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精选.docx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精选.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11、立足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详细形象思维到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重要年龄段。因此,我放弃了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手实践活动,而选用了看12个小正方形在脑中想象摆法。在留有短短暂间让学生思索,脑中渐渐有了长方形的图象纷纷举手之后,我又不急于提问,而是追问:你能不能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当学生说出乘法算式时,也不急于就此,还让其余同学想想他是如何摆的,做到全员参加。这种由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对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是有利的。2、层层辅垫,为学生自主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究36的全部因数是本节课的
2、重难点,我在这之前做了层层的辅垫。(1)3个乘法算式的呈现我作了调整:112=12,26=12,34=12。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有序思索。(2)在学生依据其余两算式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之后,我对12的全部因数进行了小结:12的因数有1,12,2,6,3,4。让学生感受到一道乘法算式中隐藏着两个因数。(3)36这个数比较大,学生找起36的全部因数时有点困难,我设计了从3,5,18,20,36五个数中选择两个数来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这一教学环节,减轻了学生的困难,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对因数和倍数概念是否已正确相识。当学生会说3是36的因数,36是3的倍数时,说明他们脑中已经有了推断的依据:3
3、12=36。(4)在学生独立探究前,我又提示学生,在找36的全部因数时,假如遇到困难,不要忘了我们已经找寻过12这个数的全部因数,可以作为参考。这四个方面的打算,学生的独立思索才有了思维的依托,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自我想方法,自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就会有效,不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势。3、有层次的呈现作业,给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在概括总结找36全部因数的方法时,我找了三份的作业,第一份是有序,成对思索的1,36,2,18,3,12,4,9,6。在沟通中让学生明确只有有序的,成对的思索才会做到既不遗漏,又能快捷便利,其次份作业是全部的因数按依次排列的1,2,3,4,6,9,12,18,36。结果作业
4、中漏了一个4,这是个时机,在表扬了这个学生能按依次的排列,做到美观这个优点之后,提出问题:美中不足的是什么?学生:一个一个找麻烦,还简单丢。我接着追问;我们能给他提些建议吗?第三份是无序的有遗漏的,也让学生给他提建议,让他也能做到一个不漏。这三份作业对比下来,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索方法,再以正确的方法推断其他同学思索不当的地方,并提出建议。找寻一个数全部因数的方法也能深刻地印在学生脑里。4、大胆放手,产生冲突冲突,发觉问题,想方法解决问题。在找3的倍数时,我想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我干脆抛出问题:你能像上面这样有序的从小到大的找出3的倍数吗?学生在找中发觉:3的倍数有许多,写不完。我追问;那怎
5、么办,有方法吗?通过一会儿的缄默思索后,纷纷有学生提出省略号。5、趣味练习,联想,探究。练习中我设计了两道题,一是猜我的电话号码,激发起学生的爱好,二是探究计数器的奇妙,多位老师问起我的设计意图,我是这样想的:重在培育学生擅长联想,勇于探究的习惯。由个体现象联想到同类现象并能深化探究,这是创建的源泉,牛顿看到苹果落地,通过联想,最终发觉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茶壶里冒出蒸气,通过联想,最终独创了蒸气机这与一个人的仔细视察,擅长联想,勇于探究是分不开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公倍数和公因数在新教材中改动很大,新教材将数的整除中有关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内
6、容精简掉了,新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究相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出了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究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注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以后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悟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悟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缩短了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学问阅历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
7、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沟通经验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觉用怎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正方形;用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在对所发觉的不同的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索,对直观操作活动进行初步的抽象。再把初步发觉的结论进行类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索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揭示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等图式,显示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经验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三是删
8、掉了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后继学习没有影响的内容后,的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由于采纳了列举法,学生得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当遇到的两个数都比较大时,不仅花时多,而且还简单出现遗漏或算错的状况。相比之下,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先依据概念采纳一一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待学生熟识之后就教学生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的支配效果不错,学生也没感到增加了负担。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3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
9、所涉及的学问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驾驭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究,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敏捷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达到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一、领悟意图,做到用教材教。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重要的是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敏捷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微环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洁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探讨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干脆给出了“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
10、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干脆提出问题:“假如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楚地体现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敏捷的运用教材,深放领悟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二、模式运用,做到敏捷自然。模式是一种思想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当大胆尝试,不断的积累阅历,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实力形成的东西
11、,我们不能因为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之,应当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问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对比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简单让学生发觉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同时也更加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觉比引导更有效!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4今日这堂课其实是有点匆忙的。课前的一个小嬉戏忘了,
