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案.doc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案.doc(1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4 学年第 1 学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授课班级: 工商管理14级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第一章 导论本章课时:2课时本章要点1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与贸易条件的意义;2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3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
2、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
3、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原始社会的贸易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
4、。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围,其规模和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
5、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斯哥达加成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惊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西班牙、荷兰、英国之间长期战火不断,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讲
6、到底,就是要争夺殖民地和国际贸易的控制权。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争夺海运和国际贸易的霸权相呼应,这些欧洲国家的外贸活动常常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甚至还建立了垄断性外贸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铺平了道路。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着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
7、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由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围和规模。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建立起国际联盟组织,共同瓜分势
8、力围。如果说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还在推动资本主义主义方式发展的话,此时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则完全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更有效地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正因为这样,从全球围来看,总的说国际贸易的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在1912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螺旋上升,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的扩大过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9、。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因为两次大战间的经济危机和超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在限制欧洲各国间贸易的同时,鼓励和扩大了欧洲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
10、期,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上。在19131937年的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而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所占比重均有增加。制成品贸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重工业品贸易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则下降了。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
11、,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的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二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服务
12、业占其国生产总值比重达2/3,其中美国已达3/4,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达1/2。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比重达2/3,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达1/3。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效率不断提高,为国际服务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软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交易手段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出现了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手段,无纸贸易和网上贸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已经引起了全球围的结构性商业革命,有人声称,没有EDI,就没有定单。据统计,EDI使商务文件传递速
13、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4%,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由于错讯造成的商贸损失减少40%,市场竞争能力则提高34%。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网上交易量也呈逐年上扬的势头,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称,1996年因特网交易总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8年增长至5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企业生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级外经贸部门要充分发挥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优势,加紧研究,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发挥积极的市场导向作用。运用现代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品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交易系统,形成连接国际市场和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的专用信息网、交易网,使广大中、小高技术企业能够与
14、时获得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高技术产品的供求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跻身国际市场。随着历史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无论是其总量、规模,还是结构、形式都将逐步改变。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这里讲的商品交换是广义的,即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活动。既然国际贸易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那么,它就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也包括别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全世界围来看,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贸易(World Trade),一般讲的国际贸易,就是指世界贸易。对外贸易(Fore
15、ign Trade)如果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是指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为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商品贸易活动,所以称为对外贸易,或者也可称为“国外贸易”或“外部贸易”(External Trade)。有一些海洋岛国或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又很自然地将对外贸易称作“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贸易额,又叫贸易值(Value of Trade),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加以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按汇率折算成国际上通用的美元来计量。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
16、两种。对外贸易额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的总和。从世界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国际贸易额则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它亦称世界贸易额。因此,计算一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时,通常只能用本国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相比较而得出。不注意这点,则可能因重复计算而夸大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同时,考虑到有关的运费和保险费等不应算作出口贸易额,世界上一般都用离岸价格(FOB)来计算出口额。只有少数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是按到岸价格(CIF)计算的。用国际贸易额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既简洁明了,又便于国际比较,因而它最为通用。可是,如果有关货币的价
17、值发生变动,这个指标就可能会有虚假的反映。例如,由于本国货币或者美元的汇率发生变动,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就表现为不同的出口贸易额,有时这个差额还相当巨大。 国际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以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贸易值增加了,贸易量不一定增加,还可能减少。但对一个国家千千万万种进出口商品来说,无法用同类计量单位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只有同种货币的金额才能相加,因此,技术上以剔除价格变动的贸易值来替代贸易量,即许多国家和联合国通常用贸易量指数来表
18、示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这样,贸易量的计量单位仍是货币单位。贸易量的计算要用比较的方法。首先,以基期的价格为基数计算出比较期的价格指数。然后,用比较期的价格指数除比较期的贸易值,从而计算出以基期的不变价格为基础的比较期贸易值,以此作为比较期的贸易量。最后,把比较期的贸易量与基期的贸易值比较,就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比较期贸易规模的变化。净出口与净进口 一个国家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Net Import)。在某一类商品上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反映
19、了一国对该商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如果一国对某类商品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则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外贸中会出现净出口;反之则出现净进口。另外,净出口或净进口也可能是由于一国的某类商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造成的。竞争力强,会出现净出口;竞争力弱,则会出现净进口。贸易差额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作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叫“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Unfavorabe Bal
20、ance of Trade)。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处于不利地位。争取贸易顺差的手段首先是扩大出口,但是,贸易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这是因为,要长期赚取贸易顺差就必须把国大量的商品和劳务让外国人享受和使用,手中只留有充当国际清偿手段的外汇,这样一来本国自己可用的经济资源反而相对减少,从而实际上降低了广大国民的经济福利。同时,长期顺差往往易于引发同他国的经济摩擦。给本国今后的外贸发展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当今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贸易逆差若是发生于为加速经济发展而适度举借外债,引进先进
21、技术与生产资料,也不是坏事。况且逆差也是减少长期顺差的手段。因此,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保持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黑字);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如果收入等于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一般很少见国际收支绝对平衡的。国际收支是由经常、资本、官方结算等组成的。对外贸易收支是经常中的主要容,因此,贸易差额对国际收支具有重要影响。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
22、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人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但现在较多地使用GD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各类商品在进出
23、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叫做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商品的种类繁多,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的加工程度,把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和矿藏的产品,如食品、工业原料、燃料等。后者是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如机器设备、化学制品和其他工业品等。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某种较多的生产要素,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联合国正式采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前五类即为初级产品,后五类是工业制成品。一国出口商品构成取决于它的国民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丰欠以与对外经济政策等因素。国际贸易
24、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而言,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以中国为例,2000年,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排名前四位的是日本(17.53%)、美国(15.70%)、欧盟(14.56%)、中国(11.37%)。这表明,我国同日本、欧盟、美国的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很大,而同拉美国家的贸易交往相对就很少。从国际贸易方面来看,地理方向是指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情况,反映了各国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例如,2000年,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理论 实务 教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