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伦敦:一个金融白领的移民生活纪实.html.pdf
《从北京到伦敦:一个金融白领的移民生活纪实.html.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北京到伦敦:一个金融白领的移民生活纪实.html.pdf(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序 对小孩子吃饭时拿筷子的姿势,老一辈人很有说法:握住筷子下端的,以后会老老实实守在父母身边;握住筷子中段的,为人稳当,不会离家 太远;握住筷子最上端的,将来会离家远远的。自小,看着我握筷子的样子,母亲就说我:“这是个以后不安分的,会像千里马一样越跑越 远。”父亲就会很开心地大笑,并说道:“凌儿,凌儿,凌云壮志,我就希望她自由翱翔在天空!” 的确,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坚定不移地去实践这些想法。失败了,伤心一阵;成功了,欣喜一场,然后又开始向 下一个想法进发。 在剑桥读书是我诸多想法中最持久、最坚固的一个,称得上是梦想。2006年公派出国,没敢申请它,留着遗憾回来了。2
2、011年我自费申请出 国读书,终于梦想成真。 从我个人的事业发展上,剑桥经历并未带来多少直接“效益”,在很多人看来,反倒是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损失了一年半的个人发 展与经济效益。然而,这段经历向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并促使我决定,趁自己年轻要到这个世界去探游一番。 这个决定多少出乎亲人和大部分朋友的意料。别人移居国外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我是放弃了令多少人艳羡的工作与家 庭,从头开始。 可是,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的性格决定了我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发掘新事物、向往新世界中变化。所以,我义无反顾地要来到英国。也许, 这里也并不是我能长待或者说安定的地方,几
3、年之后,不知我又会飘向哪里。 但是,既然现在安顿在这里了,就要把生活好好继续,用笑容迎接每一个清晨。这也是写本书的最初动机,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生活中触动我 心弦的点点滴滴。 我要在此真挚地感谢一个人,也是我最好的朋友赵宏。他开启了我人生最重要的大门,因为在他的支持下,我才能走出迈向世界的第一 步,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做我想做的事。 在此也衷心感谢本书的策划姜伟先生及夫人崔含女士,从鼓励我开始创作这本书,到后期编排,无不凝聚了他们的心血。 学并快乐着我的剑桥生活 我走在青石板和碎石子拼成的路上,昂首挺胸穿过剑桥的标志性建筑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的礼拜堂,向着最 古老的学院彼得豪斯(
4、Peterhouse)走去,不时用手抚一下笔挺的西装裙,心中的喜悦、激动和些许紧张,让我忘记了高 跟鞋踩在小石子上给脚带来的疼痛感。是的,今天,2011年9月16日,我正式入学,成为剑桥大学MBA专业及耶稣学院(Jesus College)的学生。为我们MBA新生举行的招待会就在彼得豪斯的大厅里,在那里,我将见到来自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名 同学,开始梦想已久的剑桥学习生涯。 徐志摩旁听的国王学院的后花园里,刻着再别康桥的石头 我又一次穿行在剑桥的街道上,从我的学院出发,经过了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
