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九)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陶瓷(九)ppt课件.ppt(9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宋金时期的南方陶瓷概说 江南地区制瓷比较兴旺的为江西景德镇窑,宋代以烧制色质如玉的青白瓷而著名。宋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刻花桶式尊 青白瓷具有青中泛白和白中泛青的特点,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时依年号改名景德镇。 吉州窑为江西另一著名瓷器产地,烧制的品种有白釉印花瓷、白釉褐花瓷、青瓷、黑瓷、低温铅釉陶等。 宋吉州窑黑釉盏 吉州窑黑釉瓷器的装饰,如剪纸贴花、木叶纹、玳瑁釉、鹧鸪斑花釉等都别具一格,为它窑所不见。 宋代由于适应瓷器对外运输的需要,东南沿海几省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瓷窑,分布在福建沿海的有连江、福清、莆田、仙游、惠安、泉州、南安、同安、厦门、安溪、永春和德化等窑。分布在广东沿海的有潮安、惠阳、
2、佛山、南海、广州等窑。福 清 馒 头 窑 窑 址南安古窑 福建地区瓷窑产品大体可分三大类:即青白瓷、青瓷和黑瓷。广东地区亦是青白瓷、青瓷和黑瓷。广西地区发现的宋代瓷窑址有十几处,大体可分为青白瓷和青瓷两类。宋青白瓷“羽人骑狮”水注残件景德镇湖田窑窑址 宋代景德镇主要烧制青白瓷单一品种,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说它是青瓷,又青中显白,说它是白瓷,又白中显青,这种介于青瓷白瓷之间的青白瓷具有景德镇独特的地区特色。(备注) 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之为“影青”、“隐青”、“映青”、和“印青”等名称。景德镇湖田窑窑址宋代景德镇窑瓷器的特征 胎:洁白细腻、胎体比较薄,火候很高,瓷化程度好。 釉:多为青中带
3、白,玻璃质强,晶莹碧透,莹润如玉,釉的流动性大,在刻划花、印花等处釉聚积较厚,釉色呈湖水色而显青,釉薄处呈白色。部分较早的和后来的釉色泽偏黄而呈糙米色。宋景德镇青白瓷 器型:景德镇宋代青白瓷以日用器皿为主,饮食用具有碟、盘、碗,酒具有注子、注碗、杯、托子。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莲纹盘宋景德窑萱草紋花口碗青白釉小执壶宋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青白釉盏托 盥洗卫生用具有钵、洗和各式香熏,照明用具有灯盏,有供放药材、香料或妇女化妆用品的盒子,尤其盒的产量很大。宋青白釉乳丁纹钵景德镇青白釉灯盏宋景德镇窑钱纹盒 盒子体型较小而扁,有圆形、八方形、六瓣形和菊瓣形,盖面多饰以阳纹印花,底部无釉,有带作坊标记的,如
4、“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等,铭均为阳文直书。宋景德镇窑八方印花盒 现发现的带作坊标记的有:“吴”、“许”、“段”、“陈”、“余”、“朱”、“张”“蔡”、“潘”、“汪”、“蓝”、“徐”“程”等十三家作坊产品。 纹饰:主要有花卉、海水、婴戏、飞凤等。宋景德镇窑印刻花影青碗 装饰手法:主要为刻划花、印花,次为浅浮雕、堆塑、镂孔、褐釉点彩等。宋青白釉划花荷叶盘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盘宋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壶受景德镇影响的瓷窑 江西的南丰、吉州、宁都、赣州、金溪和贵溪。福建的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闽清、仙游、连江、浦城、崇安、光泽、建宁。广东的潮州、广州、惠州。广西的藤县、桂平
5、、北流。湖北的鄂城、武汉。湖南的益阳、衡阳、浙江的江山、泰顺等窑。南丰窑影青釉刻花盖罐宋赣州窑青白釉盏浦城窑浦城窑青白釉印花粉盒 宋福建建宁窑青白釉盏宋潮州窑青白釉灯广西北流窑宋影青瓷青白瓷 鉴定 景德镇青白瓷景德镇青白瓷器物的刻划印花、转角、折弯等处聚釉较厚,釉色呈湖青色,有少许聚沫似的釉珠,釉薄的地方则显白,釉面光泽亮润。 仿品大多为石灰碱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弱,少有明显的聚釉特征,器物通体釉色比较一律,且釉面失透。有的采取人为聚釉,即在刻画印花、转角、折弯等处多喷釉,使釉层增厚,釉色加深,但这种人为聚釉,釉中难以形成聚沫似的小釉珠,且聚釉看起来不自然,形似色块。 有的仿品玻璃质感特强,光亮
6、刺眼,与古器“宝光”相去甚远。还有少数作坊采用酸蚀手段去光,结果轻者手感滞涩,重者釉面酸孔累累,只要稍加留意,不难察觉。 宋时瓷土采用碓、碾粉碎,人工淘炼,坯土不可能十分精细。很多器物的露胎处(尤其是器底)会有颗粒状土渣。现代仿制的青白瓷,胎质雪白光滑,十分坚挺,这一点是很容易辨别的。 为了掩人耳目,有的作坊采取在瓷土中掺入微量的色土和细沙粒,以改变胎质颜色和结构;有的则在成品瓷的露胎处,抹上黄土或黑泥,以充出土之器。这些只要稍具常识,即可“捉襟见肘”。 宋代青白瓷基本上采用芒口覆烧、涩圈叠烧和垫饼置烧三种方法,当代仿品均采用之。前两种因为芒口和涩圈都有露胎。 需要注意的是,真品的垫饼痕呈淡淡
7、的土黄色或褐黄色,且深浅不一。 而仿品实际上并非用垫饼置烧,而是在匣钵中(有的甚至不用匣钵,直接在气窑中裸烧)烧出成瓷后,再人工采用釉料、颜料以及杂料做出饼痕,这种“饼痕”颜色为黄黑色或酱色,特别的深,甚至高出器底,与真品饼痕自然渗出吸附明显不相同。 有的更简单,用淡淡的黄色浆水或黄泥涂满器底,以“丑”遮“俊”。还要注意的是,有些有圈足的器物,足根无釉,器底满釉却有饼痕;有的既有饼痕,又有支钉痕,根本不符窑艺,仿制者一知半解,“狗尾续貂”,自露马脚。哥窑器物特征 土脉细润,制作精细,釉青色,有深浅不同,色深者如粉红,色淡者如米黄,与汝窑相似,有蟹爪纹与紫口铁足。胎有浅灰、黑灰、土黄等色,较厚重。鱼 耳 炉胆式瓶八 方 碗海棠式花盆 釉有粉青、月白、青黄,釉层较薄,普遍有大小片纹,细者叫百圾碎,鱼子纹,有些片纹有深浅不同的颜色,称为“金丝铁线”,器口和器足色比较深名“紫口铁足”。器型有碗、盘、炉、瓶等金 丝 铁 线(清仿)金 丝 铁 线紫 口铁 足 真正的哥窑器一般博物馆和收藏者都很少见到。有一种黑色薄胎,厚釉开片,釉的玻璃质较强、有紫口铁足特征,时代从南宋到明代,而以元代为多的瓷器,实际上是龙泉县大窑和溪口窑的产品。 还有一种胎比较厚重,开大小纹片,有的还有金丝铁线,亦有紫口铁足的碗、盘等瓷器,俗称“碎瓷”者,乃是清雍、乾时期景德镇所仿。其要害是胎骨比较白而份量特重。清中期仿哥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