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docx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打算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验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驾驭了发觉、相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情境中建构:在课堂教
2、学中,不行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自体验,而老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晰。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特别大的帮助。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楚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传统教学中相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纳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克和千克的相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
3、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所以在“克的相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事。“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视察、耳朵倾听、脑子思索、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验、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2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课前,让学生深化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
4、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相识的基础,才智从动手起先。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自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学问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
5、。我让学生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子。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3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打算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验了
6、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驾驭了发觉、相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干脆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传统教学中相识质量单位
7、,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纳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克和千克的相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所以在“克的相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事。“克”“千克”
8、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视察、耳朵倾听、脑子思索、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验、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4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阅历只是就教材讲学问,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常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课前支配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
9、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留意视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相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相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沟通汇报中去经验、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5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亲密相
10、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干脆的感性相识。同时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力和学习实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阅历,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6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11、,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视察、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出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老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独创性地运用教材,创设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学问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同学学会了相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二、
12、为同学供应“做数学”的机会保守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老师讲的。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足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主动、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相识,然后又充足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相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老师教的,而是小挚友们自身体验到
13、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主动的情感体验。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相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相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老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主动参加,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沟通学问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克和千克的相
14、识教学反思7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相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靠视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沟通。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相识,又培育了小学生社会实践实力。瑞士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相识的基础,才智从动起先”,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变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运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供应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加学习过程
15、,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欢乐,领悟到了学问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兴奋地相识了“克和千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相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识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觉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相识,既把传授学问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
16、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胜利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子。“我听见了就忘了,我望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白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意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验探究学问的过程,对学问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坚固,推理才能严密。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8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驾驭“克和千克”这部分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化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克和千克的认识 千克 认识 教学 反思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