5、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来到国王学院旁边的议事大楼。这其实是我每天上课必经的 道路,往常总是埋头匆匆而过,从不曾像今天这样左顾右盼。路上的行人对我们这群身着长黑袍子,带着不同绶带的学生指指点 点,车辆在这条路上全部限行,因为,今天是我们参加毕业典礼的大日子。一会儿,在议事大楼里,我们将按照专业排列队伍, 一个个走到身着红袍头戴冠冕的校长或副校长面前,跪下,并将双手放入他(她)的手中,聆听他(她)用拉丁文为我们送上的 毕业祝福;我们的亲友将坐在大厅两侧及第二层,注视着、见证着这神圣的时刻。这一天,是2013年4月24日。 2013年4月24日,耶稣学院大门前 时间,
6、就这样匆匆流逝。当我们在课堂上挑战教授,当我们在小组讨论中争得面红耳赤,当我们凌晨1点从图书馆出来,当 我们在康河里撑一支长篙,当我们在迪拜、圣保罗、北京、莫斯科做着不同的项目,当我们在五月舞会狂欢,当我们聆 听“Time to say goodbye”,当我们参加完最后一个告别会而踏上下一个旅程,时间都在无情地流逝着。这段我生命中最璀璨 的时光,终于在毕业典礼上画上了句号。 康河泛舟是剑桥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在我进入剑桥学习之前,剑桥是一个梦,一个从再别康桥开始流传的梦;当我毕业时,剑桥依然是一个梦,一个流传了 800年而创新精神不变的梦。在我近距离接触剑桥之前,它于我,是一个属于学霸的“
7、努力学习”的世界;在我融入它的怀抱 时,它于我,也是快乐的“尽情玩”的世界。 MBA是什么 不同于美国,MBA课程在英国的历史极短,也许是和英国人相对保守,与对产生自美国的“新事物”带有天然的抵触感有 关。尤其是在剑桥和牛津这两所古老优秀的大学,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等是它们骄傲的传统,商学院就如同一个“暴发户”, 闯入它们追求精神层次的世界里。 我的宿舍是一栋有200多年历史的典型英式小楼,六位同属耶稣学院但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分住六个房间,共用两个卫生 间和一个厨房。 和室友们初次见面时,大家自我介绍国籍、专业。有两位来自英国的博士分别学习物理学和自动化;其余三位来自英国、智 利和墨西哥的硕
8、士分别学习英国文学、医学和化学。当我介绍自己学习“MBA”时,大家交流着古怪的眼神,说着“太有意思 了”然后就散了。 后来我终于知道,很多古老的学院,是不愿意招收MBA学生的,因为它们的择生标准是“学习能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卓越 贡献的学科,有潜力为本学院和剑桥大学贡献诺贝尔奖”。显然,在他们眼中,MBA的学生只会变成满身铜臭的商人。我的学 院,为了保持学生多元化的特点,也是几年前才开始接受MBA学生的,每年也就接受不超过四个。所以,我在室友们眼中,是 万万不能融入她们的精神世界的。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是剑桥第22届MBA学生,相比第1届的学生,待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曾听一位来自第1届的师兄说,
9、 当年他们面对的最多的问题就是:“MBA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甚至在他毕业面试时,也算见多识广的银行招聘人员问 他:“我知道MA(Master of Art,在英国指文科类的研究生),但是中间那个B是什么玩意儿?” 不过在我持续不断的努力交流下,到毕业前,我那些高傲的室友已经很乐意和我探讨各类经济问题,甚至鼓励我自主创业 了。 从队友到朋友 MBA,自然少不了小组学习和案例分析,目的是除了学习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解决矛盾的能力。同一组的 组员,是伴随彼此时间最长的人,因为每一堂课、每一门课程都有小组功课,或是随堂演讲,或是计入考试成绩的项目。 我第一学期的组员是四位男同学。来自美国黑
