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手抄报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风家训手抄报例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家风家训手抄报家风家训手抄报模板十大经典家训家规一、诫伯禽书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为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一饭三吐哺”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来宾,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生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富裕却尊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急;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
2、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慧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慧。这六点都是虚心谨慎的美德。即使贵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德。不知谦逊从而招致身死国丧,桀纣就是这样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训诲,可谓良苦专心。二、命子迁作者:司马谈(?前110),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子司马迁。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此孝之大者”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
3、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这个职位是武帝新设的官职,可以说是武帝为司马谈“量身定制”的。因此,司马谈对武帝感恩戴德又尽职尽责。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叮嘱,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遗忘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最终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非常惶惧担心。所以他热切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
4、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三、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181-234),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民间传闻中闻名的才智人物。“非淡泊无以明志”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他很喜爱这个儿子,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诸葛亮有两个姐姐,二姐所生子叫庞涣,深得诸葛亮宠爱。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训诲儿辈。他写给诸葛瞻和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静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从两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样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四、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531591),祖籍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他经验南北两朝,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处世哲学、思想学识,
6、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化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留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学问;主见“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书中很多名句始终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父子之间不行以狎;骨肉之爱,不行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生不行不惜,不行苟惜。”等等。历代对颜氏家训特别推崇,甚至认
7、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五、诫皇属作者: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其次位皇帝,在位时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每餐一食,则念耕夫”帝王家训占有特别位置,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诫皇属。太宗特别注意对皇子们的教化,常常告诫后代,应当遵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驾驭治国之道。在诫皇属中,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行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遗忘蚕妇农夫的辛勤。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虚心、擅长听取不同看法,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
8、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祥瑞。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六、包拯家训作者:包拯(9991062),北宋名臣,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
9、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合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行写照。七、诲学说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玉不琢,不成器”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化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接着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他在教育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
10、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八、袁氏世范作者: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1163年进士,后官至监登闻鼓院,类似负责信访接待,为官刚正。“小人为恶不必谏”袁采为人才德并佳,时人赞称“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扬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化。袁氏世范深化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所以又称俗训。书中有很多句子非常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袁氏世范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非常推崇该书,奉
11、为至宝。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同日而语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九、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16271698),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闻名理学家、教化家。“毋临渴而掘井”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朱子家训全文五百余字,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日仍旧具有教化意义。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十、弟子规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清初闻名学者、教化家。“凡是人 皆须爱”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依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惹眼的小书,事实上汇合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才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