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育教学方针教育教学方针学习基础知识材料(教师编制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香教育教学方针教育教学方针学习基础知识材料(教师编制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教育教学方针教育教学方针学习基础知识材料(教师编制考).doc(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词解释1. 学校教育: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2.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3.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4. 教育机智: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5. 社区教育: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
2、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6. 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7. 道德两难法:柯尔伯格在明确区分道德与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8. 分科课程:即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
3、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内容的基本依据。9.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10. 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揭示小学教育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11.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2.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13. 劳动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
4、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白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14. 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15. 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略的过程。16. 课程论: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安排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17.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
5、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18. 前景教育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19.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20. 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略的过程。21. 课程论: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举凡关于课程设置、教材
6、编写和安排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均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围。22.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3. 小学教育学:就是研究小学教育,揭示小学教育规律,指导小学教育实践的一门分支学科,社会学科。24.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25. 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26. 劳动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白劳动
7、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27.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28. “白板说”: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29.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也称普及义务教育或强迫教育。30.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31.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转化为小组
8、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32.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33. 基础型课程:是指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34.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35.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
9、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6. 社会本位论:以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37. “分支型”学制:“双轨制”中的下部即初等和中等教育基础合一了,形成底部单轨、顶部双轨的学制类型。38. 调查法: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39.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教育场所,有目的、
10、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40.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41.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42.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思想道德影响,以达到预定德育目的的过程。德育过程区别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四个
11、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43. 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44.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45.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1) 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
1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46.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47.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48.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13、,思维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是人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49.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特别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教育能力。50. 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51.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52. 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
14、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53.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54.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55. 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56.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57. 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58.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
15、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59.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60. 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
16、质的发展。61. 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62.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63.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64.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65.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同时也包括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66.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为促使
17、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67. 德育: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68. 智育: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69. 体育: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70.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71. 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72
18、. 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73. 非智力因素:是指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74.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它具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75. 教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校教育活动。76. 知识: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类社会
19、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77. 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78. 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并达到熟练化程度的行为方式。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79. 课程: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教学科目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课外活动。80. 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某门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课程水平及
20、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准。81. 教科书:也叫课本,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系统而简明地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82.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长期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83.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法。84.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
21、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85.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讲授法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方式。86. 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是将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课表分科轮流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87. 课的类型:简称课型,是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有单一课和综合课。88.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89. 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教学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结构和程序。90. 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
22、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又要引导他们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际行动、提高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91.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教育任务,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92. 陶冶教育法:又称情感陶冶法,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的教育方法。93. 五爱教育:是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94.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
23、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95. 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它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96. 班集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在认识、情感、意志特征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班级共同心理气氛的提高与发展,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重要作用。97. 班风:就是班级比较稳定而持久的作风,是道德面貌、行为态度的集中表现。98. 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99.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教学 方针 学习 基础知识 材料 教师 编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