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doc





《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兽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doc(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附件4.1.1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模块化课程标准我们通过对市场的调研,结合社会、企业对畜牧兽医人才的要求,以及职业岗位标准,相应地调整了课程的设置,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安全意识等融入课程内容;将畜牧兽医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等补充到课程内容中来。专业模块化课程是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能需要,以真实生产流程为导向,按“必需、够用”原则构建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由职业基础模块、专门技术模块、职业方向
2、技术模块三部分组成;另有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作为补充(职业拓展)。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如下:模 块模块内容培养目标职业基础通用基础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演讲与口才主要培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基础能力,以通用能力培养为主,兼顾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基础高等数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学专门技术种 畜动物学概论、畜禽品种、遗传育种主要培养本专业的职业技术能力、核心技能,使其具有除胜任主要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外,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迁移能力,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应变能力。营 养动物营养与饲料、饲料检测与分析管 理生物统计、畜牧业经营管理疾 病解剖生理、动物病理、动物疾
3、病、宠物健康护理兽 药动物药理、生物制品、实验室诊断技术、中兽医基础环 境环境卫生与牧场设计、环境控制与保护职业拓展畜产品加工技术、公关礼仪、职业与就业指导等职业方向技术养 殖畜禽生产技术、经济动物生产技术从事动物生产的专项能力繁 育发情控制、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分娩助产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从事动物配种员工作的专项能力兽 医兽医临床技术从事兽医诊疗与宠物医师专项能力营 销营销案例、营销技巧、营销方案与策划从事饲料与兽药营销的专项能力防 疫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食品卫生检验从事防疫与检疫工作的专项能力种畜模块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种畜模块适用专业:畜牧兽医专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
4、质 本课程是养殖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动物类群;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律;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畜禽系谱、选择、近交;各种畜禽品种;不同生产用途畜禽外形特征;畜禽体质外形评分、体尺测量鉴定。识别不同生产用途畜禽外形特征,可以进行畜禽体质外形评分、体尺测量鉴定。掌握畜禽选种选配、杂交改良、纯种繁育。本课程与养殖技术模块关系密切,掌握种畜模块技术能更好地学好这些课程;为达到上述目标,应该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5+3+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和修改教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课
5、下要及时复习。1.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畜牧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家畜饲养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家畜饲养过程为线索来进行,立足养殖工作岗位。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
6、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建议课时为80学时。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家畜选种选配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动物类群及类群特征;明确遗传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律。会畜禽系谱、选择、近交等技术有畜禽品种鉴别能力会畜禽体质外形评分、体尺测量鉴定。会畜禽选种选配、杂交改良、纯种繁育
7、3、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序号工作任务模块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参考学时项目一动物类群1、明确无脊椎动物各门的主要特征;2明确脊椎动物各门的主要特征1、模型观看:通过生殖器官模型、挂图、多媒体图库,讲解公、母畜生殖器官的位置与构造2、现场教学:通过活牛、羊、猪的展示,讲解公母畜繁殖过程10项目二遗传基本规律的应用1、能应用遗传规律分析畜禽的遗传现象2、会应用变异原理理解畜禽的变异3、能计算畜禽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4、会应用群体遗传原理计算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1、案例分析:通过实物指导,讲解生产过程中的遗传现象
8、与应用。2、实例分析:通过遗传实例,讲解遗传现象的分析过程与方法。10项目三动物育种技术1、会编写种畜禽系谱,并编制畜群系谱2、能进行畜禽的性能测定3、能计算畜禽的育种值与综合选择指数4、能进行配种计划的制定5、会计算畜禽的近郊系数与亲缘系数6、能正确地选择杂交组合进行杂交畜禽生产1、现场教学:创设种畜禽选择场景,提供各类育种资料,使学生体验育种现场进行性能测定、系谱编制、配种计划制定等活动。2、模拟现场教学:有针对性选择各项选配、杂交资料,使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模拟选种。3、育种与杂交利用录像观看。16项目四畜禽品种1、能说出各种畜禽品种的外貌特征、产地2、能指出各类畜禽品种优缺点3、能
9、应用育种方法对品种进行改良与提高4、能提出正确的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案5、能有效场进行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利用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类品种的资源介绍2、现场教学:提供猪、牛、禽、羊的品种供学生现场认识3、案例教学:通过品种资源实例,讲解品种形成历史,分析育种方法在品种形成过程中的应用。24项目五生物技术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1、能说出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与应用成果2、在畜禽生产与提高畜禽生产力过程,会选择应用生物技术育种实例的新类型3、能从分子层面上说出一些在生产上应用的分子育种技术1、观看录像:知道生物技术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2、案例教学:通过成熟的生物技术,尤其是分子育种技术的成功案例,讲解提高
10、畜禽生产水平的育种案例与应用前景。6其 它机动4考核评价10总课时80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文字表述要求。4.2教学建议要体现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要强调工学结合。4.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
11、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仿真软件等。营养与饲料模块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营养与饲料模块适用专业:畜牧兽医专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1、前言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了培养和考核学生掌握与动物生产有关的动物对营养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训练学生掌握“饲料检测化验员”操作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为从事养殖业的学生而设置的掌握饲料生产与饲料合理使用的实践技能模块。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饲料的营养特点及加工调制饲料的技术,掌握畜禽日粮的配制技术,饲料分析检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应该按照“教、学、做
