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01(课件)ppt.ppt





《中国城建史01(课件)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建史01(课件)ppt.ppt(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城市建设史绪论 1、对城市的初步解析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关。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物质的经济实体,是人工的物化环境。它在不同时期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历史中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的面貌、特色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文地理特征的集中反映。 2、城市内涵的基本要素: (1)城市是相对应于农村的一个经济与社会学概念,城市是一个在空间结构上明显区别于农村的社区系统。 (2)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居住为主的空间区域,从事非农产业为主,即以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及其社会事业为主,这是城市产业属性明显不同于农村区域的标志。 (3)城市是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各种
2、先进生产力要素密集度高的区域,即在城市中相对集中了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管理者及其他较先进的生产力要素。 (4)城市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军事、文化活动中心,即大量的政治活动、军事文化教育活动都集中在城市发生。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商贸活动集中在城市,带来了城市的繁荣与活力,也使城市具有吸引各种生活要素的能力和对四周进行经济辐射的能量。 (5)城市是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供给与各种需求(包括商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集中的场所,是市场集中的交易枢纽与商业活动中心,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性载体,这一点对于现代城市尤为重要。 2、中国城市的历史特征(1)中国古代的城市从未出现过衰落的现象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传
3、统是延续的 原因: 1)中国古代大多数时间内是集权的统一的国家; 2)绝大多数朝代是以汉民族为主建立的王国; (3)中国古代的城市既是经济、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 1)从秦始皇时期开始 ; 2)一般城市设有孔庙、学宫、寺庙、文化中心; (4)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轻商、重经史、轻文艺的思 想,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发展; (5)中国城市受近代工业革命影响较西方要晚; 3、中国城市发展的4个主要时期: (1)先秦时期:20003000多年前,包括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春秋、战国。这是中国城市起源和城市体系发育的时期 。 特征:发展程度不高,数量少,规模小,不完整 (2)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国
4、封建社会城市充分发展时期。中国人口比例,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城市发展过程中,汉、唐、宋、明出现四次大的高潮,创造出许多辉煌的成就。 (3)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始于鸦片战争。 特点: 1)封建社会性质的城市向资本主义城市的转折期; 2)城市发展水平不平衡、帝国主义入侵、资金流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3)在近代的城市的职能、作用、地位复杂;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恢复 发展 动荡 迅速发展 城市无论在本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有根本的变化 4、中国古代城市、建筑选址的思想探源 与外界交流很少,生产力水平较低,且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主要依赖自然而生,体现出强烈的与自然共融的思想特点。 (
5、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与敬畏。 儒家:主张“入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出世”,强调“道法自然”;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 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反映人类的综合整体地选择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环境区域的意识和能力。 (2)风水理论: 也称堪舆术,是经实践总结而出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葬书载:“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理想选址 建筑风水选址图示上篇 古代部分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节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原始社
6、会人类过着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主要居住方式:穴居、树居等,没有固定的居民点。生产力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考古年代生产、生活情况居住情况旧石器时代初期简单使用石工具;生活依附自然穴居、巢居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制作技术提高;狩猎生活为主;形成原始群居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会制造火;形成母系的原始氏族部落中石器时代发现细石器;会制陶;开始有了农业;固定居民点形成新石器时代农业逐步发展,后期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旧石器初期:使用极简单的石工具,生活依附于自然,进行原始的狩猎活动。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野处。 韩非子五蠹中载:“上古之世
7、,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中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旧石器中期:通过劳动,人已稍心灵手巧,石器制作技术提高,可制砍伐器、投掷的石球及木棍。仍以狩猎为生,但以由单独狩猎发展为集体狩猎及围猎,形成稳定的劳动群体,群居达到50100人。居住方式仍以穴居和巢居为主。山西省吉县柿子滩遗址出土的石器 旧石器晚期:石工具较精细,有多种骨工具,生产方式为采集及渔猎,但以渔猎为主。洞中人居上室,死者居下室。会制造火。生活范围扩大,形成母系氏族部落。以山顶洞人和广西柳江人为代表。 中石器时代:发现有嵌入木骨把柄的细石器,会制作陶器,产生农业和劳动分工。
8、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即最初的原始部落。 新石器时代: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也兼营渔猎。出现了大量规模较大的原始部落。有大量的陶器和石制手工工具。这时原始公社已发展完善,而在其后则逐渐解体,过渡到奴隶社会。 第二节 原始的居住形式 从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干阑式建筑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和巢居的时间最漫长,以后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穴居:各时期穴的形式略有不同。早期的穴多为竖穴,也有上小下大的竖穴。新石器时代的袋穴、也有踏步可以上的,或用树枝上下。 论语中载:“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
9、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巢居:韩非子五蠹中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庄子盗跖篇:“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拈稼粟,暮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 有人推测,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地势高亢的地区则营造穴居。 巢居今日已无遗迹可寻,但在一些较原始的少数民族部落中仍可发现树居的情况。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也是由巢居演变而来。 半穴居:这种方式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形式的一种结合。 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为半穴居的形式,不过穴更浅,一
10、般只凹下2238公分。有方形及圆形两种,方形为3.89*3.58米,有12根柱径为1522公分的圆柱,排成三列,中间较高,构成屋脊,墙仍为树枝和泥土。 圆形建筑直径为5米,周围一圈圆形柱子,中间有4根柱子,门多为朝南,进门处有矮墙,中间有火炕。 这种建筑是构架建筑的简单的原始形式,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系统的建筑。 西安半坡村半穴居遗址及复原图河南荥阳地坑窑河南巩县窑洞住宅(靠崖式)巢居云南傣族的竹楼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11、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首例内外双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50余座龙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适宜作聚落形态考古的大型遗址,对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价值。 遗址位于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乡,面积15万平方米。对龙山文化的内外两重城墙进行解剖后发现,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城墙、城缘、城门等组成,城周1520米,面积约141
