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教案汇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化学教案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案1作为老师想要把一节课上好,那么就须要课前做相关规划,那就是教案,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化学老师是如何做自己的教案的?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实力目标:1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实力,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学生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实力和思维实力。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情感目标:通过对试验的分析探讨,培育学生沿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实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
2、象比较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相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索。教材一起先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探讨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支配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老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1通过试验72,学生应当了解:(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相识之后,就能比较简单理解:当
3、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如何教学生推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接着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干脆视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肯定要以“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1)说明当变更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
4、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绽开探讨。2为了消退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叙述。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辨别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是很有劝服力的,老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探讨时肯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肯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改变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
5、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教学建议(1)边试验、边分析、过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他们主动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老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育学生分析思维实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教学设计方案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分。难点: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就须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
6、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老师活动 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变更?水的量是否变更?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目的:为学生视察试验供应了肯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试验结果。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视察试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结论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能接着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老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学生活
7、动学生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索以上问题。目的: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实力。学生活动分析探讨并总结该试验。老师活动参加探讨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结论(1)只有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老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老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
8、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视察现象。学生活动视察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目的: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实力和分析思维实力。(投影)供应数据: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老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肯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老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1)溶
9、液:在肯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2)扩展练习:试推断: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在肯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肯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变更,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肯定不能接着溶解硝酸钾。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旧是饱和溶液。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案2一、教材分析“化学计量在试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试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接着学习起着重
10、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相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留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高校生学习的困难。二、学情分析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生疏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阅历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纳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
11、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识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生疏概念的深刻理解和驾驭。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相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相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2)通过阅
12、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1)使学生相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探讨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育学生敬重科学的思想。(2)调动学生参加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1)物质的量的概念。五、教学打算多媒体、黑板六、教学方法采纳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
13、,引出新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七、教学过程(略)人教版中学化学教案3一、教材分析: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探讨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改变和应用的科学。要探讨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需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找寻到缘由。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化相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改变规
14、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究物质的奇妙。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2.相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力目标: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讨,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自然的爱好。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难点:相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学情分析: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学问,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简
15、单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学问。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打算:学生学习打算:导学案老师教学打算:投影设备七、课时支配:一课时八、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怀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改变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改变都都与原子结构亲密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确定。(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全部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