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精选.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道德经的心得体会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说起我国闻名文化经典道德经里的句子,信任不少人都耳熟能详,但你可知道这些句子背后的含义?由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苑志钢带来的题为“道德经中的人生才智”专题文化讲座在开封市图书馆举办,为市民诠释了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与在场的市民挚友进行了沟通。“许多人认为道德经代表着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道德经缺乏了解。”讲座刚刚起先,苑老师就指出大众对道德经的误会。在他看来,作为反映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不消极,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后世都有着主动的影响。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改变的
2、,不为人所限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看法是“充分敬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特别朴实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究与思索,而这种探究与思索不是盲目的,是特别有安排、有科学依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由此可见,道家学派对规律是非常敬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珍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特别强的科学性。从小了说,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从大了说,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具有特别久远的指导性。现在全球环境灾难的普遍,就是人们不注意自然规律的发展,人为地破坏环境所造成的。苑老师还讲到
3、,人生是由阴阳组成的,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注意“阳”,即总是选好的、大的,喜爱荣誉,厌烦耻辱等,这是人的本性。而从道家的理论来讲,我们要注意“阴”,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们应全面、健康、运动地看待事物。这也是道对我们人生的启发。我们一生都在冲突中度过,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无、得失、强弱、荣辱我们常常都太过重视我们所谓的“好”的一方面,而忽视了“无”、“无用”的东西,其实,虽然是“无”,但是其大有用处。就像常被认为无用的人体部分阑尾、智齿、毛发直立肌、尾骨等一样,既然其存在,就有存在的理由,这就是道之所在。接着,苑老师又从道家理论动身,讲了人生中“苟得”与“应
4、得”的联系与区分,启示我们对财宝不要苟得,应得的部分不用刻意不惜一切地去追求,付出太多,肉体上会招来难受,得到太多,生活中会招来嫉恨。因此应像道德经第44章讲的那样,“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许久。”这次主题讲座,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但带给现场读者的感悟却很深远。品读道德经典,学习人生才智,通过苑老师的讲解,读者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得失、强弱、有无、进退之道,有利于领悟人生处事之道。道德经的心得体会2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学问、反对乱为,主见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学问、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急的事情。不作为,无学问、无智
5、技在道家眼里是胜利者的基本特征。主见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坐享其成,是道家的根本思想。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学问、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慧的做法。乱思、乱想、乱探讨、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加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假如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才智”在大自然的固有
6、才智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特别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需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需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驾驭的学问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慧,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驾驭点学问,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果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
7、能不清晰就不清晰,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样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简单胜利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限制,在于从简洁简单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胜利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确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
8、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才智,从简洁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胜利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找寻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提升胜利率的根本方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胜利之道。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起先了,局领导向我们每
9、一位干部举荐了道德经等书,最终有机会仔细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才智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才智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出现。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肯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终会觉得现在很须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深思,道德经给于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隐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才智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
10、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胜利,其衡量的尺度变得特别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根据道德经一书中所提倡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退贪念,宽以待人,欢乐学习、欢乐工作、欢乐生活。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我始终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专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
11、字,在悲观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化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知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当了解自己有志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同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变更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胜利,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
