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25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管理程序27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疑似高致病性微生物标本管理程序30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应急管理程序31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菌种管理程序32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程序33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35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消毒灭菌管理程序36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程序37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人员流动管理程序38XXX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作业指导书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文件编号:XXX-JY-GL-WSW-0301版本:20140601生效日期:20140615共 2 页 1、目的 规范实验室安全管
2、理程序,保证人员和环境安全。2、适用范围 临床微生物室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其他进入本室的人员和访客。3、职责科主任为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制定微生物检验安全管理程序,并监督安全管理程序的实施。4、程序4.1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全面负责实验室安全法规、制度等,并监督、检查。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协助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工作。4.2 所有实验室人员都了解实验室安全法规、制度等。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手册。4.3 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并应妥善保存相应的医学记录,纳入人员档案。 4.4 实验室安全设计应保证对
3、技术工作区域中微生物、化学、放射和物理危害的防护水平控制与二级生物安全风险程度相适应,并为关联的办公区域和临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以降低周围环境的风险。通向出口的走廊和通道应无障碍,应设置紧急喷淋,洗眼、洗手池(非接触式水龙头)。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照明、温度|、通风、噪声、工效学因素、门标及其他因素。4.5 实验室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污染区: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半污染区: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更衣室、缓冲间等;清洁区:没有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办公室、会议室等。4.6 检验科工作人员凭IC门禁卡进出检验科。严格控制外来人员的进入,非本科人员未经许可不
4、得随意进出检验科。允许进入者,需接受检验工作人员的指引,注意安全并避免生物污染,并登记记录。详见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的程序4.7 职业暴露的管理参见职业暴露处理管理程序4.8 在实验室内所有与病原微生物有关的操作均须执行漏电保护器4.9 实验室应该只保存满足日常使用量的化学品。大量的化学品应贮存在专门指定的房间或建筑物内。化学品应按字母顺序存放。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物品、剧毒物品有危险品保管员专人专柜保管。保管人负责做好领用记录并指导使用人员进行正确使用,做好安全措施,危险性化学品的使用遵照危险性化学品使用管理程序4.10 实验室应确保有潜在危险的生物标本、菌(毒)种的运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防止在
5、运输中泄漏、被盗、被抢、丢失等事故发生,确保万无一失。4.11 实验室安全负责人与消防保卫部门之间保持紧密联系。对实验室成员进行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和如何使用消防器材等方面进行培训。须备有烟雾和热量自动探测及报警系统。定期测试报警系统已确保其功能正常,并使使用人员熟知其运行。4.12 实验室的所有电器设备和线路均符合国家电气安全标准和规范。对所有电器设备都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接地系统。在实验室电路中要配置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断路器不能保护人,只是用来保护线路不发生电流超负荷从而避免火灾。漏电保护器用于保护人员避免触电。实验室的所有电器均应接地,最好采用三相插头。4.13 当发生意外事故
6、时,从工作区撤离和紧急事件的处理参见实验室应急管理程序参考文献 1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 2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36:2007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准则(ISO151900:2003).2007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 批准人: XXX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作业指导书二级生物安管理程序文件编号:XXX-JY-GL-WSW-0302版本:20140601生效日期:20140615共 3 页 1目的规范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所有操作行为,确保严员工和环境的安全。2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的规范化操作;适用于实习生、进修生和新
7、进实验人员的培训。3职责 生物安全管理小组:编写操作程序,监督操作程序的执行。 实验人员: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指导实习生、进修生和新进实验人员的学习。4、程序4.1实验室工作区设计4.1.1实验门应带门禁并可自动关闭,门上应有可视窗。实验室应通风,如使用窗户自然通风,应有放虫纱窗,防止节肢动物和 动物进入。每个实验室应设有洗手池,宜设在靠近出口处。必须设有洗眼设施,必要时设置紧急喷淋装置。4.1.2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平整、宜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面应防滑,不得铺设地毯。实验室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实验室中的橱柜和实验台应耐固。橱柜、实验台彼此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以
8、便清洁。4.1.3在实验室门口应该设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应有足够的储贮空间摆放物品以方便使用。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外还应当有长期使用的储贮空间。4.1.4在实验室的建筑内应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并按期检查和验证,以保证符合要求。4.1.5应在实验室内配备生物安全柜。4.1.6有可靠的电力供应、适宜的工作照明和应急照明。必要时重要设备如培养箱、冰箱等应设备用电源。4.1.7实验室出口应有在黑暗中明确辨认的标识。4.2进入规定图3-14.2.1在处理危险度2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图3-1)4.2.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
9、工作区域。4.2.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4.2.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4.2.5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实验室。4.2.6实验室人员须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退出,不可逆向而行。4.3人员防护4.3.1在实验室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4.3.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4.3.3在处理完感染性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4.3.4为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
