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精选.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1第三节地图(地形图的判读)学问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实力。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等高线形态与地势凹凸、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合作探究式、探讨法。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三课时(第2时)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
2、、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凹凸起伏呢?学生探讨,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推断?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视察,老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凹凸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视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分?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3、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指导学生视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探讨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讲解并描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2.等高线(板书)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凹凸和地形起伏?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凹凸。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推断各地点的凹凸,还可以依据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推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学生视察图1.28等高
4、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推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让学生视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学生总结老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悬崖。指导学生读图1.30,视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
5、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探讨,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凹凸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须要视察地形剖面图。4.地形剖面图(板书)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视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凹凸起伏和坡度陡缓。三、小结指导学生先组内沟通,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学问?学生小结所学学问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协助,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不足之处:由
6、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备。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2新课程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变更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特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化心理学探讨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学问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剧烈的学习愿望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漂亮的星球。他说:“
7、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究竟应当叫地球还是水球?学生活动1、视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颖。2、学习小组探讨:是地球还是水球?3、由学生探讨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老师归纳。评析:问题是科学探讨的动身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剧烈的学习愿望,从而留意力高度集中。主动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创建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二、动手视察探究新知,视察思索,深化自学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视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终统计学生的拥抱
8、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简单的,而古代人相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简单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相识几位闻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相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学生活动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2、观看展示。3、视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推断。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识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分大陆
9、、半岛、岛屿和大洲)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学问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汲取物质养分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汲取精神养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变更的。老师不行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视察、分析、思索,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驾驭任何一条规律。老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视察、分析、思索,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驾驭事物发展改变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忱,培育和提高学生读图的实力,使学
10、生在运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育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得、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实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相识世界是须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恒久的目标。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1、师:在地球的广阔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七大洲四大洋)2、老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3、引导学生视察思索探讨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学生活动: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相识七大洲、四大洋。2、让全体同学依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3、
11、用简洁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老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相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老师为学生的相识和发展供应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当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情愿学、喜爱学到离开了老师也能学,这就是敬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老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索、质疑、相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沟通,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索、相互争论如能和老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
12、且能在获得学问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实力,增加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3教学目的: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爱护森林资源的方法。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状况及产生的严峻生态问题。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教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索,调动学生思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许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
13、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日,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学问。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一、森林的作用(板书)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相识,可干脆通过提问。老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森林作用的数据。森林的环境作用。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汲取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调整大气成份。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净化空气。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
14、以从地下吸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整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当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晰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老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开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学生回答:防风固沙,爱护农田。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老师提问
15、:径流中泥沙削减的缘由是什么?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老师提问:削减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除此之外,老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森林还有调整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老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学生回
16、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老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三、森林的利用: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
17、消逝,热带雨林假如消逝,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整作用;很多野生动物丢失志向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亡。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亡。通过小品,使学生相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爱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峻后果,并使学生相识到爱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育其爱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四、森林的爱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起先相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起先留意爱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激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
18、技术监控森林火灾。那么,我们在爱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索题,多媒体播放思索题: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看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1.全部爱护起来,禁止砍伐。2.全部砍伐,以满意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须要。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老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爱护,并且遭到严峻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变更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意环境爱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
19、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4第三节地图(从地图上获得信息)学问与实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实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驾驭地图的运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运用地图。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
20、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分组探讨法,合作探究法。投影片、挂图;三课时(第3时)一、导入新课1.投影表格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上节课我们已学习驾驭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日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二、从地图上获得信息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探讨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小组内探讨并回答:(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终取综合。(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依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1、(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经纬网定向法(板书)不知同学们留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2、指向标定向法投影图,学生思索:(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学生探讨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
22、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试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一般定向法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学生小组探讨回答: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晴夜:北极星定方向;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4、图例和注记(板书)请视察
23、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提示学生留意分类视察,找区分,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三、课堂小结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沟通,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驾驭了哪些学问?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意学问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刚好发觉问题,实行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主动性。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实力,并细心备课,合理支配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设计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2.学会用网络查
24、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育识图实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加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化。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问已有所了解,有肯定的读图实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缘由。三、教学模式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育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实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
25、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四、教法设计本节课利用网络,实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学问的落实。五、教学过程设计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特别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爱好。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老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
26、挥学生的视察力,培育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闻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状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老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育合作、沟通的精神。培育学生归纳问题的实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
27、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索、回答。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实力。反馈练习课本活动1(老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实力。课本活动2(老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索、分析、作答。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实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化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志向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六、板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 (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3.农业的重要性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
28、标1驾驭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2驾驭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改变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依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实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难点如何让学生驾驭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探讨归纳等五、课时支配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视察探讨景观差别,老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日我们一起来领
29、会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探讨回答老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常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擅长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旁边还有河马.大象.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有.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探讨:老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密,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有.老师活动:我们刚才考
30、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老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旁边,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
31、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来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4、小结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5、课堂练习板书设计:热带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动身,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状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犬牙交错,地形困难多样。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
32、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峻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相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学问奠定基础。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分析:对中学生的心理探讨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视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快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新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留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爱好,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建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学习方法
33、:视察法、探讨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知道中国的名山。实力目标:通过学习,初步培育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实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育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探讨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驾驭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动身,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爱好,使学生了解地理学问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看法,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化,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验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学问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须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