10、岩集团的凯文,温文尔雅,责任感极强,与金融有关的课堂作业自然是由他挑 大梁。来自加拿大强生集团的莱恩,是设计制作演讲报告的一把好手,所有的大作业都是由他操刀设计形式并最终定稿。来自南 非自己创业的戴文,表达能力在全班数一数二,很有领导风范,是整个小组绝对的组织者。来自以色列的伊奥,主意很多,也善 于表达,可惜执行力不够强,与其他三人关系不太融洽。 第一学期,我的英语实在难以跟上这几位英语为母语的队友,讨论时基本保持沉默。但我生性不愿偷懒,于是就尽可能接下 需要回宿舍完成的作业,例如公司财务中的各个案例,在下次小组讨论时把完美的方案提交给大家。这样一来,大家对我的态 度,从初期的不屑,慢慢变成了
11、友好与尊重。 第一学期末,我们承担了为一家德国网购公司开拓新市场的大项目。五个人经常在图书馆熬到凌晨一两点,除了睡觉,一天 倒有十五六个小时在一起。项目结束进入第二学期,所有的同学都被重新分组。大家都有些依依不舍,队友们送了我一大盒巧克 力表示感谢。 后来,我和凯文、戴文还一起到俄罗斯做了暑期项目。虽然现在已毕业三年,大家在不同的国家工作,但我们还是时常联 系,如果有机会到彼此工作的城市,总会见面聊天怀旧。 学习不是唯一 一年的MBA,我们要学习23门课程,参加剑桥创业项目、全球咨询项目、成就项目、暑期活动(从写论文、做项目和实习 中选择)。很多同学还自发参加各种竞赛,如全球商学院项目竞赛,欧
12、洲商学院竞赛;也有同学自发组织重要的活动,如泰德 (Ted)在剑桥演讲。 看起来满得不能再满的学习日程,可是,那绝对不是唯一。 即使我们有再多做不完的功课,我们依然会在晚上7:30穿上黑色长袍,去各个学院吃一顿为时两个小时的三道菜的正餐 (formal dinner),然后回到宿舍继续挑战功课。虽然书桌上摆着读不完的读书清单,我们还是会到Egal等酒吧去参加同学的 生日聚会,然后回到图书馆挑灯夜读。即使明天就是交小论文的截止日期了,但我们还是不肯错过学院组织的品酒会,然后回去 继续修改论文到凌晨五点。 至于到了毕业季,毕业论文或实习项目、学生自发组织的形形色色的毕业狂欢和各个学院传统的五月舞会
13、(实际在六月举 行),贯穿了我们离开校园前的这段日子。每年报纸杂志上都会报道“在毕业季疯狂的剑桥学生”。 很多人不解,什么学霸,分明是离经叛道的学生嘛,不集中精力学习,参加那么多无用的活动干吗! 可是不要忘了,我们会读完教授推荐的每一本书、每一个案例,会按时上交每一份作业、每一个论文,会投入地参加每一次 小组讨论、每一个项目;但我们要的,是比学习更多那么一点点的东西。这一点点东西,也许看上去只是哈利波特式的正餐,可 是它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其他专业的学生,甚至其他学科的教授,与他们的每一次交谈,也许都会开阔我们禁锢在自己小小世界 中的头脑;这一点点东西,表面上只是一次同学的生日聚会,但是它让我们
14、在学习之余可以和朋友们聊聊未来,没准儿你就从他 的想法中得出了自己的创业目标;这一点点东西,也绝不仅仅是品不同的酒、掌握葡萄酒知识,而是可以让我们透过葡萄酒了解 各国庄园的运作管理方式。 很多媒体曾采访校方,为什么对学生在毕业季的疯狂不管不问,他们的回答是“只要学生没有违反法律和校规,我们愿意看 到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是剑桥延续800年的生命动力”。 其实在第一学期,我也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第一,浪费我睡觉的时间;第二,有什么用处吗?我又不想管理葡萄酒庄园, 而且毕业后我和那将回到南美或非洲的同学估计一辈子都见不上,现在聊天有何用? 我的实用主义不能说有错,但当我迈出第一步时,突然发现,有一个广