10、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适当时戴安全眼罩、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4.3.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4.3.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4.3.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4.3.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贮存食品和饮料。4.3.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4.4微生物安全操作技术规范4.4.1应使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所有移液管应戴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11、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4.4.2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滴出而扩散,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材处理。4.4.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微生物操作中释放的较大粒子和液滴(直径5um)会迅速沉降到工作台面和操作者的手上。实验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触摸口、眼及面部。4.4.4应限制使用皮下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液体,皮下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4.4.5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实验室应保存这
12、些事件或事故的书面报告。4.4.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执行。4.4.7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准备污水处理系统。4.4.8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4.4.9标本容器可以玻璃的,但最好使用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容器上应当正确地粘帖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或说明书不能卷在容器外面,而是要分开放置,最好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4.4.10为了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应当使用盒子等二级容器,并将
13、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装有标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二级容器可以是讲述或塑料制品,应该可以耐高压灭菌或耐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密封口最好有一个垫圈,要定期清除污染。4.4.11接收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当了解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如何采用标准防护方法的培训,尤其是处理破碎或泄漏的容器时更应如此。标本的内层容器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4.4.12为了避免接种物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为2-3mm并完全封闭,柄的长度应6cm,以减少抖动。4.4.13使用封闭式微型电加热器消毒接种环,能够避免在本生等的明火上加热引起的感染性物质爆溅。最好使用不需要在消毒的一次性接种环。4.4.14干燥痰液标本时要
14、注意避免生成气溶胶。4.4.15准备高压灭菌和(或)将被处理的废弃标本和培养物应当放置在防漏的容器内(实验室废弃物袋)。在丢弃到废弃物盛器中以前,顶部要固定好(如采用高压灭菌胶带)。4.4.16在没一阶段工作结束后,必须采用适当的消毒剂清除工作区的污染。4.5生物安全柜的使用 生物安全柜的操作见生物安全柜标准操作规程参考文献 1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 2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36:2007医学实验室安全认可准则(ISO151900:2003).2007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 批准人: XXX医院检验科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作业指导
15、书疑似高致病性微生物标本管理程序文件编号:XXX-JY-GL-WSW-0303版本:20140601生效日期:20140615共 1 页 1目的规范疑似高致病性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程序,确保人员、环境的安全。2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疑似高致病性微生物标本和细菌。3职责 微生物实验室所有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本程序。4程序4.1 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危害程度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微生物。危害程度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4.2危害程度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
16、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4.3微生物室须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本实验室可能接收和从事的微生物检测标本进行危害评估,危害程度评估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生物因子的种类(已知的、未知的、基因修饰的或未知传染性的生物材料)、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浓度、动物实验数据、预防和治疗。4.4 对评估中可能存在疑似高致病性微生物标本来源制定清单,如可能包含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等的样本,主要通过与临床沟通、流行病学调查鉴定样本来源。并培训员工,使实验室样本接收人员具备识别疑似高致病性微生物标本的能力。4.5
17、遇疑似高致病性微生物标本或细菌时,立即用指定的材料封装并装入到特定的硬质、密闭、防泄露的容器中,并向上级汇报。实验室不得自行处理。4.6由微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和科主任联系CDC,用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专用容器有双人专车送至CDC。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2004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 批准人: XXX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作业指导书实验室应急管理程序文件编号:XXX-JY-GL-WSW-0304版本:20140601生效日期:20140615共 1 页 1目的规
18、范实验室应急程序,确保实验室安全.2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3职责 微生物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执行本程序.4程序4.1报告4.1.1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实验室有生物安全隐患、紧急意外事件、事故、火灾等,应立即向有关人员报告。4.1.2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实验室人员出现相应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症状时,应立即就地隔离治疗,上报有关部门。4.2实验室须配备应急设备,如急救箱、合适的灭火器、消毒设备、个人防护设备、划分危险区域界限的器材和警告标志等,4.3实验室内应张贴实验室负责人,生物安全责任人,消防队,医务科值班,水、气和电维修部门等的电话号码及地址。4.4处理措施及应急程序4.4.1 值班人员发现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检验 微生物 实验室 安全 管理程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