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汇编.docx(8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打算:课件教学过程:其次课时一、复习反馈:1、今日我们接着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首先检查生字驾驭的状况。2、师:这个题目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板书:王维)你们会背吗?指名握学生背诵。3、这么多同学都会背了,信任大家肯定能把诗句中的几个生字填出来。请拿出练习纸来,填空。九月九日()山东
2、兄弟()在()乡为()客,每逢()节()思亲。()()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出示正确答案,学生比照订正4这首诗是在什么状况下写出来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二、读文悟情。学习第一、二自然段,理解古诗前两句。1、学生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想一想这两段话告知我们什么。2、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指名读句,从“15岁”、“两年”这两个带有数字的词语中你读出什么了?(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
3、诗题称“忆山东兄弟”。)(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会是什么心情?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寂单一个人,在他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1)家家户户在欢庆什么节日呢?(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呢?(2)这是个怎样的节日,你能找到文中的词来说一说吗?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庆节日的热情场面呢?(指名读)(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去登高游玩。“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兴致勃勃”能换个词吗?(兴趣盎然 欣喜若狂
4、欢欣鼓舞 喜笑颜开)(4)这样的情景,还让你想到哪些词?(喧闹非凡 人山人海 喜气洋洋)(5)是呀,这重阳佳节可真喧闹呀,据了解,重阳节人们不但要登高游玩,人们还会品尝重阳糕,还饮菊花酒。真是一个喧闹、欢乐的节日。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喧闹的长安城呢?指名读,齐读。(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庆节日,作为一个异乡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3、这两段内容对应了是古诗中的哪几句的意思?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独”是什么意思?“异乡”指哪里?“异客”又指什么?“佳”,指美妙。“佳节”即美妙的节日,在这里指哪个节日?“倍思亲”指怎样思念亲人?你能用文中的话或者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诗
5、的意思吗?同桌互说,指名说。4、理解了这两句诗,我们再来读一读,肯定会读的很好。指名读。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古诗后两句。1、过渡:重阳节的快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醉在对过去美妙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沟通沟通。2、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兴奋啊!(1)指名读句,读后评议,他读得怎么样?指导朗读。(2)师简介“茱萸”。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3、欢乐的时间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
6、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会面。4、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会面(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5、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肯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老师加以指导)(2)多好的兄弟,
7、多深的情意。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老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6、这段话对应了诗中的哪几句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带着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学习第四自然段,情感涌现,吟诗抒情。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喧闹场面,王维想了许多许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2、王
8、维将无限的思念,凝合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板书:忆)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三、情感延长,课外拓展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出示句式:中秋之夜,王维看到家家户户吃着团聚饭,便不由自主地吟诵除夕之夜,王维看到,便不由自主地吟诵这句诗现已成为很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完成作业纸上的填空:
9、中秋之夜,坚守边疆的子弟兵们,看着天上一轮圆月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不由自主地吟诵:2、读一读作业纸中思乡的诗,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教学重难点: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2、敬重学生特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特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日我们接着学
10、习第23课(指板书) 学生齐读。2、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王维的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古诗)谁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3、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生接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重阳节是一个美妙、团聚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王维会倍思亲。5、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更加思念亲人)我们再来读好它。二、教学其次小节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故事,走进他的内心。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哦,原来是王维望见长安的人们在欢庆节日呀,(出示其次节)再读读这段话,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
11、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抓重点字词。2、重阳节就是这样喧闹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喧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读句子。)3、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喧闹吧。(齐读句子)三、教学第一节1、看到别人都是家家团聚,是如此的华蜜,可王维怎么样呢?是的,他(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5岁,只比我们大了6、7岁,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却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想想看,这两年来,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想象说话。2、这么小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如今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呀!(板书:孤独)我们
12、一起来读好这句话。3、这就是诗中的(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一起来。谁来读出王维孤独的心情。指名读、齐读。4、看着大街上喧闹的景象,王维的内心是特别的孤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老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读其次节。师生合作读第1、2节。5、在这样的情景中,王维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出示两句诗,齐读。四、教学第三节1、王维孤寂一人,不由伤感起来,在这美妙的节日里,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和你的同桌沟通沟通。出示第3节学生练习说话。2、大家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兴奋啊!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3、王
