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doc
《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doc(1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接触网检修作业指导书(1) 整体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检修作业指导书部 件整体吊弦作业项目整体吊弦检修作业作业人员高空作业人员序号作业步骤作业标准技术标准安全卡控点1作业准备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2完成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3测量检查测量吊弦偏移A把线坠挂在承力索吊弦线夹处,记下线坠在地面的投影。B把线坠挂在接触线吊弦线夹处,记下线坠在地面的投影。C用钢卷尺量出两投影间的距离H。D用钢卷尺量出吊弦的长度L。E计算出吊弦的偏移E=H/L。F利用安装曲线图查出当时温
2、度的吊弦偏移值,比较计算的E值是否符合标准。吊弦状态检查吊弦是否过松或过紧。吊弦线本体状态检查吊弦线有无断股、散股、烧伤。接触线吊弦线夹检查接触线吊弦线夹是否倾斜。承力索吊弦线夹检查承力索吊弦线夹是否倾斜。线鼻子检查线鼻子是否倾斜。载流环检查吊弦载流环与接触线夹角是否过小。调节螺栓检查调节螺栓是否损坏、紧固情况、是否可以进行调节。螺栓力矩紧固用力矩扳手检查各部螺栓紧固是否符合标准。吊弦间距标准值:设计值。安全值: 160km/h及以下区段12m。限界值:160km/h及以下区段15m。相邻吊弦高差标准值:相邻吊弦高差10mm。安全值:V12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50mm;120km/hV1
3、6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20mm。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4吊弦偏移超标调整A用小绳固定承力索与接触线间距。B松开接触线或承力索吊弦线夹。C根据吊弦偏移值E调整吊弦到符合要求的位置。D复测接触线高度。E紧固后涂导电膏。F拆除小绳。标准值:在无偏移温度时处于铅垂状态。安全值:在极限温度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值不得大于吊弦长度的1/3。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接触线与承力索同材质时,则吊弦在任何情况下均处于铅垂状态。5吊弦过松或过紧调整可调整体吊弦:松开调节螺栓,调整吊弦到合适长度。整体吊弦:更换,方法如下:A拆除原吊弦,用2.0铁丝模拟测出长度。B制作吊弦:a、根据预制计算单和吊弦部件图、整体吊弦
4、类型领取材料。b、将吊弦线穿过压接套环,在线的终端形成一个环后,再将线头穿回压接套环,并拉出。c、测量压接套环外的直线长度(200mm),做上标记。d、在这个位置上,轻压压接套环的回头侧,将压接套环固定在该位置。e、拿一个心形环固定在载流环弯曲处,将线和压接套环置于压接槽内,压接套环紧靠导向板,并处于压模相对中心的位置。f、拉紧线尾,使线套按顺时针方向紧固在心形环上,在此过程中,导向板起着终点档板的作用。压接套环两端应对称。h、检查两线在压接套环中是否互相密贴,确认后,启动冲压(在液压操动阀门单元的控制阀门;在手动压接钳,用控制杆关闭压模)。i、使用液压设备时,通过启动控制阀门(打开手动压接钳
5、)打开压接槽,取出心形环。j、压接完一个心形环后,测量吊弦线切割的长度,在切割处两边缠捆胶带,以防吊弦线散股,再用断线钳切断吊弦线。k、按上述第一个心形环制作程序制作第二个心形环。l、复核吊弦长度。m、在载流环线头上安装线鼻子,心形环和线鼻子的排列方向 n、固定线鼻子在压接钳口位置,压接第一个压痕和第二个压痕。o、重复上述程序固定压接另一头的线鼻子,并注意线鼻子的相对位置。 C安装吊弦:a、在承力索处涂抹适量导电膏,将承力索吊弦线夹线安装在承力索上,并在承力索和线夹中间安装线卡子,用扭矩扳手拧螺母至设计力矩,同时按要求安装防松垫片。 b、将接触线吊弦线夹与接触线接触部位涂抹适量导电膏,并将其卡
6、住接触线沟槽,用扭矩扳手拧螺母至设计力矩,同时按要求安装防松垫片。c、拆除铁线。吊弦状态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2整体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误差应不大于2mm。吊弦截面损耗不得超过20%。6吊弦线出现断股、散股、烧伤等本身缺陷调整更换吊弦。7接触线吊弦线夹倾斜调整松开接触线吊弦线夹,用接触线扭面器扭正接触线面(方法见接触线检修工艺),然后紧固接触线吊弦线夹。吊弦线夹状态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8承力索吊弦线夹倾斜调整用小绳固定承力索与导线间距,松开承力索吊弦线夹,调正后紧固。9线鼻子倾