12、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实的辩证思想,就是敬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改变的,不为人限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许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敬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实”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冲突。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显
13、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反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处。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特别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好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意,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情愿信任自然的逻辑,而随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三、爱惜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相识:“道生一,一生二,
14、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白。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来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觉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爱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许多是无可挽回的,灭亡了的物种也就恒久的消逝了!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
15、地所以能许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许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许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符合民众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供应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
16、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逝了,自然就不太注意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华蜜,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道德经的心得体会4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话里面,人称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
17、书,以前叫周书,后来叫道德经,这本书从产生出来,就被视为奇书。然而人们始终弄不清里面都说了些什么, 到后来就众说纷纭,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现在,各种译文已经称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读后感或许更恰当。我接受到的那些观点,有很多非议道德经的地方,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以下是我通读经-文后的一点感悟。老子说: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 的那些理论不一样。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也的确有个名字,但不是 一般的名字 。我用无这个词,来说明天地万物的起先,我用有这个词,来说明天地万物的来源。所以, 我常常提到无,那是想视察万物生成的奥妙,原来没有,
18、为啥却又产生?我常常提起有,那是想视察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原来存在的东西,为啥却又消逝?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改变,改变又改变,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缘由。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 。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相互生成,难 和易相互转换。长和短相互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音和声相互协作,前与后总是相随。圣人治理天下,实行 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 实在在把最仁义 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万物刚刚兴起的
19、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 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 一份。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勤勤恳恳地协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 收获的时 候,更不据为己有。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他的收 获也最多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君王不爱珍珍宝,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 偷窃。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 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 身体养好,多活几年。因为常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 望,
20、即 使有几个狡诈的人 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采纳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 运用 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它隐藏深厚呀,似乎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它非常隐藏,没有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犹如微尘。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 它从哪里来,应当是比 天帝产生的更早。假如天地不仁义 ,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意折腾,天下一片萧条。假如圣人假如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 编的狗,随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虽然空虚,却恒久没有穷尽的时候,越是合理的使 用,产出的效益也 越多。实行了那么多的建议,国家还是这么穷,为
21、什么不实行 修养生息的政策, 让民众好好生产呢?天地之间,哺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元气是改变产粮的源泉。元气产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 里 能连绵不断的产生,似乎储存了很多很多 ,恒久也用不完。只要用来生产粮食,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粮多则国富。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许久?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所以,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收获反而比别人多,总是不顾自己,反而身无损伤。不是因为他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自己。最上等的善行似乎水一样: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啥也不争,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爱的地方,这样的品德和道很接近。住处,选在大家都不争的地方;心胸,象深渊一样有涵养; 和人来
22、往,到处友爱宽厚; 说过的话,必定保持信誉; 品德端正,擅长治理; 做事情,能发挥大家的特长;打算行动时,能看准时机。只因为从来不和谁争,所以没有怨恨。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财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来,就不行以许久保持着。 金玉堆满屋子,没有谁能守祝 富贵了又傲慢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灾祸。一件功业胜利了,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静默做下一件事,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让迷惑的本性回来到真理上来,能不再离开真理吗? 一身正气,能达到婴儿那样的至 柔程度吗? 清除内心的杂念,能做到一尘不染吗? 爱民治国,能不和民众争利益吗? 制定的各项措施,能温柔一点吗? 明白很多道理,能
