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 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二一三年四月目录引言51范围52 规范性引用文件5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53.1 术语与定义63.2 缩略语64 平台定位64.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64.2 公共信息平台84.2.1 目标84.2.2 作用84.2.3 能力要求94.2.4 性能要求105 平台组成详述105.1 功能框架115.2 组成说明115.2.1 支撑数据115.2.2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125.2.2.1 交换能力要求135.2.2.2 资源管理135.2.2.3 交换管理135.2.2.4 资源监控135.2.2.5 查询统计145.2.
2、2.6 订阅信息管理145.2.2.7 目录互动145.2.2.8 日志维护145.2.3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145.2.3.1 整合配置155.2.3.2 整合组件管理155.2.3.3 整合流程管理155.2.3.4 整合结果信息查询155.2.3.5 整合结果订阅165.2.3.6 整合过程信息统计分析165.2.4 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165.2.4.1 目录能力要求175.2.4.2 资源标识符管理175.2.4.3 元数据定义175.2.4.4 系统配置175.2.4.5 编目信息发布185.2.4.6 编目信息撤销185.2.4.7 编目状态同步185.2.4.8 交换互动185.2
3、.4.9 查询统计185.2.4.10 信息服务195.2.4.11 特殊权限审批195.2.4.12 前置功能195.2.5 运维管理服务系统205.2.5.1 用户管理205.2.5.2 统一认证215.2.5.3 服务调度215.2.5.4 平台安全215.2.5.5 日常运维225.2.5.6 计费管理225.2.5.7 运行监控225.2.5.8 厂商管理225.2.5.9 应用管理235.2.5.10 应用托管管理235.2.5.11 资源库管理235.2.5.12 前置管理245.2.6 平台门户系统245.2.7 接口与服务系统245.2.7.1 开发接口服务245.2.7.2
4、 数据服务系统245.2.7.3 动态扩展服务255.2.7.3.1 时空信息承载服务255.2.7.3.2 专题数据挖掘服务266 建设要求276.1 建设要求体系设计原则276.2 建设要求组成框架286.3 平台建设要求组成296.3.1 信息资源分类要求296.3.2 信息标识编码要求296.3.3 元数据要求296.3.4 目录管理与服务要求296.3.5 数据交换与整合要求306.3.6 应用单位接入要求306.3.7 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307 建设模式307.1 城市分类317.1.1 基础较好的城市317.1.2 基础一般的城市317.2 建设模式分类317.2.1 全新建设模
5、式317.2.2 升级改造模式327.3 部署模式328 管理及运行338.1 平台管理模式338.1.1 实施策略348.1.2 管理分工358.1.2.1 城市信息化主管单位分工358.1.2.1.1 平台管理358.1.2.1.2 中心信息资源管理358.1.2.1.3 服务管理368.1.2.1.4 规范管理368.1.2.2 各相关单位分工368.1.2.2.1 资源梳理368.1.2.2.2 资源共享及业务协同368.1.2.2.3 建设规范的制定及执行368.1.3 组织保证378.2 平台运行模式378.2.1 本地化模式378.2.2 平台互联模式38引言随着智慧城市公共信息
6、资源应用的深入开展,公共信息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应用的基础支撑平台,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使用应用单位众多、服务对象广泛、参与建设管理多元化的复杂情况下,若没有一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建设指南作为参照和制约,很难满足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和管理需要,更无法保障未来跨区域的智慧城市应用需求。 1范围 本部分提出了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规定并描述了公共信息平台的定位、组成、建设要求、管理与运行模式。 本部分适用于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本部分的使用对象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方、建设方、管理方及其他相关人员。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
7、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附件一: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信息资源分类要求 附件二: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信息标识编码要求 附件三: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元数据要求 附件四: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目录管理与服务要求 附件五: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据交换与整合要求 附件六: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单位接入要求 附件七: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接口与服务要求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GB/T 19710-2005 中规定的与以下
8、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3.1 术语与定义 信息资源城市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在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应用单位接入公共信息平台的机构单位。 主管单位公共信息平台的管理单位。 数据中心公共信息平台的组成部分,用于信息资源的存储。3.2 缩略语无4 平台定位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
