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优质.docx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优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优质.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驾驭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公倍数的教学特别相像,吸取了公倍数教学时的教训,本节课教学公因数概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读题,说清题意,再进行操作,这样以来学生是带着问题去操作的,不像公倍数时部分学生题目都理解不了就起先动手操作,不能完全达到本题操作的目的。在教学求公因数方法的时候,我也让学生与公倍数求法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觉了公倍数是无限的,没有给定范围时要写省略号,而公因数是有限个的,要写好句号,表示书写完成;还发觉找公倍
2、数时是找最小公倍数,而找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还发觉求公因数的方法中是先找小数的因数再从其中找大数的因数,而求公倍数却是利用大数翻倍法,找出来的是大数的倍数,再从其中找出小数的倍数。不仅两个例题的教学过程相像,连练习的设计也是相像的,所以学生在完成练习的时候,已经对练习的形式较为熟识,练习完成的较好。正因为两节课太相像,所以小部分学生已经有些混淆了,分不清怎么求公倍数,怎么求公因数,这个是在以后教学中要避开的。这节课的作业也能反映一些本节课上的问题,在教学公倍数的时候,我没有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作业中不少学生在公倍数一栏填写的数字,同时出现在左右部分的集合中,在这节课练习时,我特意强调了这一
3、点,希望学生们能记住,在完成练习五的时候还发觉,部分学生对于2、3、的倍数的特征记得不清晰了,所以在推断是不是它们的倍数的时候还有一些人用大数去除以2、3、5的方法来推断,耽搁了许多的时间,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要是在做这一题之前先让学生回忆2、3、5的倍数的特征,想必他们会节约更多的时间。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目标预设: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驾驭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经验“揣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育抽象思维实力,积累数学活动阅历。3、感受数学的奇异,培育对数学的主动情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驾驭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课程实施: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老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3、沟通: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体验,学生明白:因为126=2(竖排放2行),186=3(横排放3列),也就是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所以可以正好摆满。4、探讨: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
5、铺满这个长方形?简洁地说明自己推想的理由。5、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吗?6、提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说吗?二、独立探究找公因数的方法。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沟通:学生出现的方法:(1)、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一找他们的公因数;(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12的因数;沟通时结合自己的方法说说这样找的理由,3、“集合圈”我们同样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8和12的公因数。出示集合圈,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4、视察比较,感受
6、公因数的有限性,公因数的集合圈与公倍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公因数集合圈中不须要省略号?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有限性”推想出“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5、练一练先让学生依据要求完成。通过沟通,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感受两者的联系与区分,三促进学问向技能的转化1、“练习五”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理解集合圈的表示方法,深化对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相识。2、“练习五”第4题先让学生自主推断第一组数,然后沟通各自的方法,比较得出“利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推断,可以提高正确率。出示其他几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推断,同时提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可以有2.3.5中的
7、多个,为后面学习月份积累策略。3、“练习五”第5题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倡敏捷运用各种策略快速解题,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布置“练习五”第2.3题课后反思: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结合详细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视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究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驾驭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1、我让学生依托动手操作,加强对比视察,沟通新旧学问的联系,优化概念引进的过程。在教学例3时,我分四步组织学生的活动。第一步,让学生“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铺前
8、先思索: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操作,学生都知道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详细感知公因数的含义。其次步,组织探讨“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思索,学生明白:“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第三步,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知学生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知学生“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第四步,让学生说一说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含义的理解,知道4是12的因数
9、,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4就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优化概念的形成。2、着眼于问题的解决,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逐步形成概念结构。教学例4是,我让学生先独立思索,用自己的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再通过沟通,使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打开思路,明确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而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索过程,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一样性。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结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并且辨析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分。此外,考虑到学生也已经初步相识了用集合图表示两个相交的集合圈,所以我
10、让学生依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独立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然后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说说每一个区域内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把静态的集合图转化成动态的探究对象,让学生加深对集合图的理解,也使集合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3、练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填空,进一步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解题策略,优化概念应用的过程。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3教学 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老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觉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索。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
11、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觉“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缘由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探讨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缘由。其次个层次依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
12、长方形的阅历,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明显,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索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相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精确理解概念。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13、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进一步概括 “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由于学问的迁移,学生很简单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视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究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例4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出现了两种解决
14、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的先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的在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这样操作比较便利,但简单遗漏。我有意引导学生选择第一种。练习五的第3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充分利用教化资源,自制课件,帮助教学。限于操作的局部性,我仔细制作了好用的课件,让直观、清楚的页面干脆协助我教学,学生表现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提问、释疑、解惑,练习的热忱很高。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整节课学生表现状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学问学问驾驭较好,学习主动并具有热忱,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足。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15、4分析基础学问: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驾驭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教材分两段支配教学内容:第一段,相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探究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其次段,相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探究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此外,在本单元的最终还支配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一、借助操作活动,经验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干脆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觉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
16、因数的概念。本单元教材留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验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支配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沟通经验学习过程。在这节课上,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觉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发觉结果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索,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再把初步发觉的结论进行类推,发觉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索1、2、3、6这些数和18、12有什么关系
17、。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实实在在让学生经验了概念的形成过程,效果较好。二、预设探究过程,增加学生主体意识。例3中,老师宣布嬉戏规则后,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思索缘由想象延长探讨思辨明确意义。例4更是学生探究广袤的平台,老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学问阅历、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了各种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究学问的建构者,而不是仿照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
18、办法识,也充分体现了老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实力。三、重视方法和策略的渗透,提高学生学习实力。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缘由: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索方法多样化。例4教学中,学生得出
19、了三种方法来找寻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当然究竟是三种还是两种有待商榷,不过在这里,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姑且称之为三种吧)这就存在了一个方法优化的过程,哪一种方法会更简洁?通过对比,大多数学生赞同方法二。通过探讨,引导学生以后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多运用较好的方法二。在这中间老师留意到了引导、小结、激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复习题中回顾了四年级学问基础、列举法和标记法,在例3中,学生思索“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时就有了基础。例4中,学生也知道用列举法和标记法来解决问题。特殊是用集合图来表示因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值得一提。好玩的嬉戏,预料中的争吵,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图
20、的妙用,图的填法比一步步教学生如何填更有效,也更不易遗忘。练习五,第一题在填完集合图后对公有因数和独有因数意义的的提升,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伏笔。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练一练,并没有局限于画画、,找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是进一步指导学生视察,发觉公因数都比小的数小(18和30中,18是小的数),在18的因数中找公因数的确更快、更好些。所以请老师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去分析、思索,把握例题和练习中每个须要提升之处,在课堂中时时留意方法和策略的渗透,较好地用实这套教材。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5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关系,会找1100的自然数的因数,并且在学习面积概念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因数 最大 教学 反思 优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