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智能:人工心理.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机器智能:人工心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器智能:人工心理.pdf(3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本书是一本较为全面地介绍人工心理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的著作。 在对人工心理、 人工情感和情感计算的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和应用领域进 行介绍之后, 分别对心理建模、 情感建模、 人工大脑、 人脸识别、 人脸合 成、 表情识别、 行为理解、 人性化信息服务系统、 数字虚拟人技术、 个人 机器人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 最后对人工心理的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本书适宜于计算机、 电子信息、 自动化、 智能科学、 数字娱乐及工业 设计的科技人员阅读, 也可以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 研究生和高 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图书在版编目 (CIP) 数据 机器智能: 人工心理/ 王志良著. 2 版. 北京:
2、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7 (智能制造与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丛书) ISBN 978 -7 -111 -57267 -1 . 机 . 王 . 人工智能 - 研究 . TP18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7) 第 148454 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 22 号 邮政编码 100037) 策划编辑: 罗 莉 责任编辑: 罗 莉 责任印制: 常天培 责任校对: 胡艳萍 李锦莉 北京京丰印刷厂印刷 2017 年 7 月第 2 版第 1 次印刷 184mm 260mm22. 5 印张552 千字 0 0013 000 册 标准书号: ISBN 978 -7 -111
3、-57267 -1 定价: 99. 00 元 凡购本书, 如有缺页、 倒页、 脱页, 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电话服务 服务咨询热线: 01088361066 读者购书热线: 01068326294 01088379203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网络服务 机 工 官 网: www. cmpbook. com 机 工 官 博: weibo. com/ cmp1952 金 书 网: www. goldenbook. com 教育服务网: www. cmpedu. com 前 言 以人为中心的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信息学科乃至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人工智能 学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研究者
4、投入其中, 广义人工智能、 人工生命、 人工大脑、 人工情感、 人工免疫和人工心理等多种人工科学的理论方法不断涌现。 同时, 它 带给我们的挑战是要求研究者要具有心理学、 脑科学、 神经科学、 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背 景。 作者就是在这种新世纪科学技术多学科合作交叉研究的时代特征下, 进行人工心理研究 并萌生写作本书的想法。 人工心理理论是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 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更全面内容 (尤其是情感、 意志、 性格、 创造等) 的再一次人工机器 (计算机、 模型算法等) 实现。 自 1998 年提出人 工心理的概念以来, 作者所领导的课题组一直进行了若干探索性研究, 取得了一些研究进 展。
5、并整理汇集到本书之中, 与读者共享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为 9 章。 第 1 章主要介绍人工心理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内容; 第 2 章介绍了人工 大脑的基本方法及其前沿研究; 第 3 章叙述了人工情感的基本内容与情感计算方法; 第 4 章 介绍了人脸工学的研究内容; 第 5 章对人类行为理解的图像处理技术作以介绍; 第 6 章主要 介绍了基于人工心理的个性化商品导购计算机信息系统; 第 7 章介绍了虚拟人技术, 主要是 对虚拟人的认知心理数字化技术的介绍; 第 8 章论述了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个人机器人技术; 第 9 章展望了人工心理的未来研究。 全书由王志良执笔统稿。 刘欣进行了全稿的校正和修订工作。
6、 王国江、 刘欢、 朱大鹏参 与了第 2 章的研究工作或资料整理; 刘冀伟、 魏哲华、 腾少冬、 张琴、 车玲玲、 祝长生参与 了第 3 章的研究工作或资料整理; 徐正光、 程宁、 刘芳、 王丽娟、 陆晓娟参与了第 4 章的研 究工作或资料整理; 韩洪哲、 韩忠涛、 王晓伟参与了第 5 章的研究工作; 王莉、 马鋆、 王婷 婷、 张琴参与了第 6 章的研究工作或资料整理; 赵薇、 王娟参与了第 7 章的研究工作或资料 整理; 解仑、 张雪元、 李庆恩参与了第 8 章的研究工作或资料整理。 这里, 首先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自动化学科徐孝涵老前辈, 没有徐先 生独到慧眼、 力排众议的