23、不用来欺诈民众吗?有所生就要有所养,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长成了也不去参加安排。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改变奇妙的品德。道德经的心得体会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处在强大的状态,还要保留柔弱的样子,做天下的溪谷。为天下溪,就与永恒的德行不分别了,又归复到婴儿的状态。处在荣耀的时候,保留被辱的姿态,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正因为像天下的山谷一样空虚,他的德行就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又归复到朴实悟道的状态。
24、处在光亮的时候,要让自己保持昏暗的状态,做为天下楷模。为天下楷模,他的德行就不会有差错,就又能归于道。道的原则散开之后存在于万物之中,圣人用它就会成为领导中的领导者,办了大事但没有任何割的痕迹。前面三句为对仗句式,表达的意思相同。最终一句为小结性句子。古代认为,雄性动物主动的,居于上的,强大的;雌性动物被动,居下,宁静,柔弱的。知,有知道意思,也作主管,如知县。“守”字的意思也相近,把握、主持、主管的意思,如太守。溪,溪谷。在自己强大的状态,仍旧小心翼翼。溪,低谷,老子一再强调的处事之道,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婴儿的状态,指纯真的,没有形名之分的。雄、雌都不是那么重要,心中凡全部相都是虚妄,了无尘
25、埃,这样真正高人的状态。曾国藩先期主要用儒学,晚年时悟道。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极具荣耀,权倾天下。但是朝廷并没有如以前所声称那样的给他封王,只给侯爵,弟弟曾国荃只是伯爵。但是曾国藩没有任何怨言,因为把自己放得低,所以他也不觉得这是羞辱。因此他主动申请裁撤湘军,弟弟曾国荃回家,复原江南贡院。为什么他不觉得辱?因为他重视德行,留下许多教化子女的话,他的后人中成为文人学者的许多。白,代表光明、光亮。黑,昏暗。这里仍旧告知我们要保持低的姿态,给自己留有进步的空间。这是老子校正我们的人性,我们遇到顺当的时候、享受荣耀的时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自信念简单鼓胀,作为一般人得瑟一下还可以谅解,但假如你是
26、驾驭许多、很重要资源的领导者,就必需保持醒悟的头脑,避开刚愎自用,要放低自己的姿态,正确处理这些荣誉。外部的危机始终存在,关键危机在于内心。貣,同贷,但读作te,意为差错。无极,指道。器,器皿,指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中,意思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获得任何光环,都不要张扬。官长,百官之长,就是领导中的领导者,就是指君王。最终一句话“大制无割”是这一章的核心,就是作为领导者要没有形名之分,就为大家做好事,才能建立大的功勋。道德经的心得体会6最近的传闻,传统文化将进入中小学课堂。对于四书五经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大家有争议,但一样的看法是读典籍利大于弊。马云特殊推崇传统优秀文化,
27、他常读的是道德经。他的工作包里总要放几本书,其他书换得快,唯独一本书始终不换,那就是不带注解的最薄的道德经。马云读道德经,不喜爱看别人的注解,而是自己读自己悟。他读经悟出了真正的完备。20xx年冬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其中一根“冰柱”没有升起,在全球一片骂声中,组委会想了一个纠错方法,让小丑上台“修”冰柱,既挽救了失误,又加了一个小丑表演内容。马云看了说:“我突然明白了老子说的大盈若缺的含义了。假如开幕式没有发生意外,表面上看是完备,但谁会记住这次仪式呢?”他又说:“世上许多事,其实都是这样,一个完备的事物总会有缺,但恰好这缺可以陪衬这完备。”马云读经读出了才智。马云说:“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讲,创
28、新是无止境的,只是难易的区分罢了。”有一回有人问马云:“银行建立和发展已经这么多年了,该创新的银行都创新了,我们真的还能创新吗?”马云回答说:“音符只有7个,而音乐家有千千万,你怀疑过他们还能写出新歌吗?”马云读经读出了明理。马云常说,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他说明说:假如有一天淘宝网的总裁和副总裁以及全部的高管同时离职,对于一个想晋职的人来说,是够有机会的了吧,但运气仍不会降到没实力的人身上。马云读道德经,读出了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读出了他自己的哲学思维和行为方式。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接着学了
29、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须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肯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须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相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相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行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索,找出规律,逐步相识世界,理解世界,驾驭将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的很多内容在今日看来也是非常具有指导和教化意义的。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
30、族的精髓,更是安家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在物欲横流的今日,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挽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以上是我对“道经”总的相识,下面就详细谈谈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的感悟相识。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需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当社会须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渐渐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慧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
31、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意为人虚心、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虚心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
32、的虚心就是虚伪,我觉得虚心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敬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感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确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须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挚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好像已被人们
33、渐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向善(对和善的人善待他,对不和善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欢乐)道德经的心得体会8寒假到了,学校要求老师都要读一点书。读什么书?学校要求读教化理论。而且还发了几本所谓“教化理论”。我翻了翻,没什么意思。但书还是要读的,其实,就是学校不要求,我也会在寒假期间读点书,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何乐而不为呢?读什么书呢?我想到了读
34、道德经。去年的寒假,我重新学了一遍论语,写了几千字的心得体会,还写了约20xx字的文章,在我们教化系统的报纸上发表了。读经典,丰富学问,增长才能,获益匪浅,指导教学工作,成果显著。所以,我的体会是,读书肯定要读好书,读经典书。人生有限,不行能“读尽天下书”,但尽量读一些名著,可以尽快地使自己成熟起来。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犹如论语一样,是中国人的精神,是我们才智的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经要比论语还有更高的境界。在道德经里充溢了辩证法的思想,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老子的才智跨越了时空,在今日仍旧闪耀着启迪人们思想的光线!道德经博大精深,涉猎了自然、社会、人的精神
35、等各方面的内容,虽然短短5000余字,八十一章,但每一个字都闪耀着才智的光线。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读了道德经以后都能受到教益,感悟人生的真谛。作为一个教化工作者,读道德经同样有启迪和教益。首先,道德经第一章就指出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出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文字的也许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可以说出来的名称,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了。没出名称,是天地的起先;有了名称,那就成了万物的本源了。所以,要经常进入虚无的境界,来视察体会道的奥
