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2020年05月1北京的春节【说教材】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我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老舍先生的这篇老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接着详细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初一、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
2、,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说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15个生字,正确读写“货摊、通宵”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根据本单元的编排主题及阅读要素,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将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学的重点,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为难点。【说教法学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本课也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主
3、要采用了启发诱导法、精读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学生则主要采用自读自悟、圈点勾画、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为教学主线,营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有目的地阅读,感受学习的乐趣。【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以北京的春节童谣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简介作者,学生初步认识作者的语言特点。(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了解写作顺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字读词。引导整体感知:北京的春节给了你什么印象?浏览课文,理清顺序。(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
4、结束?(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将北京的风俗写清楚的?(本文以时间(腊月元宵节)为线索(或是以春节的过程为线索))。(3)思考: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铺户上年货、儿童大人忙乱准备过年、小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初一光景、初六开张、元宵)(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1.品读“腊八”,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换词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产品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
5、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4.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5.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6.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设置情境,体会孩子看到货摊上卖起年货时激动的心情。7.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找出“忙乱”和“紧张”的具体表现。(四)分清详略1.在这些日子的描写当中,老舍先生把什么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又把什么内容写的比较简略呢?快速默读课文,把详写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五)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
6、感受节日气氛1.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仔细读读,勾画出你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体会。2.学生自由读。学生交流。3.感受除夕。指名读第八自然段。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 (板书:热闹)4.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人们的活动。从味、色、声的描写。 5.除夕这天,你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学生自由说。 6.感受正月初一,指名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正月初一”的光景怎样?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 形容两种食物毫无共同之处。“正月初一”与“除夕”又什么截然不同的呢?7.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正月初一,人们的游戏自
7、在?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铺户们,伙计们。8.感受元宵节,谁喜欢写元宵的这一部分,读读这部分,看看作者写的最多的是什么?(灯)9.再读课文,把描写灯的语句画出来,做种读一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出示灯的图片。(六)比较阅读、领悟写法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三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那么好还又那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板书:详、略2.学生举例。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
8、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七)课文小结本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按文章的写作顺序展开,层次清晰地概括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把握春节各个时期的特点,体会其中的喜庆欢乐气氛。 北京的春节 年前 忙碌 过年 热闹 喜庆 欢乐 年后 平静2腊八粥【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腊八节的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佳节的传统食品。本课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
9、分,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详写等粥,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对话贯穿全文,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说教学目标】1.会写“腊、粥”等13个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2.正确
10、、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认识,我主要采用以读为主,读思议相结合以及引扶放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章描写中蕴含的浓浓真情。而教师引导流程,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点拨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
11、主体作用。【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以老北京的春节中的腊八粥衔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阅读感受,为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识记生字词,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效果。启发思考,引导整体感知:(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12、。)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运用排比写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介绍腊八粥的手法。(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1.指名学生回答用一个词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等粥)2.想一想,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3.精读感悟。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4.盼粥。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
13、从中体会到什么。(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3)第4自然段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4)怎样理解第8自然段的反问句?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5.想粥。分角色朗读911自然段,思考:八儿的分粥计划体
14、现了什么?(纯真可爱)(1)“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2) 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6.猜粥。男生齐读第13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1)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2)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7.看粥。师读第14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十7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2)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
15、么呢?(3)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1.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喝粥)2.齐读第19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腊八粥的美味,家庭氛围的温馨)3.与“等粥”部分相比,“喝粥”写得比较简略,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 提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那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的积累本上。(六)课文小结本课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课文详写了“等粥”的过程,略写“吃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质朴。【说板书设计】 板书与讲解一样,贵乎“
16、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板书书在点子上,书在关键上,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次板书以八儿的心理变化为轴,直观展现了详写的“等粥”部分,表现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腊八粥盼 迫不及待想 苦苦等待猜 美 妙看 惊 异吃 十分美味3古诗三首【说教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
17、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这首诗一韵到底
18、,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说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19、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说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以古诗中的节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0、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三)学习寒食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蜡烛,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
21、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6.学习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四)学习迢迢牵牛星1.简介古诗十九首。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
22、句中能看出来?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五)学习十五夜望月1
23、.简介作者王建。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6.归纳主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部编版 六年级 下册 全册说课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