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的读后感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心得的读后感范本.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心得的读后感论语心得的读后感1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挚友,干脆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挚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挚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信任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同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挚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亲善可亲、爱护照看,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名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学问
2、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许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常常被忽视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当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的挚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欢乐华蜜,生活到处充溢阳光;好的挚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须要的时候静默地站在你身边,或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看法、一份默契。但是再好的挚友,也是须要距
3、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挚友数,思疏矣。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挚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和善的、乐观的、华蜜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妙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妙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论语心得的读后感2对于论语,总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曾经是强迫自己去读,因为中学语文老师要求严格,不读的话,上课叫起来很尴尬。那时倒不觉得怎么,但是在老师的强迫下,文言文阅读实力提高了,可以不用老看别人的翻译了。现在对于这些古典书籍不那么恐惊了,甚至还觉得有点亲切感。去年年底,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一下飙升,一时网上争论的沸沸扬扬,一月份我去买这本书,就已经重印了七次,
4、看后觉得心里压抑了好久的东西自己表达不出来,但是书中表达出来了。对于论语,书店的书更多的是学者压人式的讲法,而论语心得这种亲切的讲法一下将读者拉近了,我们似乎就是孔子席前一个宁静的学生。正如书中说,论语不同与励志格言,它不是一句一句的训诲,而是一幕幕场景,像话剧一样来看最有意思。论语当中孔子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形象,和学生探讨问题总是态度温和,是商议的语气,尽管孔子比他的学生要大好多岁。想想现在的课堂,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又要看幻灯,又要做笔记,忙的不亦乐乎,真是感慨良多啊。仁是论语当中出现许多的一个字眼,但是论语当中并没有给出定义,只有两句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其他的说明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于不
5、同的答案,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吧。对于君子,书中也没有给出定义,而是将其与小人做了多次对比。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总是将答案留给学生,现在又把答案留给了我们这些读者。我觉得论语在今日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袤的天空。我们的欢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论语心得的读后感3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说明,阅读这本书
6、能够一边复习原文,一边明白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领悟”主题的对话探讨,不仅仅让我学习并领悟了“如何领悟”,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有子,姓出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擅长发觉别人优点的眼睛,常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领悟。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许。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兄弟姐妹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领悟方法之一,他每一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兄弟姐妹交往是不是诚恳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
7、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因此进步总是又快又大。孔子是一位学问渊博、很有才智的思想家和教化家,他的弟子多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忙并耐性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持续虚心,很擅长从别人身上领悟,人们夸他他也从不傲慢。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假如三个人走在一齐,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的特长去领悟,以他的短处为自我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擅长发觉并领悟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有子懂得观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
8、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擅长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领悟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领悟;不傲慢、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完备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论语心得的读后感4想起以前上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邃的东西,虽然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的。不经意间听人说起于丹的论语心得很棒,于是就抱着着试试看的看法看了这本书。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特别精致
9、的佛像,每天都有许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很不服气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得?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日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一个简洁的故事,使我如梦初醒。做为一个刚迈上自己岗位不久的.新老师,总是会想这个可以做那个我也可以做,为什么只让我做这个没意思的工作呢。听了于丹的话,我觉得自己的毛病不能仅仅用年轻气盛来形容,我想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胸还不够宽广,对问题的思索缺乏深度和虚心的看法。我们急于胜利而盲目的与他人胡乱对比,总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顺当
10、对比,不能心平气和的接收他人的辉煌。是啊,佛像能让千万人去膜拜是因为他曾接受了千刀万剐的考验,而作为一名年轻的工作者,我们还有许多阅历等待去积累还有许多技能等着去考验,怎能如此心浮气躁呢?这便是论语心得带给我的思索。论语心得的读后感5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索,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则、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很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实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洁的说:它告知我们
11、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特别深刻、透彻。如孔子教化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常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惭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好老师应当会像孔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议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镇定自若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看法,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志向。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实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顺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合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气,这种力气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合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谆谆教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气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也许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赐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