7、创新支持, 就没有人工心理概念的提出;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 目 ( 项 目 编 号: No. 61432004 )、 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 ( 课 题 编 号: No. 2016YFB1001404) 的支持; 没有国家的支持, 就没有人工心理的研究发展。 感谢中国人 工智能学会涂序彦、 钟义信前辈的支持扶植; 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孙流芳老师、 牛新国 老师的大力支持, 本书才得以出版。 由于作者的水平与对人工心理的研究有限, 书中肯定有不少的缺点与疏漏之处, 敬请读 者继续批评指正。 王志良 于北京科技大学 目 录 前言 第 1 章 人工心理1 1. 1 NBI
8、C 会聚技术1 1. 2 数字人技术3 1. 3 人工心理相关研究6 参考文献18 第 2 章 人工大脑20 2. 1 概论20 2. 1. 1 “人工大脑” 的概念20 2. 1. 2 “人工大脑” 的技术与实现21 2. 2 大脑的基本知识22 2. 2. 1 概述22 2. 2. 2 大脑的基本组织结构23 2. 2. 3 大脑的三个部分25 2. 2. 4 左右脑的区别与联系25 2. 2. 5 左右脑的结构与功能26 2. 2. 6 左右脑协调工作的机理27 2. 3 事件相关脑电位在脑科学 研究中的作用29 2. 3. 1 事件相关脑电位的提取原理29 2. 3. 2 事件相关脑电
9、位在认知科学与 脑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31 2. 4 脑机接口 (BCI) 技术35 2. 4. 1 BCI 技术概述35 2. 4. 2 BCI 技术的发展历史36 2. 4. 3 BCI 技术的应用领域38 2. 4. 4 BCI 脑控机器人技术40 2. 5 人工大脑简单记忆功能的 电路实现51 2. 5. 1 Hopfield 神经网络52 2. 5. 2 电路设计54 2. 5. 3 电路的实现过程与实验结果56 参考文献60 第 3 章 人工情感62 3. 1 概论62 3. 2 情绪心理学67 3. 2. 1 基本情绪理论67 3. 2. 2 情绪的主要成分69 3. 2. 3
10、情绪的维度描述69 3. 2. 4 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70 3. 3 情感计算的数学模型与 情感形式化76 3. 3. 1 情绪的数学描述76 3. 3. 2 几种典型的情绪数学描述86 3. 3. 3 心理学中对情绪量化的思考87 3. 4 人工情感的数学模型88 3. 4. 1 国际人工情感计算模型88 3. 4. 2 人工心理的情感形式化方法96 3. 5 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117 参考文献117 第 4 章 人脸工学119 4. 1 人脸检测与跟踪技术119 4. 1. 1 人脸检测119 4. 1. 2 人脸跟踪方法124 4. 1. 3 人脸面部特征的提取126 4. 2 表情
11、识别技术130 4. 2. 1 表情识别方法130 4. 2. 2 人脸面部的特征检测 及表情识别132 4. 3 人脸合成技术142 4. 3. 1 概述142 4. 3. 2 VC 环境下人脸表情 动画的实现143 4. 3. 3 动画的实现与结果149 参考文献151 第 5 章 人类心理行为的图像 理解技术153 5. 1 概论153 5. 1. 1 基于视觉的人体运动分析153 5. 1. 2 运动检测153 5. 1. 3 目标分类154 5. 1. 4 人体跟踪155 5. 1. 5 行为的理解和描述155 5. 2 人体的检测与跟踪技术156 5. 2. 1 概述156 5.
12、2. 2 基于区域的人体运动跟踪157 5. 2. 3 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层块匹配 多目标跟踪方法162 5. 2. 4 运动物体的特征提取与跟踪164 5. 2. 5 目标的识别与分类168 5. 2. 6 运动体运动状态估计168 5. 2. 7 卡尔曼滤波器在物体运动 跟踪中的应用169 5. 2. 8 运动物体检测和跟踪原型 系统的实现170 5. 3 疲劳检测与视线追踪技术176 5. 3. 1 疲劳驾驶中打盹的检测176 5. 3. 2 视线追踪技术178 参考文献181 第 6 章 基于人工心理的个性化商品 导购系统184 6. 1 面向 Internet 的个性化智能商品 导购空
13、间184 6. 1. 1 个性空间的构想起源184 6. 1. 2 国内外在智能交互领域的 研究现状186 6. 1. 3 个性化智能商品导购空间的 结构与功能188 6. 1. 4 个性化智能商品选购系统的网络 平台搭建方法189 6. 2 个性化交互系统数据库的设计192 6. 2. 1 HSV 颜色模型及量化方法192 6. 2. 2 服装商品的特点与设计理念195 6. 2. 3 服装商品特征库的建立196 6. 2. 4 客户情感数据库的建立198 6. 2. 5 实验结果与分析200 6. 3 个性化交互系统在线智能 推理机的建立201 6. 3. 1 使用遗传算法搭建 顾客心理模
14、型202 6. 3. 2 使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顾客 心理模型的搭建209 6. 4 基于 RBF 神经网络的离线 推理机建模215 6. 5 色彩与人工心理对应关系的 建模与应用219 6. 5. 1 色彩心理效应研究和 实验数据的采集219 6. 5. 2 色彩与人工心理对应关系 的建模方法221 6. 5. 3 色彩心理效应模型在个性咨询 系统中应用算法的设计224 6. 6 对顾客购买结果的综合推断 贝叶斯网络方法的应用226 6. 6. 1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226 6. 6. 2 贝叶斯网络结构的设计227 6. 6. 3 实验与结果分析230 6. 7 满足个性心理的服装选购 计算