12、375平方米。内城平面近圆角方形,位于外城内的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门、哨所组成,城周806米,面积40560平方米。在内城内发现35座各式房址,其中一座“回”字形大房址有110平方米,可能是一个与宗教、祭祀、集会有关的场所。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第三节 原始的居民点 人类的居住形式由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到固定的居民点,其间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岁月。 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广大地区都已进入氏族社会。农业也从狩猎、牧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有了较为可靠的物质基础,组成氏族公社的先民们便开始聚族而居。修建房屋,从而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原始
13、居民点的特点: 1)组成: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成;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2)位置:原始居民点选址的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土地肥沃松软的高爽地段,若在山坡则均位于向阳坡,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台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3)布局:已发现的居民点遗址已形成有一定的动能分区,基于当时简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简单的分区。诸如区别生死的住址与墓葬地的区分。当时最普通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的便有窑地。遗址中建筑的布局也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各种小房子围绕大房子作环形布置。村落布局注重防御,以壕沟和栅栏围护。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陕西临潼姜
14、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这些固定居民点即初步具有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集中等。 定居生活和村庄、聚落的出现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部分居民点成为城市的基础,如郑州、安阳、成都、南京等古老城市均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居民聚居点的遗址。 第四节 城市的产生 1、产生的时期:据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大体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 2、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古书记载:黄
15、帝发明衣服、舟、车;炎帝(神农氏)发明了古代耕地的农具耒耜;太昊氏(伏羲氏)发明网罟,又作八卦;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 据考古发现,我国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生产力又有了质的飞跃,由这之前的石器时代进到了青铜时代,促使了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发展和分离。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这是城市出现的直接原因。生产力不断发展,导致两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品交换日益频繁和扩大,产生了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出现。一些公社首领利用自己的职权积累起越来越多的财富,并逐渐成为奴隶主。而许多其他公社成员,则成了穷人。社会分化为奴隶主和奴
16、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大对立的阶级,最终导致奴隶制国家的出现。一些公社首领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就在其住地周围修筑防卫设施城郭沟池,于是产生了城市。 (3)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中心。 阶级出现之前,原始宗教以虚幻的内容和膜拜的形式维系族群关系,是重要的精神纽带。随着阶级的出现和阶级统治的需要,宗教便于政治权力结合一体,成为维护和推动政治统治的精神工具。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城墙沟池的防御作用日益突出。夯筑技术的发展对城市建设起到
17、很大的推动作用。 3、“城”“市”的内涵解析 纵观城市发展史,“城”和“市”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先后产生于不同时期的经济范畴。“城”先于“市”产生,最早的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聚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城”在中国古汉语中是指一定地域内的居民用作防卫而围起的墙垣,是一种防御性的堡垒,也可称城垣、城堡、城池、城廓。中国古代城的起源和产生,据文献记载始于夏禹的父亲鲧(gun)。初学记卷24引吴越春秋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以城郭之始也。”城最早的功能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即军事中心与政治中心。在中国,这种以防御性为主的城堡大约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考古学家先后在
18、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登封王城岗和淮阳平粮台等地,都发现了古城堡的遗址,其形状多呈方形或长方形,面积小的边长只有100多米,大的边长也不足200米。 与“城”相对应的“市”的概念则是指进行贸易和交换的场所。易经系辞下中载:“疱牺氏设,神农氏作,列廛(chan)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剩余产品即私有财产的出现和不断增加刺激了交换行为的出现和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市的存在,便于人口的流动、货物的集散、交易的集中,满足了人们出卖劳动产品和购买所需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也成为城堡中居民必不可少的内容,商品交换必然进入城市,城市
19、才有活力;同时,商品交易活动的经常化,也客观上要求给商品交易活动提供一个安全、方便、固定的市场环境。这样,“城”与“市”必然在区域上形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始于公元前17世纪的商代。商代的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使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虽然仍有一部分石器及骨器,但大部分骨器已逐渐变为装饰品。由于学会犁地,使农业产量提高,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逐步增多,商业也兴盛起来。 周部落兴起于渭河上游,以农业为主,逐渐强大,向东迁移,终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周代的奴隶制更健全,在建城的制度中有明显的反映,周代的都城有丰、镐(在西安西南)、王城及成周。 附:夏朝的城市
20、夏朝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历经14世17个王。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 在夏朝中、后期,中国的城市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有二里头古城、阳城、平阳、安阳等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遗址。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遗址。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 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
21、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遗址一号宫殿规模最大,其夯土台残高约80公分,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夯土台上的8开间的殿堂,建筑面积350m2,柱径达成40cm。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这所建筑遗址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这所建筑遗址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也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遗址,也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实例。和庭院实例。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 第一节 殷商时代的城市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
22、西抵陕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商朝的版图 一、商城 郑州附近发现商代的一段夯土墙和大片遗址,大约建于3500年前。 (1)该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均为夯土筑成,周长将近7公里,城垣内面积约有3.4平方公里,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等文化遗存,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 (2)出现了白灰抹面的地面和版筑墙,使建筑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3)奴隶主的大房子附近有储藏粮食及财富之用的窖穴,奴隶住的大多是未经夯打和铺白灰面的半穴居的住屋。 (4)城市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明早期的城市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5)发现活人陪葬墓,反映了奴隶的悲惨命运。 (6)在城市的北面和南面均发现较大的冶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建 01 课件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