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编.docx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精编.doc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实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相识。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重点和难点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老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
2、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1)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3、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附:板书设计一、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缘由。(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
4、资料;2引导学生视察、阅读、逐步发觉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实力;3能娴熟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得有用信息;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缘由;5具有肯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三)情感看法价值观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识的事物动身,发觉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酷爱和解决问题的爱好,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酷爱之情;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才智和实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敬重不同地区文化的
5、价值观;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缘由。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缘由。培育学生的读图实力、合作探究实力。三、教学策略1采纳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探讨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探讨。2采纳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提高生活实践实力。3老师打算: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4学生打算: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
6、课 呈现课本P23页两封电子邮件的图片,并提问:找一找:阅读了这两封信,你感受到小红和小明的家乡有何差异?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进行回答。 激发起学生爱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看一看:南北分界在哪里? 1出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2的活动题:比照图513和图518,说说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你的家乡位于哪一个地理区域内? 2出示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和秦岭淮河地区图,让学生明确南方和北方的地理范围及界限。 1学生视察地图,并完成课本P22页的活动题。 2小组合作学习,在图上找出秦岭和淮河,并说出它们和长江、
7、黄河的位置关系。结合图片和课本学问说说南北方怎样划分的?填出表格一。 主要地形单元主要气候类型主要省级单位南方 北方 培育学生的读图实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说一说:南北差异在哪里? 呈现反映南北方在“吃、住、行”方面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平常积累的学问和阅历说说南方、北方的不同。 1观赏图片资料。 2学生依据自己平常积累的学问和阅历说说南方、北方的不同。并完成表格二。 南方北方吃 住 行 3完成课本P23页的最终一个活动题。 引导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得有关信息,知道日常生活对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议一议:南北差异缘由是何? 1依据说一说环节中的表格二,引导学生揣
8、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 2呈现图532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1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呈怎样的改变?最高温柔最低温出现在哪,南北最大温差为多少?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呈现图533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7月份最高温柔最低温分别是多少?南北最大温差为多少?7月份平均气温自南向北呈怎样的改变? 4呈现图534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下列问题:读图,说一说南北方的降水量有何差异?找一找哪条等降水量线比较接近秦岭淮河一线。 5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和图535,并提出下列问题:我国的南方水田区和北方旱作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什么地方?耕作制度有什么不同?水田区和旱作区
9、各主要有什么农作物?联系我国南北方气温柔降水的特点,说说气温柔降水对我国农业生产及航运有什么影响?(用表格综合)。 6同时呈现表格二和表格三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 1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积累的学问,揣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气候) 2视察、分析图532,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3视察、分析图533,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4归纳南北方在气温上的特点。 5视察、分析图534,并回答问题。(答案略) 6阅读课文P25和图535并完成老师的提问,填写表格三。 耕地类型主要农作物耕作制度航运北方 南方 7细致视察已填写的表格二和表格三,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
10、缘由。 8小组探讨,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引导学生对生活阅历的积累。 培育学生的读图实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培育学生的综合概括实力。 培育学生的读图实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培育学生的综合概括实力。 培育学生的读图实力和分析实力。 培育学生的读图实力。引导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培育学生的综合概括实力。 想一想:南北差异如何用?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分析南北差异的利用问题。 结合实例归纳南北差异的利用问题 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力。 课堂小结 1依据板书进行小结。 2同学们,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谈收获,了
11、解教学重点、难点的达成度。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1胜利之处(1)本课是一节探究研讨课,教学活动中对探究研讨课的特点有了较好的体现,即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分析材料,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综合运用实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本课以南北差异作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在一个又一个的创设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学习学问、学会方法。并通过课堂小结和延长课外,升华本节课的主题。(3)本节课的教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动身,亲密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对学生进行乡土教化,培育学生爱乡之情,进一步落实实
12、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注意学问目标的落实,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力培育。在教学过程中,特殊留意对学生读图实力进行训练和培育,因为会看地图,会从地图中获得有效信息,是学生学习地理学问必备的一种实力,也是为以后更好地进行地理学问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南北差异的缘由”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年降水量线图,让学生从这些地图中找寻信息,得出结论。在学生有了肯定学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显得事半功倍。2不足之处(1)在学情上,学生对南北方的差异没有直观的感受,许多同学没去过北方,许多体验是不具备的。而对此,我没有为学生供应更多、更具体的北方生产生活场景,所以导致学生对南北差
13、异的表现的回答更多的是“以书为本”照搬书本内容,缺少自我的体验和思索。同时,学生回答也不够全面。另外实际授课中,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的解读不够全面。有些问题是泛泛而谈。还有,实际授课中对学生问题的回应和延长不够,这反映了基本功有待提高。(2)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对于教材中的气温图和年降水量图的分析还不够深化,使得许多学生还是很难对此类地图进行分析,更不用说从中获得信息。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3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实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育视察实力;通过视察原始农耕时
14、代的器物,培育审美实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育学生驾驭、运用比较的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相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化。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建的价值,相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相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识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
15、发觉的?发觉了些什么?这些发觉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找寻、发觉理解生活的须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接着探究的爱好。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视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历史 教学 设计 精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