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读后感汇编.docx
《《论语雍也篇》读后感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雍也篇》读后感汇编.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雍也篇读后感论语雍也篇读后感1子说:“冉雍这个人哪,可以但任握有一方统治大权的行政职务.”冉雍便向孔子问询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子桑伯子这个人也不错,惋惜不依礼乐.”冉雍说:“假如内心充溢着敬而言行又表现为简,这样的人来驾驭一方统治大权,不也是可以的吗?假如内心便充斥着简而言行也表现为简,这样不是太过于简了吗?”孔子说:“冉雍说的没错.”当孔子评价冉雍时,并没有详细指明,使冉雍可以“南面”的品行究竟是什么.但通过冉雍与子桑伯子的比较,我们便可以明确这一点了.但这个比较并不是孔子干脆了当地说明的,而是通过冉雍的提问引出了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可”但却“简”.问题是,这一评价仍旧非
2、常模糊,于是冉雍对“简”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而且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冉雍在分析中运用了两两相对的四个概念:居、行,敬、简.我们可以看到,冉雍明显是“居敬而行简”,而子桑伯子则是“居简而行简”,则“居敬而行简”正是冉雍得到孔子“可使南面”的评价的关键所在.那么,“居敬而行简”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孔子曾明确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读得14)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本章后)相对于夏、商二代来说,孔子很明确地选择了周的礼乐文化.在他看来,夏、商二代缺少“礼”对人的修饰(“礼”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结果),因而人显得“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缺少
3、文化,是野蛮人.当然,孔子也不同意在以“礼”饰身时太过于强调“礼”,那样的人显得虚伪,后世理学时期所出现的“假道学先生”便属于这一类型.孔子所要求的是“文质彬彬”,以“礼”合理地修饰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太矫情,也不能不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修饰.礼记开篇说“毋不敬”(礼记曲礼),而其中所记载的各种对人的言行的规范,其最终的目的也在于使人做到“敬”,“敬”在“礼”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由此来看,“居简而行简”明显缺乏对“敬”的坚持.那么孔子为什么又会认可“居敬而行简”这种对“敬”的说明呢?首先,孔子已经说过要“文质彬彬”,“居敬而行敬”明显太矫情,属于“文胜质”的一面,“居敬而行简”则做得比较好,既有内
4、心的“敬”,又不张扬.其次,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则所谓“居敬”正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而“行简”则是对他人的宽容看法.高校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表现,同时还说明白只有经过严格地修身,才有可能达到“喻诸人”的目的,从而实现治理国家的最终志向,这与孔子因为冉雍“居敬而行简”而认为他“可使南面”同出一辙.“居敬”,不但是修身的目的,也是修身的方法,但即使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因此而炫耀于人(事实上,假如我们炫耀于人,那代表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做到“居敬”).
5、“炫耀于人”事实上是内心的“敬”表现到人的言行时的一种错误看法:从大的方面讲,我们不能因为我们自己做到了严格的要求而要求别人也能够做到;从小的方面来讲,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时刻都不遗忘在别人面前有意表现一番.“居敬”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对自己的一种看法.能够做到“居敬”的人,对内而言,能够谨守自己的真人状态,而不让自己在孤独的世界里顾影自怜,对外而言,又能够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包括赞誉和挫折),而不让自己在喧嚣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论语雍也篇读后感2子说:“冉雍这个人哪,可以但任握有一方统治大权的行政职务。”冉雍便向孔子问询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子桑伯子这个人也不错,惋惜不依礼
6、乐。”冉雍说:“假如内心充溢着敬而言行又表现为简,这样的人来驾驭一方统治大权,不也是可以的吗?假如内心便充斥着简而言行也表现为简,这样不是太过于简了吗?”孔子说:“冉雍说的没错。”当孔子评价冉雍时,并没有详细指明,使冉雍可以“南面”的品行究竟是什么。但通过冉雍与子桑伯子的比较,我们便可以明确这一点了。但这个比较并不是孔子干脆了当地说明的,而是通过冉雍的提问引出了孔子对子桑伯子的评价:“可”但却“简”。问题是,这一评价仍旧非常模糊,于是冉雍对“简”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而且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冉雍在分析中运用了两两相对的四个概念:居、行,敬、简。我们可以看到,冉雍明显是“居敬而行简”,而子桑伯子
7、则是“居简而行简”,则“居敬而行简”正是冉雍得到孔子“可使南面”的评价的关键所在。那么,“居敬而行简”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孔子曾明确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读得14)又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本章后)相对于夏、商二代来说,孔子很明确地选择了周的礼乐文化。在他看来,夏、商二代缺少“礼”对人的修饰(“礼”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结果),因而人显得“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缺少文化,是野蛮人。当然,孔子也不同意在以“礼”饰身时太过于强调“礼”,那样的人显得虚伪,后世理学时期所出现的“假道学先生”便属于这一类型。孔子所要求的是“文质彬彬”,以“礼”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雍也篇 论语 雍也篇 读后感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