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世界》教学反思汇编.docx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的世界》教学反思汇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数的世界教学反思数的世界教学反思1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相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相识整除的状况下用乘法算式干脆相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驾驭的。依据本节课学问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空间。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相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干脆
2、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学问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详细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较简单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1。5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深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
3、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深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探讨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1。5不是自然数,所以不行以说1。5和6是9的因数,9是1。5和6的倍数。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热情的探讨,同学们统一了相识,真正相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其次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实行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行处理:一起先我就干脆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 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
4、是3和4的倍数。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相识;接着我用一个嬉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 的因数,6也是12 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相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简单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最终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随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
5、,谁的倍数?并说出推断的依据。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很大,培育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实力。本节课,学生都沉醉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欢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数的世界教学反思2今日在教学数的世界这一课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这里的“深、浅”是针对孩子而言的,什么对孩子来说是“浅”的呢?那就是孩子身边接触过的事物,或者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获得的学问阅历。本节课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水果店”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也有小数,在比较中相识自然数和整数,使学生对数的相识进一步系统化。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加的爱好,
6、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在让孩子相识自然数和整数时,我考虑到孩子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已经对整数有肯定的初步相识,所以我先介绍整数,再介绍孩子相对生疏的自然数。孩子因为熟识整数,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还有在联系乘法相识倍数和因数时,也是让孩子先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再确定因数关系。浅谈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的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改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用abc表示a能被b整除,在此基础上相识因数和倍数;而现在是在未相识整除的状况下干脆相识倍数和因数的:用ab=n干脆引出
7、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材这样改动后,不出现了整除概念。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驾驭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常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驾驭、推断,须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中,必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需为学生的探究发觉供应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必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详细做好以下几点:一、注意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这节课课文一起先就出现了“数的世界”主题图图中有哪些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动
8、身来组织教学:1、让学生独立视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索提出问题;2、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3、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得学问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很快找到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能找到橙子卖完了可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可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会提出许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此,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二、渐进教学过程,扎实构建新知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我进行了小步伐、多重复地教学,引领学生进行推断、分析、感悟、体会,并实行自学、讲解与发觉等手段交替进行,生生、师生和谐互动,摆脱了概念教学的枯燥
9、乏味。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提问:在水果店里,你看到哪些数?在多名学生分别指出主题图中的数后,老师再提问:“谁来把这些数分一分?”学生自然能分出如下的正确答案:6、4、5、2、3是整数,5。8、3。6是小数,半个西瓜可以用0。5表示,也是小数。假如学生漏了“1/2”,老师应加以补充:“半个西瓜还可以用1/2表示,所以也有分数。”接下来,老师刚好地道出:“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像3、2、l、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并要求请同桌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自然数和整数进行沟通。我其次次出示主题图,并问:谁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生1:梨4元钱1千克,买5千克梨要多少
10、钱?5420(元)。生2:葡萄3。6元1千克,买两千克葡萄多少钱?3。627。2(元)。我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的问题中刚好引出“因数和倍数”学问点:“依据5420,我们就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并提出新问题:“依据3。627。2,我们是否也能这样说:7。2也是2和3。6的倍数吗?2和3。6是7。6的因数吗?”在学生看法不统一的状况下,我就请学生看书,到书中去找寻答案。让学生明白,我们今日所探讨的倍数和因数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所以,我们不能说“7。2不是2的倍数。”为了反馈学生驾驭“倍数与因数关系”的状况,我投影出示以下两道题:1、请你推断:4。5418
11、。18是4的倍数,4是18的因数。2、依据2483,你能找到倍数与因数吗?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老师的引导、讲解与学生的探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师生充分沟通、沟通、反馈,步步深化、层层推动,精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突破了难点。使学生逐步明确了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最终,我在出示两个小练习:1、请大家推断几道题,看你们是否真正相识倍数与因数了。(1)2173,所以21是7的倍数。7是21的因数。(2)2173,所以21是倍数,3是因数。(3)21582,所以21是5的倍数,5是21的因数。(4)2。10。73,所以2。1是0。7的倍数,0。7是2。1的因数。(5)2。10。73,所以2。1是0。7
12、的3倍。2、依据以下列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5345 24496 6379 80204通过这两个小练习的正、反训练,使学生知道推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标准,进一步体会到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不能独立存在。这样的设计,起到刚好反馈并巩固的作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扎实把握新知。三、借助生活阅历,理解“依存”意义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本节课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我们老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中来达成。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的例子,来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如:脑筋急转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的世界 世界 教学 反思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