往问之,曰:“仲父病,不幸卒于大命,将奚以告寡人?”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谒之。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尝,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妒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开方事君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数日行,弃其母,久宦不归。其母不爱, 安能爱君?臣闻之:矜伪不长,盖虚不久。愿君去此三子者也。”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尸不葬。1、下列句中的“而”与“管仲卒死,而桓公弗行”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黑质而白章B为坛而盟C拔山倒树而来.D而乡邻之生日蹙2、下
11、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管仲临终前的劝谏表现出他的为人正直,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B管仲劝谏齐桓公要疏远卫公子开方,因为他不孝,得不到母亲的宠爱。C文段主要写齐桓公在管仲去世前询问治国的方法,这位春秋霸主不耻下问的行为值得确定。D齐桓公没有接受管仲的建议,他死后齐国大乱,他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也没有人帮他收葬。3、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微君言: 开方事君十五年:愿君去此三子者也: 及桓公死:4、翻译下列句子(4分)(1)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2分)译:(2) 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分)译:参考答案:1、D2、B3、没有侍奉,辅佐希望等到(4分)4
12、、(1)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往慰问他,(2)现在易牙不爱自己儿子,又怎么能爱您呢?管仲阅读答案6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扩散,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
13、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行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霸诸侯,攘夷狄攘:打击B顾其使威
14、公得用三子者顾:探望C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且:将要D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絷:束缚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3分)管仲相威公,霸诸侯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行近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ABCD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B桓公是个音乐不停留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意他的欲望。他起先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C假如齐桓公问询时,举荐天下
15、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D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扩散,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静。把下面三个(含两个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答案:BCD(1)功业的成就,不是胜利于完成之日,必有肯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2)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我为洗马。(3)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
16、一个官职、品德顺合一方、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愿、实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顾:回头看试题分析: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假设管仲这样做;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试题分析: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试题分析:主要语言点:(1)所由起:兴起的缘由;所由兆:预兆的信息。(2)特:特地,寻:不久,除:拜授官职。(3)知:同智,才智,比:符合,而:才能管仲做丞相协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扩散,
17、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静。功业的成就,不是胜利于完成之日,必有肯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举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
18、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留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意他的欲望。他起先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一般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莫非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假如齐桓公问询时,举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管仲阅读答案7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管仲、隰(x)朋从桓公伐
19、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伐:讨伐孤竹:国名阳:山的南面为阳阴:山的北面为阴仞:挖一仞深师:向学习8、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今 人 不 知 以 其 愚 心 师 圣 人 之 智A.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B.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C.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D.今人不知以其愚心师圣人之智9.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从()过()1
20、0.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答:11.管仲和隰朋的才智分别表现在哪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2分)答:12.读完这段文字,你受到什么启发?(2分)答:参考答案:8A9.从:跟随过:错(错误或过失均可)10.示例:于是放开老马并跟着它,最终找到了路。11.管仲的才智表现在利用老马找到路这件事上;隰朋的才智表现在依据蚁穴找到水这件事上。12.示例:要擅长学习;要学以致用管仲阅读答案8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
21、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布帛:泛指织物。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椁(gu):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戮:羞辱。8(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桓公患之()厚葬之风休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则与选文布帛尽则无以为蔽的则用法相同的是()(2分)A入则无法家拂士B战则请从C至则无可用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9下面句中没有标点,请在两处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人何故为之也未几厚葬之风休矣。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仲 阅读 答案 范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