15、阔的世界在我面前!南美人没有时间观念,但热情开 朗爱帮助人,以后去哥伦比亚可以不用太把日程安排当真。卢旺达不只是那场残酷的大屠杀的代名词,更多的是美丽的山川河 流,且英语普及程度不低,那么到了当地一定要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北极光在斯德哥尔摩是看不到的,同学会在冰岛等着我,带 我们去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观赏北极光的好地方。毕业后想创业,洛杉矶和伦敦当然是好地方,但头三年只能依靠资本金,从银 行融资艰难。那么不如到西班牙,政策性银行会贷款鼓励一定类型的创业公司。 这所有的所有,都是在“尽情玩”的过程中得到的。当然,也许它们不能帮助我买房买车升职,但我的人生和经历将会多么 丰富有趣啊! 一转眼毕业三年了
16、。期间还常和一些同学见面,或是在不同的地方小范围聚会,或是参加在各地的婚礼。深感大家都还在秉 承剑桥“努力学习,尽情玩”的精神,带着一岁大的孩子跨洋旅游的、推着婴儿车跑步锻炼的、只身到陌生的国度学语言的 各类故事层出不穷,精彩从未中断。 最近的一次小聚会,是参加英国同学在巴塞罗那举办的婚礼,有十来位同学从世界各地赶到婚礼现场。大家的事业和生活都 有了很大变化,创业公司开始盈利的、荣升首席运营官的、辞去银行饭碗开始创业的、到叙利亚主持公司新项目的、为了兴趣读 博士的但不变的是每个人都还在不断学习着,还有那畅谈畅饮跳舞到凌晨五点的疯狂劲头。我想,即使当我们年华老去,这 已根植在脑海中的“努力学习,
17、尽情玩”是不会改变的。 与剑桥MBA同学在西班牙聚会 全球咨询项目小组在北京为客户做汇报前 全球咨询项目小组成员在九寨沟 英式传统社交礼仪与贵族精神 这几年有一部英剧从大西洋红到太平洋唐顿庄园。据说其热播的原因之一是:让人们重新意识到在后维多利亚时 代,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和礼仪是多么高贵;即便是普通民众,穿着打扮也保留着一份优雅。该剧前两季一经播出,一股重拾传 统之风在英美盛行起来。 重拾传统,当然不是指要恢复那种拥有管家、贴身男仆、贴身侍女、第一和第二男仆等众多仆从,整天除了喝茶换衣服参加 晚宴就没有任何事可干的生活,即便如今的爵士们,也没有几个愿意过这样的生活。重拾传统,更多的是恢复人们对
18、衣着打扮、 社交礼仪的重视,以及对传统礼仪下那点贵族精神的认同。 第一次接触到英式的社交礼仪是在2007年1月。由于注册了“住当地人家”项目,我和一位中国男同学受邀到一户住在德比 郡的人家度周末。这家人在德比美丽的城郊拥有一栋大别墅,应该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周六晚上,他们在家举办了一个小型晚 宴派对,10个人的规模。 晚宴于8点开始,主人在邀请邮件中提到了餐前酒环节,所以宾客们在6点左右陆续到来,或者捧着一束花,或者带来一瓶 葡萄酒,男士都是西装领带,女士裙裾飘飘。这两个小时,宾主在起居室品尝小点心和香槟,天南海北地聊着日常生活、时政新 闻、体育。8点钟,宾客移到布置得非常精致的餐桌前就座,女
19、主人开始上头盘。 一般来说,西式的家庭晚宴在菜式上并不特别复杂,头盘或汤、主菜、甜点是典型的三道菜家庭晚宴规格,餐后则是餐后酒 和咖啡时间。如果特别隆重的,可以加头盘或主菜,变成四道菜或五道菜的规格,再上咖啡和茶之前安排的芝士拼盘与水果。相 比中餐的七凉菜八热菜,的确不算什么,可是西式家庭晚宴复杂的是餐桌的布置、餐具酒杯的摆放、更换餐具以及持续的时间。 例如这一晚,主人按照三道菜规格准备菜式。头盘是蔬菜沙拉橄榄,主菜是烤整鸡配西兰花、胡萝卜、土豆等“经典”英国 蔬菜,甜点是苹果派。就座后,我注意到每人面前摆放的精致烤花白瓷盘,都是放在同样精致的餐垫上;一式三套的刀叉餐具整 齐地摆放在餐盘旁;餐