9、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本章节简要介绍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及各组成部分,说明公共信息平台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与作用。4.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包括网络层、感知层、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智慧应用和用户层,如下图所示:图 1. 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网络层网络层是智慧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主要有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三网融合、物联网等。 感知层感知层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数字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智慧城市运行数据的主要来源。从技术角度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技术是对地观测感知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SN 无线传感器技术和 Zigbee 传感技术等。
10、从感知数据来源来看,几种主要的感知手段是天上的卫星、空中的飞机以及地上、地下的各类传感设备。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包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设施等。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结合最新技术,公共设施可采用云计算模式或传统模式来构建。在云技术模式下,利用虚拟化技术,将公共设施资源进行虚拟化处理,形成一个虚拟化资源池;利用云服务技术,将虚拟资源根据业务需要组装成独立运行的服务器资源作为服务对外提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 公共数据库公共数据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公共基础数据、 公共业务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 公共基础数据库由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
11、理空间数据库及建筑物数据库等五大类数据库组成。 公共基础数据是基础且变化频率相对较低的信息资源,是城市公共数据的“纲” 。公共基础数据可由法定管理单位提供。 公共业务数据库是基于公共基础数据库的业务性扩展数据库。公共业务数据由根据业务应用需要而扩展的各类指标项构成,是一种动态的、不断扩充的业务数据模式,是城市公共数据的“目”,指标项来自各类智慧应用的建设。公共服务数据库由各类专题应用类数据库构成。公共服务数据是通过对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进行清洗、挖掘、分析后形成的有特定应用场景的服务型数据集,为各应用单位提供融合后的专题应用资源服务。指南不对公共数据库做具体规范要求,将以另行规范指南的形
12、式明确。 智慧应用智慧应用是以公共数据库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为数据来源,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对公共数据和应用单位业务数据的整合,为智慧应用提供整合后的信息服务,提高应用的服务水平和协同能力。4.2 公共信息平台4.2.1 目标公共信息平台目标是实现城市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城市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有效支撑城市正常、健康的运行和管理。4.2.2 作用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其作用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公共信息平台是城市公共数据的进出通道,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交换、清洗、整合和加工。 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组织、编目、管理以及应用绩效评估。 公共信
13、息平台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共享服务,为城市政府专网和公共网络上的各类智慧应用提供基于城市公共数据库的数据服务、时空信息承载服务、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知识服务等。图 2. 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4.2.3 能力要求1) 数据汇聚与整合加工公共信息平台通过交换系统从各个离散的信息源获取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及建筑物数据,经过数据比对、清洗等技术手段,存入到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通过数据交换、清洗、整合、加工、时空化等技术手段对来自各应用单位的业务数据进行处理,存入到公共业务数据库。2) 数据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依托元数据、目录数据、交换数据、安全数据和管理数据等支撑数据,实现对公共数据库有
14、效管理。同时,通过对公共数据库的服务封装,发布接口规范,以统一接口服务方式实现智慧应用对公共数据库资源的访问。3) 服务与接口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通过集成第三方提供时空信息承载、专题数据分析及挖掘等服务组件,以统一接口方式提供给各类智慧应用。服务组件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而动态调整。公共信息平台同时也提供开发接口服务,支持开发者或应用开发商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和自己的业务应用进行集成,或是开发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应用系统。4) 运营维护公共信息平台提供用户管理、厂商管理、应用管理及日志管理,并以接口服务方式对外提供,满足其他模块开发运营。5) 平台互联公共信息平台按照统一规范发布平台的接口与服务,为实现
15、不同城市平台、上下级城市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4.2.4 性能要求公共信息平台的主要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目录数据的本地查询响应时间不应超过 2s,应用单位对目录数据查询的响应时间不应超过 5s; 信息资源编目应支持各类主流数据库(Oracle、DB2、MSSQL、MYSQL 等)结构化资源的编目,同时也应支持音频、视频、PDF、办公文件等非结构化资源的编目,以及网站、 URL、 web服务等多种信息资源的编目支持; 统一认证的本地查询响应时间不应超过 1s; 数据服务系统的本地响应时间不应超过 4s,智慧应用数据服务系统的响应时间不应超过 10s; 公共信息平台的动态扩展服务本地响应时
