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案范例.docx
《七年级历史教案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教案范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1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闻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闻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实力和方法:培育从传闻中提取有用信息的实力、帮助学生驾驭以传闻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育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重点:农业起源的传闻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闻。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闻故事。一、导
2、入新课1.学生读引言。2.老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牢靠,传闻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闻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闻来相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闻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二、新课讲授(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闻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闻(或抽学生来讲)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二)禅让的传闻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
3、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2.让学生简洁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三)治水的传闻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闻。2.要求学生讲解并描述大禹治水的传闻。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然后小结:禹治水胜利,树立了崇高的威望。3.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四)情感升华学习了本课内容,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生答,老师简评),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五)学习测评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2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
4、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实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相识。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重点和难点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老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3)昭君出
5、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1)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成功;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沟通作出了重要贡献;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附:板书设计一、匈奴
6、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成功。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3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基础。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实力;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相识。2、过程与方法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实力。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
7、,使学生相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重点和难点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如何正确分析相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缘由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探讨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老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二、讲解并描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1、农业成就: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运用提花机。3、冶铁:杜诗独创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三、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
8、铸币权,收归中心;中心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心,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旺盛状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讲解。四、讲完全课,老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示。对两汉经济旺盛缘由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激励学生自由探讨回答,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老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回答,最终进行小结。五、作业:课后习题附:板书设计
9、一、农业成就: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二、丝织业:汉朝运用提花机。三、冶铁:杜诗独创水排,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四、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心;统铸五铢钱,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4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记,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二、实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相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限制人才,又为隋唐的旺盛供应了人才,培育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实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
10、生的比较分析实力。三、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旺盛的缘由之一,相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探讨、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从前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改变,今日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二、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须要
11、,很多地主学问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须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记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学问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主动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行没。(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供应阅读提纲: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师生共同归纳基础学问: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
12、士等)和制举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简单。制举:为皇帝选拔“特别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干脆录用。活动探讨: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相同点:公允竞争使有实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起先成果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不同点: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老师概括讲解。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2、正确相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限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历史教案 范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