20、巾布被卷在一个银圈里,主人所用的银圈还刻上了他们的名字;左手边是水杯,右手边是一字排开的三个 水晶酒杯,最高的酒杯盛红葡萄酒,中等的盛白葡萄酒,最小的一个为餐后甜酒酒杯。 头盘结束后,主人换上另一套镶蓝色和金色边的瓷盘,开始上主菜。自然,每一道菜结束后,主人都要更换餐具,直到最后 撤走所有餐具,摆上咖啡茶具。我粗粗一算,就是这最简单的三道菜规格,主人就得准备起码30个盘子、40个酒杯(包括餐前 香槟)、30套刀叉以及形形色色的其他餐具。怪不得每家必备洗碗机! 席间宾主继续相谈甚欢。因为是老朋友,所以他们并没有遵循“不谈敏感话题,只泛泛交流”的聚会谈话规则,而是聊了很 多关于宗教、政治的敏感话题
21、。当时我的英语还不足以支撑这些话题,只能坐着默默地吃饭。善解人意的主人倒是时不时插入一 些小话题,以便让我和同学也能参与。例如问我们喜不喜欢斯诺克,支不支持当时正在英国参赛的丁俊晖,又问我们学习之余喜 欢参加些什么活动,等等。不得不说,虽然我不能参与他们的交流,但从他们的谈话中,我很是惊叹英国人的读书习惯和对各类 文化活动的热爱。如果说他们聊宗教和政治,我是因为英语不够好而不能参与交流;那当他们聊起歌剧与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 最新展出,我则是因为完全不懂而无法和他们交流。 这一顿家庭晚宴持续到晚上11点半。主人端上咖啡、茶和巧克力时,我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我帮助女主人把餐具放进洗 碗机时,已经
22、是晚上12点半。她告诉我,对于亲戚、要好的朋友和重要的商务伙伴,请到家里参加家庭晚宴,是非常重要的社 交活动。现在年轻的一代喜欢搞露天烧烤派对,那当然也是社交的一种;但对于中年一代的英国人,他们更倾向传统一点的室内 晚宴,即便是烧烤派对,也不能“像美国人一样用一次性餐具糊弄人”,而是一定要在餐桌礼仪上保持良好传统的。 这一次家庭晚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此后因为回国工作的原因,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他英式礼仪。只是偶尔在英国驻华 大使官邸参加志奋领酒会活动时,感受一下餐前酒的氛围。 当唐顿庄园第一季在英国热播时,我正好在剑桥读书。要说对传统的重视与传承,估计剑桥与牛津无出其右。在那些建 于几百年前
23、的老学院里,在first court(类似于中国古建筑里的第一进院落)里有一块修剪得无比精致的草坪,一般的教职员工 和学生是绝对不能走上这块草坪的,因为那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只有院士们才能穿着袍子走在这块草坪上。 虽然我对草坪没太大兴趣,但受“哈利波特”的影响,对于穿着大黑袍子参加正餐还是非常有兴趣的。各个学院的正餐都 从晚上七点半开始,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参加者男士必须着西装领带,女士也要精心打扮一番,如果是剑桥的学生则还必须穿上 黑袍子。遇到特殊节日的正餐,如圣诞晚宴、感恩节晚宴、学期结束晚宴等,学院会将着装要求提升至“black tie”,即男士要 打黑领结,最好穿燕尾服;女士要穿长过膝盖的
24、晚礼服或代表自己国家的民族服装,如和服、旗袍、奥黛。 一般的参加人员围坐在正餐大厅正中的长条桌旁,大厅尽头是一张高桌,院士们和往届校友们有资格坐在那里。七点半,随 着一声锣响,正餐开始。第一个环节可不是举杯,而是全体起立,听领诵者用拉丁文读诵词;特殊节日的正餐会有学院唱诗班的 合唱。在大家齐声说“阿门”之后,可以坐下来,开始享用正餐。 日常的正餐也是三道菜规格,特殊节日的正餐,可以提升规格到七道菜,很有点米其林餐厅的讲究。有的学院会提供葡萄 酒,如圣约翰学院、基督学院(Christs College),有的则需要自带酒,如耶稣学院;有的学院在正餐期间只用蜡烛照明, 烘托出古老的气氛,如麦格达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 伦敦 一个 金融 白领 移民 生活 纪实 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