12、”合一的原则,采用“5+3+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和修改教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课下要及时复习。本课程与养殖技术模块关系密切,掌握营养与饲料模块技术能更好地学好这些课程;了解动物的消化系统与消化生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基础,而本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对饲料中营养物质在畜体内的转化和作用的进一步明确。畜禽的营养缺乏症的机理是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营养代谢病兽医模块的内容之一,因此本门课程主要讲述动物营养的基本原理和需要,为学习兽医模块课程打基础。1.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饲料生产与品质检验员”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
13、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饲料检测化验员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项目设计以家畜需要的营养、饲料的营养价值、合理使用饲料的线索来进行,立足养殖、饲料生产、饲料营销工作岗位。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4、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建议课时为80学时。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家畜营养与饲料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饲料配方的设计能力动物营养缺乏症的分析能力饲料中毒的鉴别能力合理控制营养水平的能力饲料生产能力饲料调制能力饲料品质检验能力饲料加工能力3、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
15、技能与态度。序号工作任务模块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参考学时项目一营养分析1、使学生具备对饲料中营养物质与动物的营养关系的应用、分析能力,尤其要掌握动物对三大有机物质的消化、吸收、代谢的特点,以及能量在动物体的转化;为饲养实践中提高饲料转化率,科学饲养动物奠定理论基础。2、具备对动物常见营养缺乏症表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具备对饲料常规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的职业技能。1、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代谢的特点观察与分析2、动物常见营养缺乏症表现观察与分析3、现场教学:生产实践中的营养问题24项目二饲料的常规成分的分析1、水分检测;2、粗蛋白质水分检测;3、粗灰份检测;4、粗脂肪检测;
16、5、粗纤维检测1、饲料中饲料常规成分检测分析2、饲料品质检测8项目三饲料的营养价值1、饲料的概念与分类;2、粗饲料;3、青饲料;4、青贮饲料;5、能量饲料;6、蛋白质饲料;7、矿物质饲料;8、添加剂1、饲草饲料的识别2、粗饲料的加工(氨化、碱化、微贮)3、青贮饲料的调制4、饲料的质量检测的基本方法(采样、青贮品质、饲料原料质量等)18项目四营养需要1、维持需要;2、生长的营养需要;3、繁殖的营养需要;4、泌乳的营养需要;5、产蛋的营养需要;6、动物饲养标准。使学生掌握动物的维持、繁殖、生长、泌乳、产蛋的营养需要;明确饲养标准与饲养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具备正确使用各种动物饲养标准的技能。1、猪、禽
17、饲养标准的使用2、奶牛饲养标准的使用10项目五日粮配合与饲养技术1、日粮配合:日粮配合的原则、方法。配方设计原则、方法。 2、饲养技术:饲养阶段性与连续性、饲喂技术、操作规程。3、饲养效果检查:群体状态、食欲、繁殖、生产、效益分析。1、全价饲料配方设计2、浓缩料配方设计3、预混料配方设计10其 它机动4考核评价6总课时804、实施建议4.1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要充分体现项目课程设计思想,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项目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同时要考虑可操作性。教材内容要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文字表述要求。4.2教学建
18、议要体现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要强调工学结合。4.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指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要体现各课程在评价上的特殊性。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相关教辅材料、实训指导手册、信息技术应用、工学结合、网络资源、饲料配方软件等。5 参考教材1、动物营养与饲料,姚军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一版。2、动物营养学,杨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1999年第二版。3、饲料与饲养学,韩友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畜牧管理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畜牧管理适用专业:畜牧兽医专业、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1
19、、前言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资料整理,基本统计量计算,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与回归,畜牧兽医试验设计;畜牧场生产计划制订的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市场调查、预测,市场营销,经济合同,售后服务。资金核算,成本核算,盈利核算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数据统计分析和试验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畜牧生产经营、预测、决策能力,基本能独立进行饲料组织、劳动力计划管理、公关、经济核算、技术经济效果和经济活动分析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应该按照“教、
20、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5+3+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和修改教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课下要及时复习。1.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畜牧生产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项目设计以畜牧生产过程为线索来进行,立足养殖工作岗位。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
21、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0学时。课时数以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和容量来确定。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掌握畜牧管理场规划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安全意识,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会生物数据统计能力; 会畜牧兽医试验设计能力;会畜牧场生产计划制订的程序和方法能力;会市场调查、预测能力;能够进行经营预测与决策会经济合同鉴定与售后服务能力;会资金、成本与盈利核算能力。3、课程内容和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
22、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序号工作任务模块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参考学时项目一生物数据统计1能基本统计量计算2会T检验,X2检验。3能进行方差分析能力4能进行直线相关与回归统计能力教学采用交互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到教学法。30项目二畜牧兽医试验设计1会单因素试验、多因素试验试验计划方案的制;2会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能力。教学采用交互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到教学法。6项目三畜牧经济管理1会市场调查、预测能力;2. 能够进行经营预测与决策3会经济合同鉴定与售后服务能力;4会资金、成本与盈利核算能力。教学采用交互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到教学法。24其 它机动2考核评价8总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畜牧 兽医 专业 核心 课程 课程标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