15、机系统234 6. 7. 1 个性化智能商品选购系统 的注册与登录234 6. 7. 2 个性化智能交互系统的实现236 6. 7. 3 私人着装咨询服务239 6. 7. 4 虚拟试衣间服务的搭建241 参考文献244 第 7 章 数字虚拟人技术246 7. 1 虚拟人技术246 7. 2 虚拟现实技术252 7. 2. 1 概述252 7. 2. 2 主流技术介绍253 7. 2. 3 三维人脸建模的相关技术 及算法255 7. 3 虚拟数字人的发展方向261 7. 4 情感虚拟人系统265 7. 4. 1 文本处理和回答的产生265 7. 4. 2 应用贝叶斯网络进行 个性化建模267
16、7. 4. 3 从情绪到情感的转换268 7. 4. 4 情感与表情的同步化过程269 7. 4. 5 情感虚拟人个性化设计269 7. 5 基于三维人脸建模的人机交互系统中 情感虚拟人的设计与实现270 7. 5. 1 情感虚拟人系统的 总体设计270 7. 5. 2 情感虚拟人三维人脸模型 的实现272 7. 5. 3 基于 Candide 模型的 三维人脸建模273 7. 5. 4 人脸模型的变换275 7. 5. 5 脸部表情的运动计算277 7. 5. 6 纹理贴图280 7. 5. 7 情感虚拟人的表情合成280 7. 6 情感虚拟人系统的结果分析282 7. 6. 1 初始化情感
17、模型282 7. 6. 2 情感交互系统的实现 与结果分析283 参考文献287 第 8 章 个人服务机器人技术289 8. 1 服务机器人289 8. 1. 1 概述289 8. 1. 2 个人机器人技术292 8. 1. 3 情感机器人293 8. 2 机器人实验平台294 8. 2. 1 情感机器人的主要技术294 8. 2. 2 机器人的系统结构296 8. 2. 3 机器人系统模块的划分298 8. 3 机器人实验系统的技术实现302 8. 3. 1 机器人语音识别的实现302 8. 3. 2 机器人语音合成的实现303 8. 3. 3 机器人视觉的实现305 8. 3. 4 人脸检
18、测的实现306 8. 3. 5 上下位机通信的实现308 8. 3. 6 机器人情感交互的实现309 8. 3. 7 实验结果311 8. 4 机器人的情感信息处理311 8. 4. 1 语音情感信息处理312 8. 4. 2 表情信息处理314 8. 4. 3 其他情感信息处理314 8. 4. 4 情感信息融合314 8. 4. 5 机器人情感行为的表达317 8. 5 人工心理在机器人实验 系统中的应用319 参考文献325 第 9 章 未来研究329 9. 1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 人工心理模型329 9. 1. 1 人机交互结构模型330 9. 1. 2 基本生理、 安全模型331
19、 9. 1. 3 情感模型331 9. 1. 4 学习模型337 9. 2 基于意识的人工心理模型研究337 9. 2. 1 意识的基本概念337 9. 2. 2 人脑的信息处理机制338 9. 2. 3 模型的建立338 9. 2. 4 系统仿真的实现340 9. 3 情绪的非线性数学描述342 9. 3. 1 情绪的非线性特征342 9. 3. 2 非线性动态理论可以用于 情绪建模的原因343 9. 3. 3 将非线性动态理论应用到情绪 系统中的设想和困难性346 9. 4 人工心理研究平台的建设346 参考文献349 附录 缩略语351 第 1 章 人 工 心 理 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
20、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 中, 指出了信息技术将继 续向高性能、 低成本、 普适计算和智能化等主要方向发展, 寻求新的计算与处理方式和物理 实现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纳米科技、 生物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 融合, 将促进基于生物特征的、 以图像和自然语言理解为基础的 “以人为中心” 的信息技 术发展, 作为信息学科前沿技术要研究个性化的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系统。 在国家科技发展纲要中如此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这表明新世纪科学发展的特征是 对人的研究、 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 其表现是纳米生物信息认知 (NanoBioInfo Cognition, N
21、BIC) 多学科交叉、 多技术融合研究的突起; 是数字人 (物理机器人与虚拟软 件人的总称; 数字人与数字社会的关系研究) 技术的趋于热门化和普遍化。 以人为本,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研究目标, 以多学科交叉结合为研究手段, 以人工 科学为主要研究领域, 将是未来若干年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特征。 1. 1 NBIC 会聚技术 2001 年 12 月,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技委员会纳米科学工程与技术分委会, 在 华盛顿联合发起了一次由科学家、 政府官员等各界顶级人物参加的圆桌会议, 会议就 “提 升人类技能的会聚技术” 议题进行研讨, 首次提出了 “NBIC 会聚技术” 的概念。 NBI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器 智能 人工 心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