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2004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及实施意见.doc
《关于制定2004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及实施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制定2004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及实施意见.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制定2004年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及实施意见(京石化院2004教字230号)本科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案和教学改革的成果体现。为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开创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崭新局面,学校要求各单位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制定2004年版各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并对该项工作做出如下规定。一、指导思想1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2、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教改成果和管理模式,吸纳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取得的成果,使之固化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2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应用、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方针,从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专业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本科层次教育是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鼓励文理交叉,理工渗透,工管结合。统筹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六四二工程”的规划,以六个学科专业群为基础,构建相近学科专业教学大平台,使
3、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更科学、合理,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3主动适应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传统产业改造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课程,构建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规划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严格控制理论课程的总学时,积极开展研究型学习,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4加快落实学校“十五”规划,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作为学校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应充分体现教育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
4、、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体现出学校学研产紧密联系的开放办学特色。二、基本原则1在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方面,遵循顶层设计的原则专业培养计划是靠一系列课程模块组合来实现的。学生主修某个专业是由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决定的,其专业的特色是由学科的特色和课程特点来体现的。本科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要加强顶层设计,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要处理好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及社会实践、学习与健康、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校内与校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我校本科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含普通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分,由若干个知识(能力)体系构成。
5、普通教育内容包括: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包括语言文学、体育、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哲学、历史学、法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等); 自然科学与技术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工程图学基础、工程环境等); 与上述各体系相关的基础实践训练。专业教育内容包括: 相关学科基础; 主干学科基础; 专业(方向); 与上述各体系相关的学科实践训练。综合教育内容包括: 思想教育与公益活动; 学术活动; 文体活动; 就业教育; 自选活动等。2在普通教育方面,遵循打通公共基础,优化和丰富课程内容的原则对普通教育课程要优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结构,在全校各个专业
6、共同构建由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外语、体育、经济与管理、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系列“必修学分课程”,广泛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与技术基础等“通选学分课程”和“基础实践训练”环节,三者有机结合的大平台普通教育体系。在通选课程模块中,按照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两个大模块要求学生各自应该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专业要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经、管、文类专业加强自然科学类课程。对理工类学生,必须选择2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与技术模块通选课和6个学分的人文社科模块通选课;对于经、管、文类学生,必须至少选择5个学分的自然科学与技术模块的通选课和5个学分的人文社科模块通选课。另
7、外,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目前将其具体划分为美学与艺术、中文写作与修辞逻辑、哲学历史宗教、心理与行为、教育与思维科学、社会与多元文化、政治与法律等六个部分,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其中的至少4个部分的课程作为人文社科类通选学分课程。在普通教育课程平台上,各个专业应选取810门左右课程作为各自培养方案中普通教育模块的核心课程。3在专业教育方面,遵循构建学科专业群平台课和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学科基础课程由相关学科基础和主干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指服务于专业大类(理、工、经、管、文)教育的、对专业教育起辅助和基础作用的课程。而“主干学科基础课程”是指构成专业的主干学科的基础和核心知识课
8、程。以学校“六四二工程”规划提出的建设光机电一体化、生态化工、环境保护、新材料、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学六个学科专业群的思想为指南,以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注意学科交叉,由各教学单位提供出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实验课程,以满足各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学科基础课程的需求,共同构建各个相关学科专业群的学科基础课程大平台。各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应由810门左右的课程(按应修学分计为2025学分,其中包含若干门必修课、限选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主干学科基础课程应由1517门左右的课程(按应修学分计为45学分左右,其中包含若干门必修课、限选课以及集
9、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组成。在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方面,以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口径为主,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按照人才市场需求,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构建专业课程,使学生具有专业特长。每个专业原则上构建2个以上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并确保专业方向具有柔性,每个课程模块由46门左右的课程(按应修学分计为11学分左右,其中包含基本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另外,毕业设计(论文)为14学分,原则上安排在整个第8学期。每个专业的学生应至少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在专业教育部分,各个专业应在相关学科基础、主干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中的主要必修课程中选择810门左右的课程,作为
10、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这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开设,应符合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4在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遵循纵向整体优化的原则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要妥善处理好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专业教育中相关学科基础、主干学科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之间,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明确每门课程和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目标和作用,注意它们之间的主次和层次、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确定合理的学分学时比例。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应各占50左右。在专业教育部分,相关学科基础与主干学科基础课程学分的比例应在12左右,而专业
11、方向模块学分占专业教育部分的总学分比例应在2530。普通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科基础课程应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貌、基本构架、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趋势,形成较高的立足点和较广阔的视野;而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代表性和特色。在工具性知识的教学方面,要注意英语应用、计算机应用等四年不断线。要从建设系列课程的高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在培养计划的制定中注重建设相关专业群的主干课程(组)大平台。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
12、度,同时注意专业课程的模块化建设。要防止“因人设课”的情况出现。5培养“基本规格特色”人才,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遵循横向分类培养原则统一性体现在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因此一定要遵循教育部关于本科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多样性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目标上,反映出学校的学科和教学的优势与特色。具体地讲,特色一方面体现在学科基础、实践(工程)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其次体现在形成学科专业特色方面,第三是形成学生自己的特色方面。因此对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在必修课中也应通过逐步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实施分级教学,让学生根
13、据专业需要、个人能力和意愿加以选择,最终实现“只有必修学分、没有必修课”的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在现阶段应努力推进“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电工电子系列课程”等主要公共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程的分级和分类教学,充分利用学分制特点,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主动权。在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应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出一些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种职业证书的选修课程。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学生自由选课平台和专业选择平台是实现狭窄的对口型专业向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的关键。自由选课平台主要体现在选修课特别是专业方向选修课的设置是否合理、选修
14、课是否有足够的数量和容量;而专业选择平台主要体现在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上,我们应使各相近专业具有尽可能兼容的相关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学生在同一学科专业群内实现专业选择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专业选择打下基础。6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遵循突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为培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制定培养方案时应给予实践教学环节以特别的重视,形成“以实验和工艺操作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科学研究和工程训练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统筹规划、符合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15、(论文)等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该认识到实验教学本身就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逐步建设以独立设置实验课程为主的模式,实现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开发性实验、障碍性实验项目,以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全校工科各专业,应保证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数(非独立设课的实验按学时折合为学分)与理论课教学的学分比例为12左右,理科和经、管、文类专业也应尽可能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大力推进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
16、动,有条件的专业增设创新实践学分。为达到上述目的,学校努力重点建设一批专业面向广、资源高度共享、实验课程设置模块化的基础实验中心,用数字与信息技术改造实验室,促进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这必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7将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凝固于培养方案之中的原则对近年来学校承担的三项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类项目”21世纪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及其实践基地建设、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试点专业要继续实施外,对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改革成果,例如,对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成果、对自然
17、科学基础模块的改革成果、对相关学科基础类课程的改革成果、对综合教育模块的改革成果等,要创造条件推广,固化在培养方案之中。三、具体要求1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和形成的系列文件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调研国内外同类院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深入分析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各二级学院(部、系)学术委员会的认真研讨,在严格遵循学校关于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普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由教务处组织各系列课程开设单位共同研究决定;专业教育中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由教务处组织各培养单位和课程开设单位共同研究决定;专业教育中的主干学科基础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由各培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制定 2004 版本 专业 培养 方案 原则 实施 意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