13、维还想了许多许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他还想到了什么?生答:如今我们却一句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学们,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会面。你能读好这两个词吗?(天各一方,不能会面)4、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老师加以指导)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他们彼此牵挂,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浓浓的思亲之情。(指名读,齐读。)(板书:牵挂)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读)。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生读山
14、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会面。(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文字。)5、那时的欢乐,现在的孤独、王维与亲人彼此牵挂,难怪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五、学习诗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题)(1)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2)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庆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生:每逢佳节倍思亲。(3)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确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快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就让我们当一
15、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指读)3、多么动情呀!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4、但是,到了现在,这个佳节已经不只指重阳节了,而是全部美妙的节日,比如: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边防战士保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每逢佳节倍思亲。5、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你知道哪些?静夜思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指名回答)(你能背诵一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齐读三首诗)6、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观赏一下。出示古诗:
16、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7、让我们再来好好观赏这首诗,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字册上。8、布置作业:课后让我们搜集一下,来开一个“思乡诵诗会”吧。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理解新词。会用“兴致勃勃”造句。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借助短文,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教法:情境教学法、谈话、,直观教学法、迁移法。教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曾老师的老家在哪儿吗?曾老师有许很多多的亲人在遥远的湖南。平常,我常常给家乡的亲
17、人写信、打电话,有时暑假回老家探望他们。每当遇到佳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妈妈。于是,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老师资源,创设与本文吻合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新课。二、新授:1、自由读第4自然段:问“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的许多许多)王维想了些什么呢?他为什么想的许多许多呢?学习完这篇课文信任同学们会明白的。设计意图:采纳倒序法,抓住关键词“思绪万千”。“思绪万千”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自不待言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
18、。2 、学习第 1 段。自由读、评议。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3 、学习第 2 段。自由读。划出表示王维看到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找出表示人们心情的词语。(兴致勃勃)相机板书。还有哪些词表示兴致勃勃?换词练习。你在什么时候会“兴致勃勃”?用“兴致勃勃”造句。人们是兴致勃勃的,可是王维呢?指导朗读第 4 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兴致勃勃”,衬托王维的孤独、伤感。一喜一愁,剧烈对比。4 、学习第 3 段:齐读。动作演示第 1 句话。说说王维想到了什么?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王维可能还想到些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设计意图:跳出文本,训练学生想像及口头表达实力。5
19、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正因为王维想到了很多很多,思念亲人的感情特殊剧烈,因此,他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指名读。练习背诵。结合短文说说诗意。三、表演。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人们兴致勃勃,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王维仍旧孤零零地在京城长安生活,冷冷清清。请绽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表演王维与家乡亲人通电话时的情景。设计意图:内化课文语言,拓展课文内容,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处理信息(课文、课外)的实力,将学生收集到的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文佳句和歌曲有机结合在一起。板书:25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思绪万千人们 兴致勃勃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通过抓
20、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3、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教学流程:课前活动:我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会背古诗,下面我们来竞赛一下,看谁能依据图片中的内容背出相应的古诗,背得又对又好。(我们背古诗的时候要背出诗歌的味道来,谁再来试一试?)(你背得真有韵味,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背一背。)(指名背和齐背相结合。)1、山行2、回乡偶书3、赠汪伦4、夜书所见5、静夜思6、一、导入1、刚才我们看图背古诗,同学们背得真好,徐老师这里还有一幅图,你知道是哪首诗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21、弟(齐背)同学们背得真有韵味,我知道两个月前我们刚刚学了这首诗,下面徐老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里,我们来默这首诗,看谁默得又快又好。(生默写在方格本中)2、(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校对一下,错误的同学请订正好。让我们再有感情地吟诵一遍。3、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也是我们今日要学的课文的题目。齐读课题。(倍思亲这三个字读得真有味道,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读一读。)二、初读1、诗人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写下这首诗的?今日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课文,读之前,有两个要求:(请一个学生读要求。)自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