7、斜可能引起打弓调整松开接触线吊弦线夹调整至顺线路方向45度角以上。10吊弦载流环与接触线夹角过小调整松开接触线吊弦线夹紧固螺母,调整载流环与接触线角度。载流环吊弦载流环与接触线夹角不得小于30。11调节螺栓损坏、不能进行调节调整更换调节螺栓。12各部螺栓紧固力矩调整按螺栓紧固力矩标准紧固各部螺栓。各部位螺栓紧固按标准执行。13参数复测复测各部技术参数,符合技术标准。14办理收工手续工作领导人确认各作业组工作结束,人员机具均已撤至安全地带后,通知监护人员撤除地线及其它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安全措施撤除后,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消除停电作业命令和线路封锁命令。工作领导人召开收工会,办理收工手续。15
8、填写检修记录按照当天检修情况填写检修记录。(2) 两跨式中心锚结检修作业指导书检修作业指导书部 件中心锚结作业项目中心锚结检修作业作业人员高空作业人员序号作业步骤作业标准技术标准安全卡控点1作业准备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2完成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3测量检查测量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弛度。A 测量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H1 B 测量该中心锚结线夹处两侧吊弦的高度H2,H3 C 弛度为H。H=H2-H1,H=H3-H1,该弛度应为负值。检查中心锚结绳受力状态
9、。A 检查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受力是否均匀B 检查接触线中心锚结绳、承力索中锚绳有无补强、接头情况。检查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状态A 检查接触线中锚线夹有无偏斜。B 检查接触线中锚线夹内线索有无烧伤检查钢丝卡子状态。检查钢线卡子安装状态,相互间距是否符合要求。测量隧道内线索距地安全距离。螺栓紧固力矩用力矩扳手对线夹螺栓进行复核检查。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接头情况1 承力索中锚跨距范围内不得有承力索接头或补强;接触线中锚跨距范围内不得有接触线接头或补强。2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器;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不得侵入吊弦和电联结范围内;当中锚绳两端距相邻的吊弦或电联结距离小于2m时,应拆除。4调整5中心锚结
10、绳状态中心锚结接触线辅助绳两侧弛度不均:A 首先测量该中心锚结接触线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是否符合技术标准。B 根据测量值,确定调整的位置。需调整时,将辅助绳松弛的中心锚结线夹打开,一人抽拉辅助绳头,当两侧辅助绳弛度达到一致时停止抽拉,另一人用扭矩扳手将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扭至设计要求力矩即可。C对该处中心锚结接触线线夹处高度进行复测。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存在断股或散股现象:更换接触线中心锚强绳。 具体更换步骤如下:A 在要更换的中心锚绳处,在承力索及接触线中锚线夹附近打上紧线器,并通过手扳葫芦将导链拉紧受上力,使接触线中锚绳松弛。B两边锚结绳充分松弛后,拆除中心锚结绳,并在承力索上与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
11、相对位置做好标记。C将预制好的中心锚结绳在相应做好的地方进行安装,并保证该处接触线的高度高于两侧吊弦0-20mm。中心锚结绳受力状态中心锚结线夹辅助绳两边张力相等,不得松弛或高度低于接触线。中心锚结绳的弛度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300mm以上。钢丝卡子状态3.4.1接触线辅助绳中锚线夹侧安装2个钢线卡子,穿向为相互倒置,钢线卡子间距100mm,与承力索连接侧各安装3个钢线卡子,相互倒置安装,间距为100mm。3.4.2 软横跨防窜型中锚,在悬吊滑轮两侧各安装2个钢线卡子,相互倒置安装,间距为100mm,钢线