16、间不应超过 5s; 公共信息平台各个子系统连续运行时间不应少于 5*24 小时。5 平台组成详述广义的公共信息平台由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和平台软件组成。公共设施为公共数据库和平台软件提供存储、计算及网络等基本运行环境资源;公共数据库建立在公共设施之上,为平台软件提供数据存储及服务能力支撑;平台软件则在公共设施的支撑下,与公共数据库协作提供平台各类智慧应用开发、运行、管理等支撑。狭义的公共信息平台,仅指平台软件。本章节公共信息平台即指平台软件。5.1 功能框架图 3. 功能框架5.2 组成说明公共信息平台由支撑数据、运维管理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门户系
17、统、接口与服务系统等组成。5.2.1 支撑数据支撑数据由元数据、目录数据、交换数据、安全数据和管理数据等组成。支撑数据处在公共信息平台与公共数据库之间,对下可以支撑以“物理分散、逻辑集中”或是物理集中方式构建虚拟或物理的城市公共数据库建设,对上可以支撑公共信息平台中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等有效运行。 元数据元数据是数据资源的描述,是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和前提,用于描述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 目录数据目录数据是关于公共基础数据、公共业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等平台资源的目录信息。 交换数据交换数据是数据交换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消息路由信
18、息、流程管理信息、异常管理信息、监控管理信息、参数管理信息和交换临时库中的数据。 管理数据管理数据是运维管理服务管理系统所产生的管理类信息,包括数据操作信息、数据库运行管理信息、数据组织存储信息、数据库维护信息等。 安全数据安全数据是公共信息平台安全情况和安全保障类信息,包括平台事故报告、事故可能性分析、故障频率、试验结果、以往的系统安全分析、可靠性分析及人为因素数据等。5.2.2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的作用在于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交换,通过交换实现人口、法人、建筑物等信息资源的同步更新,以及数据比对、清洗、转换、异常处理等交换服务所需的基本功能。通过建立数据交换服务系统将达成以下目
19、标: 通过使用统一的技术手段与标准,提高交换的效率,降低维护复杂度; 同步优化信息存储结构,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确保数据与应用适当隔离,保证数据的安全; 使数据交换始终处于被有序管理的状态,避免了乱交换、重复交换等问题的出现,保证系统的稳定性。5.2.2.1 交换能力要求提供信息整合功能,可按主题要求整合形成共享资源库(健康档案、建筑物库、人口库等)数据集合,支持动态组件形式的数据清洗等处理功能;自动编码转换,统一编码标准;支持主动与被动两种数据交换方式,实现按需交换;支持增量与全量数据同步;支持订阅式数据交换模式,提供订阅过滤支持,支持键值、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数据落地方式;提供异构数据库、
20、跨平台数据交换功能;无缝支持结构化及非结构化资源交换,数据采集方式丰富,支持触发器/数据库日志/时间戳/轮询等采集数据方式供用户选择;基于 web 图形化平台配置,简单易操作;统一管理元数据,提供统一标准化字段,规范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定制处理组件接口,方便用户自由拓展;自定义数据交换格式,保证在无需代码开发的情况下,完成新交换节点的接入,实现交换元素及交换规则的调整等;支持信息资源申请、调度流程化,支持目录驱动交换;支持非侵入业务式的前置交换服务。5.2.2.2 资源管理提供交换中心和前置交换节点之间各种交换表资源、组件和数据库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交换表管理、控制表管理、组件信息维护、字段转
21、化维护和数据库进程管理。5.2.2.3 交换管理交换管理提供交换队列管理、交换规则定义等功能,主要包括交换队列查询、交换队列管理(添加、删除、查看、修改)、交换规则定义等。5.2.2.4 资源监控资源监控主要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监控功能,主要包括对各种交换队列的状态监控,订阅服务的状态监控。5.2.2.5 查询统计提供交换与整合信息资源的查询和统计功能,主要包括交换数据查询、整合数据查询、系统信息查询和交换数据统计。5.2.2.6 订阅信息管理提供信息订阅服务功能,主要以表订阅和整合信息订阅的方式为主,主要包括表订阅查询、表订阅管理、表订阅审批、表订阅启动、整合订阅查询、整合订阅管理、整合订阅审
22、批和整合订阅启动。5.2.2.7 目录互动提供目录驱动交换功能,资源使用方通过目录方式获取资源信息后,通过平台提供的申请流程向平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进行申请,得到管理者与资源拥有方同意后,由平台自动开始按配置的规则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信息资源交换需提供对目录系统的相关接口,实现目录系统与交换系统的互联互通,从目录系统中读取相应的资源信息,并能启动流程实现相应的交换配置,最终实现自动交换。5.2.2.8 日志维护日志维护提供交换系统的各种日志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系统日志、交换日志和导入日志等,为系统提供全面的日志管理功能。5.2.3 数据整合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
23、过数据加工、数据整合、数据关联等功能,能够动态配置实现各类不同主题的信息处理,在建筑物库、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清洗、转换、集成,构建业务应用所需的业务数据库,充实公共服务数据库,提升数据的价值,实现数据向信息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新智慧应用的建设中,支撑业务数据库及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指标项扩展,这些指标项的扩展也会充实基础数据库的指标项及数据内容。数据整合模型如下图所示:图 5. 数据整合模型5.2.3.1 整合配置以图形操作模式配置数据整合参数,实现进行清洗、转换、比对、数据导出、数据拆分等数据整合规则的动态配置。5.2.3.2 整合组件管理系统以组件形式对清洗、转换、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城市 公共 信息 平台 建设 指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