12、忘了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了。明天的课上补上。满足的一点:模式的提练在让学生依据算式说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之后,出示了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我加了一道:,并且让学生用一道算式提练出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把算式板书上黑板上,是因数因数倍数。而后,我又转过去用一道除法算式来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学生的反应都不错,立刻就明白了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不满足的地方在于:对于找出全部因数的有序思索没有强调。当我让学生们自主找出的全部因数时,很多学生就茫然不知所谓,但是他们并不是不懂,只是不知道如何去写,所以我在黑板上选择了一些学生的作
13、业加以板书,让学生进行比较。如:、和,尤其是最终一种方法,我特殊留意让学生评价一下这种思索方法的正确性。得出结论是这样思索是可行的。那么我接着告知他们,这样思索的确是可以,不过,缺少的因数的提取,由此过渡到评价第一种方案和其次种方案,在这儿,我特殊示范了一下写因数的方法,即从两边向中间包围。学生们在比较中找出了写因数的方法,明白了写出因数的格式。原来可以相机在这一步让学生体会找寻因数的有序性,结果一急,只是带过了一句。今日在补充习题上出现了问题,我抓了几个学生问为什么强调有序性,学生告知我:因为可以看得清晰,因为不会遗漏。看起来班上的学生有这方面的意识,在做题目的时候还应当再稍稍提点一下,应当
14、也就不成问题了。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5在上学期的白纸备课活动中,我们高年段数学抽到的教学内容就是因数与倍数,这个内容是我没有教过的,在看到教学内容时,我心里不禁在打鼓,我能找准教学重难点吗?能突破重难点吗?一连串问题涌了上来,最终我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教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设计嬉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完教学过程后,我也与同组的老师沟通了活动体会。原来在老教材中没有因数这个概念,只有约数和倍数,而且是由整除的概念引入的,但因为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很自然的就没有被以往教材的教学定式所束缚,尝到了新教材的甜头。现在刚好又教了这个内容,细致参考了教
15、学用书我才真正领悟到了新教材的新奇所在。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事实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洁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干脆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
16、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在这儿,用一个乘法算式2612可以同时说明“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这样的设计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让学生在学习时尽量避开出现概念混淆、理解困难的问题。学生对新知驾驭较牢,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处理的,学生乐学,思路清楚。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6教学中我发觉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相识因数倍数。而这里的处理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在教学时做了一些改动,让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然后自己用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这样学
17、生的算是就不局限于乘法,有一部分学生写了除法算式。这样学生很简单感悟到不管是依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因为现在也有许多学生学习奥赛,所以我从整除的角度也介绍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由于这节是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完全被动的接受。如让学生思索:你觉得3和12、4和1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乘除法学生有着相当丰富的阅历,因此不少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可能说得不很到位,但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当学生相识了倍数之后,我进行了设问:12是3的倍数,那反过来3和12是什么关系呢?尽管学生无法回答,但却给了他思索和接受“因数”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12是3的倍数,反过来
18、3就是12的因数,接下来4和12的关系,学生都争者要回答。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相识的学生来说有肯定困难,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找36的因数,我巡察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学生能有序的思索,多数学生写的算式不按肯定的次序进行。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探讨两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找36的因数,如何找不重复也不遗漏。在小组沟通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汲取同伴中好的方法,这不比老师赐予的有效得多。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7一、教材与学问点的对比与区分。1、对比新版教材学问设置与传统教材的区分。有关数论的这部分学问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
19、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详细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数与倍数”的相识与原教材有以下两方面的区分:(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视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改变缘由何在?老师必需要仔细研读教材,深化了解编者意图,才能够正确、敏捷驾驭教材。因此,我通过学习教参了解到以下信息:学生的原有学问基础是在已经能够区分整除与余数除法,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晰的相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教材中删去了
20、“整除”的数学化定义。2、相像概念的对比。(1)彼“因数”非此“因数”。在同一个乘法算式中,两者都是指乘号两边的整数,但前者是相对于“积”而言的,与“乘数”同义,可以是小数。而后者是相对于“倍数”而言的,与以前所说的“约数”同义,说“X是X的因数”时,两者都只能是整数。(2)“倍数”与“倍”的区分。“倍”的概念比“倍数”要广。我们可以说“1.5是0.3的5倍”,但不能说”1.5是0.3的倍数”。我们在求一个数的倍数时,运用的方法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这里的“几倍”都是指整数倍。二、教法的运用实践1、“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数的应用范围的规定干脆运用讲解并描述法。对与本学问点的概念
21、是人为规定的一个范围,因此,对于学生和第一接触的印象是没有什么可以探究和探究的要求,而且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因数与倍数”的运用范围就是在非0自然数的范畴之内,与小数无关,与分数无关,与负数无关(虽没学,但有小部分学生了解)。同时强调非0因为0乘任何数得0,0除以任何数得0。探讨它的因数与倍数是没有意义。我得到的阅历就是对于数学当中规定性的概念用干脆讲解并描述法,让学生清楚明确。因此,用干脆导入法,先复习自然数的概念,再写出乘法算式3*4=12,说明在这个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2、在进行持续性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怎么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板书要讲究一个格式与对
22、称性,这样在对学生发觉倍数与因数个数的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再就是发觉一个数的因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而没有最大的倍数。这些都是上课时应当要留意的细微环节,这对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惯的培育也是很重要的。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8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依照学生预习、阅读课本进行教学,老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从学生的练习反馈中,部分学生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百出,反思教学后,觉得用课本上列举的方法,真的很难一下子精确找到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如: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有学生写80,25和50的最大公因数有学生写5。调查询问学生找两个数公倍
23、数和最小公倍数,或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感受,他们都说“太麻烦了”。今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这一单元时,我在去年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一、仍旧是将预习前置。二、动手操作,想象延长。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感知效果,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是促进形象思维发展的有利途径。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动手铺,铺后想,想后算,算后思。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分组操作,用除法算式把不同的摆法写出来。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觉了什么?以直观的操作活动,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与生活的联系,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倍数和因数 倍数 因数 教学 反思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