12、卡子距悬吊滑轮均为200mm。 6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超标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低于标准:A用4.0mm 铁线将距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外测300mm 的接触线吊起,使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充分松驰,然后松开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B根据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原导线高度值和悬挂点导线高度的差值向外移动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并紧固螺栓。C测量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不符合要求时按以上步骤重新调整直至符合标准。最后拆除铁线。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高于标准:准备工作同上,根据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原导线高度值和悬挂点导线高度的差值向内移动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并紧固螺栓。中心锚结线夹处的接触线高度中心锚结线夹处
13、的接触线高度比两侧吊弦点高出0-20mm。7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状态中心锚结线夹偏斜:用一个扭面器首先卡在接触线偏磨起始位置。用另一个扭面器卡在偏磨接触线的偏磨面上距第一个扭面器200300mm 处。将第一个扭面器固定不动,根据接触线偏磨方向和偏磨程度旋转另一个扭面器180左右。松开两个扭面器使接触线处于无外力状态,观察接触线线面情况(如果一次调整不到位,重复动作直至接触线面符合要求为止)。对接触线偏磨的另一端采取同样方法进行校正。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状态接触线中锚线夹安装应牢固、端正、不打弓。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8螺栓紧固力矩各部位螺栓紧固按标准执行。紧固力矩
14、按标准值进行紧固(标准值见附表)。9参数复测复测各部位参数,符合技术标准。防窜式中心锚结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3.8.1 防窜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3.8.2 接触线中心锚结绳检修标准同防窜防断式中心锚结。10办理收工手续工作领导人确认各作业组工作结束,人员机具均已撤至安全地带后,通知监护人员撤除地线及其它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安全措施撤除后,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消除停电作业命令和线路封锁命令。工作领导人召开收工会,办理收工手续。11填写检修记录按照当天检修情况填写检修记录。(3) 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检修作业指导书部 件交叉线岔作业项目交叉线岔检修作业作业人员高空作业
15、人员序号作业步骤作业标准技术标准安全卡控点1作业准备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2完成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3测量检查测量线岔交叉点的位置。方法一:使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A 将激光测量仪放在线岔处任一对钢轨上,且位于线岔中心下方。B 轻轻调整激光头,使观察窗中的十字丝中心和线岔两线交叉点重合。C线岔中心读数:将道尺侧面的红色刻度输入激光测量仪中,点击测量即可读出线岔中心投影与某一内轨的距离。方法二:使用接触网测杆A将测杆挂于两接触线交叉点,线岔的交叉点位置为测杆垂直
16、时的指向位置,用钢卷尺测量交叉点的垂直投影位置读取并记录(测量时注意不得把两钢轨短接)。B 将测量的数据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是否符合标准。方法三:使用线坠A停电时,将线坠挂于两接触线交叉点,用钢卷尺测量交叉点的垂直投影位置(线岔的交叉点位置为线坠尖的指向位置,测量时注意不得把两钢轨短接),读取并记录。B 将测量的数据与标准值进行比较,确定是否符合标准测量两接触线相距500处的高差。方法一:使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A将激光测量仪放在线岔处任一对钢轨上,旋紧紧固旋钮(紧固旋钮位于操作人员左侧)。B轻轻调整激光头,将屏幕上的红十字标对准任意一只接触线,按下测量;在对准另一只接触线,按下测量即可读出两线
