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教学设计优质.docx
《观潮课文教学设计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课文教学设计优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观潮课文教学设计观潮课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丽气概,领 略这“天下奇观”。2、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培育留心四周事物的习惯。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殊细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大潮非凡的气概,感受如临其境。2、启发学生依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实力,同时要注意感情朗读。多媒体设计1、教学平台:多媒体网络课室。2、老师自制网络软件(基于WEB)。3、打算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
2、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切入课文1、谈话引入: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天下奇观”是什么?2、观潮是按什么依次写的呢?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3、谁来说说“潮来前”当时的情景与人们的心情怎样?板书:“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4、可是到了“午后一点左右”呢?人们又怎样?学生读出相应的句子(1)形容声音:“闷雷滚动”(2)描写心情:“潮来了”(学生比读,说明急迫心情);“踮”(学生示范,说明人多)“沸腾”(学生示范,说明兴奋)5、人们的心情如此急迫,想必同学们也快等不急了吧!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会一下“潮来时“的宏伟壮丽、磅礴气概。二、创设情景,激发爱好1、视屏导入,感受情景(1)、课件视屏放映“
3、潮水”片段录像。(2)、发挥想象,当时的潮水是怎样的气概磅礴?(3)、学生相互说感想。2、引入课文,精读句子(1)齐读课文: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象,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请大家读课文。(2)选读课文: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3)、逐句分析,感受壮丽。A、找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声)“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课件放声音,体会“山崩地裂”的声音。再读句子B、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或句子:(板书:色)“白色”课件放图片,感受颜色再读句子C、找出描写形态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课件放图片,直观形态。再读句子D、找出描写气概的词语或句子:(板书:势)
4、“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课件放“战马”录像,感受“浩浩荡荡”的气概再读句子(4)放映声音,绽开想象。A、课件放一段潮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绽开想象,感受如临其境与气概磅礴。B、说感想,把你刚才的想象说一说,在画一画。C、课件学生展示(学生把自己的图片上传到老师机,全班探讨)三、基础教学,写作特色1、词语教学(1)看得出来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留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日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晰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课件屏幕显示(学生分四人一小组探讨,然后选派一作品展示。)今日
5、,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如同(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慢慢的,潮过去了,消逝在( )的地方。今日,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一帆风顺)。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如同(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慢慢的,潮过去了,消逝在(很远)的地方。(2)大家评论,体会用得好的地方。2、写作依次(1)文章要有依次,这篇文章总的依次是什么呢?(2)那“观潮时“的依次呢?大家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课件屏幕显示:(老师显示部分学
6、生作品,集体反馈校对。)(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
7、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3)你填上的这些词是什么依次呢?板书:由远到近四、小作总结,拓展练习今日,我们如临其境,欣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体会了它的气概磅礴。我们还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为了使我们更多地了解“潮水”,下面我给大家留一份作业:(1)课堂拓展:通过网络搜寻、收集有关“潮水”的资料(文字、图片、声音、视屏)。课件(2)课外拓展:找一些有关“涨潮”的录像看看,然后绽开想象,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父母听。观潮课文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
8、潮的写作依次。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覆盖、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如同、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复原”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沟通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妙的自然景色,激发酷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奇妙的自然景色。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依次。教学过程一、谈话
9、引入老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闻名江流。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老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相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1。借助拼音,读准
10、生词。2。依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观潮课文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和雄奇,激发酷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渐渐”“复原”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
11、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二、引导初读课文。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老师巡察指导。三、检查沟通。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四、讲读课文。(一)读第一段。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二)讲读其次段。1、指名读其次段,思索: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2、默读其次段,思索: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
12、动手画句子。3、指名读句子。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三)讲读第三段。1、学生自学。2、沟通探讨。(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2)指导朗读。(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态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5)指导朗读。(四)讲读第四段。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
13、的?齐读最终一段,思索: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2、沟通探讨。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其次课时一、复习旧知。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三、学习课文有依次、抓特点的视察方法。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依次视察的?这种视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改变的特点。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改变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体现的。四、巩固生字新词。五、课堂练习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态的句子抄写下来。3、练习背诵第三段。六、布置作业:娴熟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板书设计:声形潮来前安静闷雷滚动一条白线观潮潮来时
14、越来越响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复原安静水涨船高观潮课文教学设计4教材分析观潮人教小学第七册课文。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依次用生动的语言精确的词汇恰当的比方,把钱塘江描绘得绘声绘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宏伟壮丽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宠爱之情。是一篇培育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对大自然的酷爱的好文章。学情分析1、学生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2、学生信息技术实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学问面较广,有肯定的自学实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实力。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潮 课文 教学 设计 优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