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本.docx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绸之路教学设计范本.docx(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1、从爱好动身,引导学生感悟。爱好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厚爱好,他们才会主动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观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索“丝绸是怎样被世界相识的”。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子,老师因势利导。采纳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育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索,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老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
2、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热忱。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热忱。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教学打算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访西域和开拓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1、导入。同学们,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2、积累运用词语。看了这些礼物,你
3、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预设学生会说出:称赞不已、赞叹不已、瞠目结舌、目瞪口呆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育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实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叹不已”、“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3、引入课文。中国的丝绸不但在今日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二、发觉冲突,产生疑问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
4、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中国的丝绸原委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干脆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觉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剧烈,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子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2)为了开拓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
5、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3)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奇妙地把开拓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拓丝绸之路的过程连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珍宝鸟课堂实录20珍宝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预设:开拓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
6、毕生精力?张骞是怎样开拓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索问题,边读边作批注。设计目的:熬炼学生独立阅读、思索的实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支配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熬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实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3、小组沟通。张骞是怎样开拓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4、全班沟通。依据学生沟通状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1)从“交通不便,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
7、张骞为开拓丝绸之路不辞辛苦。(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瞬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性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打算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4)从“忍受着燥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坚决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看法”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四、情感升华1、丝绸之路
8、的开拓对于中国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终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2、谈自张骞出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课件出示:张骞出访西域地图。丝绸之路的发展图)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究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习的起先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沟通,以及汹涌澎湃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多数激烈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究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解并描述两汉
9、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敏捷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加了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念。学情分析1.学生的许多学问是通过互联网得到的,学生上网应正确引导。2.初一学生的感性相识比理性相识强,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或播放影片、音乐,用图表进行对比,绽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探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初一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实力弱,课时指导他们学会看图、识图,利用图文结合找寻更多的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学会联系各学科学问,培育他们综合思维和实力。4.初一
10、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历史不多,全面的相识和思索问题的实力不足,应留意培育他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全面思索问题的实力。5.初一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初期,适时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进一步培育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总结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6利用地方史,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历史,了解身边的历史,激起他们学历史的爱好。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1.驾驭张骞两次出访西域、中心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的史实。2.驾驭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路途,相识丝绸之路在中外沟通中的作用。3.了解班超出访西域的史实。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
11、起来学习,培育学生思索相识的实力。2.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在中外沟通中的作用,培育学生全面的相识和思索问题的实力。3.指导学生将历史事务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相识和思索,培育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实力。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两汉敏捷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加了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念。2.通过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3.强调历史学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张骞出访西域和“丝绸之路”难点:如何正确相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沟通史上的重要地位。丝绸
12、之路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拓的意义。2体会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志气、才智、执着和剧烈的责任感、使命感。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教学打算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肯定的了解。老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
13、。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洪亮的名字丝绸之路。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踪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师总结:张骞为开拓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四、同桌沟通,查漏补缺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一)条件艰苦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特别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
14、野兽的攻击”。(1)生读、谈。(2)对比:(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4)师生协作读。2“他带着一百多人动身,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张骞等人快马加鞭,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燥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最终到达了富裕的西域各国。”(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受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视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人迹罕至”、“白雪皑皑”(3)齐读。(二)时间长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瞬,就是第一年过
15、去了。”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干脆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生回答,自由读。(三)人为阻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觉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师:许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一)回到长安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访西域十三年的张
16、骞回到了长安。”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三)再次默读。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焦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师:13年可以变更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仅仅是志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状况。他耐性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打算着。”才智。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
17、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七、了解意义,心生骄傲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裕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究竟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1自由读。2指名读。3看图说(课件)。4看短片。5齐读。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九、课外拓展,激发爱好历史上还有许很多多特别闻名的道路,里面也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登记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教学背景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始终延长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多数的
18、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部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情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耸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静默地给我们讲解并描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漂亮的故事。教材分析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学生的民族骄傲感;随后通过具体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拓的过程。最终点明白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沟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奇妙地把开拓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拓丝绸之路的
19、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连接起来。教学目标1相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缘由,激发学生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采纳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学问,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育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实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打算老师打算:搜集丝绸之路地图 资料等学生打算: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一、沟通资料,引入新课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学问?请拿出来我们做以沟通。(1)小组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20、2)全班沟通,各组相互补充,老师随机赐予评价,并对仔细搜集资料的学生赐予激励。老师出示课前打算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此时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相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2读后沟通: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学习第1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索: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2全班沟通。(1)丝绸之路
21、的巨型雕像,耸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3)抓住精神饱满、活灵活现、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学习213自然段: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索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眠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2学生小组内沟通,老师巡察。3全班沟通。依据学生沟通状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眠国欢迎场面的隆重。(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丝绸之路 教学 设计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