17、间水平距离及高差;C前后移动道尺,并使用上述方法继续测量,使水平距离约为500mm,此时读出的高差即为500mm处的高差。方法二:先目测找到两接触线相距500mm的大概位置,再用线坠找出其中一根接触线的投影,在地面上用钢卷尺横向量出500mm,再找出另一根接触线,即确定500mm处两接触线位置。用测杆分别测量相距500mm处两支接触线高度值并记录,计算出的两高度差值即为两接触线高差。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 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具体测量方法见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或测杆操作手册。确定线岔始触区。正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侧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侧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
18、复核时,用测杆或线坠找出正线接触线的垂直投影,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分别找到接触线垂直投影距侧线线路中心550mm,800 mm的两个部位,相应对应到接触线上的直线段就是始触区。侧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正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侧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复核时,用测杆或线坠找出侧线接触线的垂直投影,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分别找到接触线垂直投影距正线线路中心550mm,800的两个部位,相应对应到接触线上的直线段就是始触区。检查交叉吊弦。A 检查交叉吊弦位置是否符合规定。B 检查交叉吊弦本体状态。检查交叉处两支承力索间距。检查两支承力索有无相磨现象。检查限制管状态。 A检查限
19、制管本体。B限制管处接触线活动间隙。检查电联结状态。 电联结的具体检修内容见电连接检修工艺。螺栓紧固力矩。 用力矩扳手对线夹螺栓进行复核检查。4调整5线岔交叉点的位置 纵向位置符合要求、横向(中间50mm)位置不符合要求: A 确定调整方向及数值:根据实际测量交叉点投影偏移方向及数值,确定拉出值调整方向及数值。 B 调整拉出值:松开两个定位器的定位环或支持器的顶丝,将两根接触线分别放或拉,直至交叉点投影位置符合要求。调整时,尽量使交叉点对称于两线路中心,在调整过程中,先调整侧线拉出值;若达不到要求时,可适当调整正线拉出值。 定位点拉出值调整不能使交叉点位置达到要求时,调整相邻定位点的拉出值。C
20、 调整接触线高度。横向位置符合要求、纵向位置不符合要求:A根据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测量数据,确定交叉点位置大于上限值(1085mm)或小于下限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为630mm)。B调整道岔定位柱拉出值:大于上限值就减小两接触线交叉角,小于下限值就增大两接触线交叉角。调整时尽量保证正线拉出值。定位点拉出值调整不能使交叉点位置达到要求时,调整相邻定位点的拉出值。C 调整接触线高度。横向位置和纵向位置都不符合要求:A 确认限制管的位置,不影响悬挂调整(根据对线岔测量的实际情况,拆卸限制管或将限制管两端固定线夹松动调至需要位置)。B 调整正线工作支拉出值至标准定位。将线坠挂在正线接触线(即交叉点
21、下边的接触线)位于630-1085mm范围(即预设正线接触线拉出值);松定位器的定位环或支持器的顶丝;调整正线接触线拉出值,直至预设交点(即线坠尖指向位置)在630-1085mm的辙叉角平分线上。C 调整侧线(上边的接触线)接触线拉出值,直至该线交于线坠处,则该点就是两接触线的交叉点D反复调整,直至符合要求。调整限制管、紧固螺母检查间隙。E如果交叉点达不到标准时,可调整相邻支柱处的拉出值。调整时,在保证正线、侧线拉出值都不超过限界值的情况下进行调整。F 调整接触线高度。对于复式交分、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比照以上方法进行调整,调整时要考虑相关线岔的技术参数。线岔交叉点的位置3.1.1单开和对称(
22、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安全值:160km/h及以下区段,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限界值:同安全值。3.1.2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线岔:标准值: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的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的交点处。安全值:交叉点的横向和纵向允许偏差为50mm。限界值:同安全值。6两接触线相距500处的高差当两支工作支高差不符合标准时:正线线岔:保证正线接触线高度的前提下,调整或更换侧线吊弦,达到高差标准。(更换吊弦的方法及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接触 检修 作业 指导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