22、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2、想一想,说一说:,王维,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检查词语预设出示:xitiox扶老携幼登高远眺思绪万千手挽着手头插茱萸兴致勃勃指名读,下面我们一起读。师点生读。3、检查填空。(沟通时刚好反馈,假如学生说得不好,要立刻赐予订正。)预设: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人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去登高游玩,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欢庆佳节的情景,更佳思念家乡的亲人,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起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于是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23、弟。三、再读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的句子。2、反馈板块一: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1、你为什么划出这个句子?15岁:我们几岁?是啊,也就只比我们大了4、5年,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年纪小出示:那么小的年纪,本该呆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王维却独自一人远走他乡,这中间,他肯定饱受离别之苦。京城长安:出示地图王维的家乡在这里,京城长安在这里,两地直线距离有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太行山,古时候出行靠的是步行和马车,假如乘马车,一刻不停地走,也要走5天5夜多。王维和他的亲人一个在太行山的
24、这面,一个在太行山的那面,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天各一方。出示:天各一方齐读。是啊,王维离家特别的远。两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离家已经很久了。出示:离家久2、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把关键的词语圈出来,将自己的感受在旁边注一注,学着老师这样试一试。王维那么小就离开家乡,而且时间那么久了。所以他时时都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2个学生读。3、读着读着,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诗,它特别形象地刻画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苦无依。出示: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师诵读,指名三人读。读完,问:懂吗?(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依据每个字的意思猜
25、一猜。)(生自由说)你猜得真对,就是这个意思。4、只有影子和自己相伴,多么地孤独啊!齐读。(假如读得不好,可再读一遍。)5、出示并覆盖:独在异乡为异客。(红色)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有多少个夜晚,他都是抱膝灯前影伴身。板块二:1、你还找到了什么句子?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去登高游玩。2、这里有个词语“扶老携幼”,“携”就是“带”的意思,那么“扶老携幼”呢?3、大街上人们扶老携幼去登高游玩,真是喧闹啊,谁来读一读?4、记得清朝诗人叶燮有一句诗将节日的快乐景象描写得非常生动。让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迎春叶燮g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
26、中。注释:肩摩:肩膀相互摩擦。形容人许多,很拥挤。毂击:指并行的车子相触击,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师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诗。这句话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先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5、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来车往,多么的喧闹阿!齐读诗句。板块三:1、肩摩毂击的喧闹、扶老携幼的亲热让王维更感受到了自己抱膝灯前影伴身的孤独,此时,王维想了许多。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兴奋啊!师引读句子。2、这里有个词语“登高远眺”,“眺”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出示:向远处看)那么,“登高
27、远眺”是什么意思?3、你能读出当时王维兴奋的心情吗?生读句子。4、他还会想什么呢?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兴奋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生练习说话。预设: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带着我们去城外登高远眺,那一幕幕至今还难以忘怀。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和我们赛一赛,看谁登得高,那一幕幕至今还难以忘怀。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事先为我们采好茱萸,让我们一大早就能头插茱萸,去登高远眺。5、他还想了什么呢?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
28、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兴奋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6、王维还想了许多许多。出示:预设: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为我们亲自做香甜的重阳糕,那味道,至今还难以忘怀。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为我们亲自酿造甘甜的菊花酒,那味道,至今还留在心间。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兴奋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王
29、维想了许多许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出示:思绪万千一起读词语。7、是啊,王维思绪万千,他还想,师引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会面此时此刻,兄弟们肯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四、读诗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吟诵。2、“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说诗人仅仅在重阳节的时候才更加思念亲人吗?(对,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是啊,每逢佳节,中秋节,端午节,除夕之夜,元宵佳节等,王维都会加倍地思念亲人。出示:除夕之夜,王维看到,于是不由自主地吟诵:大年初一,王维看到,于是不由自主地吟诵: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于是不由自主地吟诵:自己说四人小
30、组说(师巡察指导)后面两句你为什么不背了?你真聪慧,后面两句是写重阳节的,用在这里不合适。3、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非常深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它就成了千古传唱的名句,始终流传至今。4、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我在外地培训,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看着家家户户吃着团聚饭,我也不由自主地吟诵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坚守边疆的子弟兵们,看着天上一轮圆月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家人,不由自主地吟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五、作业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还补充了两句诗,这两句诗出自这两首诗。还有1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31、(课后请同学们将这两首诗背诵、积累下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5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同学们喜爱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快乐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老师板书课题)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留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原委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爱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索提
32、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起先。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相识吧?自己先练一练:佳节重阳节思念兄弟回忆异乡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4、颠倒词语依次,再请学生读一读。(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特别好,我信任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肯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挚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奇妙的声音,哪位小挚友情愿来展示自己奇