36、妙;还要经常来到现实中,来视察和分析道的运行。虚无和现实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都是很玄妙的。玄妙阿玄妙,它是相识全部事物的门径。老子的思想充溢了古代朴实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做事情就必需依据这些规律。但是,这些规律不行能完全为我们所相识,因为事物都是在发展的,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究也是在不断进行的。所以说,我们所相识的这些规律,有不正确的地方,不过我们还没有相识到他的不正确而已,也有还没有相识到的地方。对于探讨问题来说,老子第一章主要说明,一是万物都有规律,万物都在按自身规律运行。二是万物的规律是我们必需恒久进行探讨的。三是探讨事物的方法,就是从现
37、实中走出来,去探究事物规律的本源,然后到现实中探讨事物的发展是否按规律运行。道德经。的这个观点也符合我们现在新课程的教化改革,新课程教化改革的目的,就是培育高素养的人才,但是什么是素养教化?如何进行素养教化?尽管人们进行了有益探究,取得了肯定的阅历,但是人们的对于素养教化规律性的东西还没有驾驭。虽然全国各地有自己的模式,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洋思模式”等,我想,素养教化的规律还是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究出自己的规律来。其次,道德经其次章指出了教化的哲学“行不言教”。老子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朝气蓬勃的中学生,许多老师都把说教作为教化的主要方式,从学问传播中课堂上的大量讲
38、解并描述,到思想政治教化空洞说教,老师的职业变成了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20xx多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化哲学。“不言”怎样去“教”?我以为老子的不言的高深境界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的空洞说教,拒绝废话,或者说身教重于言教,启发式教学。记得孔子见老子,老子让孔子看看牙又看看舌头,孔子说:“我明白了”,孔子的弟子不解其意,请教孔子,孔子说,老子的意思是,虽然我的牙很坚实,但快掉光了,舌头虽然柔弱,但还在。这就是告知我们,坚实和柔弱可以相互转化啊。所以,老子把人看成是有思想的,通过启发,示意等自己领悟学问。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老师教化的是有思想、有特性的学生。老师虽然肩负着教化
39、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状态出现在学生中间。其三,道德经第十七章指出了管理方式“无为”。老子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也,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讲政府不应当管的过多,尽量少管的政府才是好政府,他还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推崇的是无为而治。这是管理的才智,管在于不管,不管,不是乱套,各行其道,而是人们在肯定的制度范围内,人们自觉地遵守制度,充分发挥人的特性,发挥聪慧才智,使人自由地发展。学生管理也是这样,看到有些老师成天围着学生转,成天训斥学生
40、,但学生仍旧管理不好,就是没有找到管理学生的好方法,管理学生的最高境界是,老师在不在班级都一个样,感受不到老师来还是没来,这样的班级才是好班级啊。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老子的道德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微型百科全书,它的深厚的大才智,恒久是我们吸取养分的源泉。道德经的心得体会9在杨勇老师的建议下,我仔细地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
41、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敬重、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一、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如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4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志向,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而免遭杀身之祸,这也涉及到后面所写的知足。二、人与人之间的秩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当有一颗虚心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学问与道德来充溢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实力的志向与目标。值得留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
43、。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不应有傲慢自大之心,完全忽视他人的存在,傲慢自大只会使自己迷失方向,跌入万丈深渊。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人贵有自知之明。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一切的困难就不将是困难了,美妙的明天将被自己开创。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确定整体。我们注意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
44、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志向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志向。柔弱胜刚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战胜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或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
45、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须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化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镇静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如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许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变更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苦恼。无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快乐、欢乐与华蜜,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
46、为,使自身快乐、欢乐与华蜜。道德经的心得体会10一、道德经本体论是人类本体论思想的高峰本体论指哲学中探讨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狭义形而上学专指本体论。我概括的哲学定义:哲学是探讨和阐释宇宙肯定本体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制高点,本体论是哲学的制高点,而现在世界主流哲学距离本体越来越远,这意味着基本环节或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缺陷是理性本身、亦即意识本身理性思维是意识活动。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只该用于制作指向本体的“路牌”,而那路牌应标明:实证本体须泯灭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以及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手段。二、道德经本体论思想道德经文句偏政治哲学,历代学者也只能将探讨与注释的重点偏向政
47、治哲学,这阻碍了对本体论思想的绽开和探究,甚至使道德经卓绝的本体论思想被权术、权谋的叙述所遮掩。因此,本文标题的“现代阐释”首先要做的是只关注其本体论思想而忽视其他。2- 1、道德经明确的本体论意识道德经第一章就告知人们离开素常意识才能实证本体、哲学上最在意最希望捕获的本体:“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道德经第一章)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体。开篇就清晰地指向本体论,同时也隐隐提示出意识语言是意识思维所依凭的符号与本体相排斥。后句句式与前句同,义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称谓的便不是恒常本体。“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着对事物的感知、区分、把握和命名,名即人类才智的标记。名的心理机制基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别,这一分别使得人类能够将全部事物二元化和对象化,当然也是屏蔽人们认知本体之障。老子留意到本体不行言说的特质,表明由俗常对二元对象思索,改换为对“知性知的实力”进行考查。2-2、本体与人和人类才智的关系哲学史主流看法说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表明老子的本体论是“心物同一”至少与心无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