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范文.docx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范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说课稿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相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相识上的一次飞跃。在其次册的相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相识,要上升到理性相识还是有肯定难度的。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相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驾驭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相识体积公式的来源,驾驭
2、公式的意义和用法。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需驾驭娴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肯定的好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学问,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学问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探讨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3、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接着学习几何学问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
3、,理解它的意义,娴熟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在学习学问的过程中学生受到肯定的思想教化,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探讨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学问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4.教材编排特点: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纳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相识过程,让学生相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视察思索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终
4、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学问,干脆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终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学问结构的编排具有肯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5.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相识动身,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相识。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老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
5、的学又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学问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相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驾驭学问。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相识起先,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相识。本课的教学采纳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2.启发学生独立思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觉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视察、分组探讨: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3.讲练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
6、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娴熟驾驭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娴熟驾驭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终对本节课的学问进行简洁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4.充分运用学问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驾驭新学问。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干脆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三、教学程序设计(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任何新学问都是在原有学问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老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
7、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问: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假如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需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假如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
8、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依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索,并且详细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详细的过程是: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索,每排摆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2)学生操作思索,老师出
9、示表格,如下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老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2.老师出示长方体。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索,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假如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
10、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兴奋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为了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视察长方体,分组探讨下面问题: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通过上面的试验,你发觉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假如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
11、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察,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娴熟地驾驭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终把例1填完整。(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教学的胜利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推断,通过练习刚好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421432444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探讨,沟通,老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正方体
12、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假如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当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与3相乘。写“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3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学问的连接,使学生感觉新学问不新,新学问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学问,解决新问题的信念,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老师巡察,留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小学 数学 长方体 正方体 体积 说课稿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