33、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三、组织沟通,探讨解疑:1、经过几遍的读书,同学们已经能够读通读顺课文了,我们再来回顾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疑问。什么是佳节?(美妙的节日)你知道我们中国传统的佳节都有哪些吗?课文中指的是哪个节?(重阳节)重阳节是在什么时候?(九月九日)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中知道的,表扬学生真会读书。)那么“倍”是什么意思?(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倍是“加倍”“更加”。“逢”是“每逢”“每到”)我们还知道了是王维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2、了解王维。(王维,唐朝闻名诗人,今山
34、西人,九岁就起先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书画,人们赞扬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过渡:是呀,重阳节就是每年的阴历九月初九,等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的节日了。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写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读读王维写的这首诗好吗?(生自由读诗)、这首诗,你能读懂哪句话?你是从课文当中哪些地方读懂的呢?老师建议你们再一次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划下你读懂的句子。(老师巡察指导。)、指名学生说读懂了什么?、齐读古诗。(过渡: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
35、写字了。)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1、细致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你觉得那个字比较难写,自己用手指画一画,要摆好左右之间关系的字。2、学习“佳”“倍”“扶”“忆”(指名书空、老师范写、学生学写。)3、课下请同学们多读读课文,读出感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6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喜闻乐见、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
36、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庆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其次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由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孤独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实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
37、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白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境况。其次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原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日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沟通中得到了心灵的安慰。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
38、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教学理念: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同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敬重学生的特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老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敬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老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3、课堂应当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深化对话的场所,师生应当在其间共同绽开学习,相互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
39、九日忆山东兄弟。2、 相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4、 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学思路: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爱好,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说明和文本的说明进行比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化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课题1、 谈话:同学们,大家都
40、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2、 我们把一些让人兴奋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3、 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兴奋),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快乐的。4、 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5、 个别读题目。6、 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1、 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 一读诗:(1)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2) 指名读(3) 齐读3、 二读诗:(1) 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
41、什么?(2) 指名沟通。(3) 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妙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索。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肯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4、过渡:在全家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板块三:诗文比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学生自由读文。1、 了解为何而“思亲”(1) 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2) 通过他
42、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3) 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4) 离家两年里,他肯定会经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2、 体会为何而“倍思亲”(1) 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2) 学生沟通,出示其次小节,(3)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喧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喧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地去登高游玩”。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喧闹)。再读句。这喧闹景象、快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
43、齐读这句话。(4) 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庆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知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5) 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快乐气氛更增加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其次小节,读出重阳节的喧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6) 齐读。3、 品悟 “思亲”之情。(1) 此时此刻,王维肯定想起了很多很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2) 沟通: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改变了吗?引导: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团聚时他心情是兴奋。谁来读一读。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此时此刻,(引)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 “如今我呢。”(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4、 感受“思亲”之心。(1) 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喧闹庆祝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快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