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参考教案【通用】.doc
《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参考教案【通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参考教案【通用】.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参考教案22.聪明的徐文长。教材分析:徐文长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从小就很聪明,十多岁时学问已经相当渊博,关于他的智慧故事有很多都在明间流传。课文选取了徐文长小时侯的两件事,向学生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思维过程,显现出智慧的光芒。这篇课文通过徐文长小时侯提水桶过桥和竿上取物两件事的描写,表现了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徐文长用巧妙的方法提水桶过桥,用其他孩子和他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徐文长思维的独特。第二部分(6自然段)写徐文长把长竿伸进井里,轻松取到了礼物,进一步表现了徐文长思维的与众不同。课文描写的是关于徐文长的两件事,希
2、望学生在学完了这篇课文后能从这两件事中受到启示,引发新的思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性格。教学目标:1.学会10个字,认识8个字。2.能哟个查字典,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3默读课文。复述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文长解决问题方法的巧妙,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热情。教学重点:了解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巧妙。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学生有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能力,在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初步具有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借助网络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文本,并能依据具体情景进行
3、拓展思考。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课 时教 师 活 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徐文长吗?徐文长从小就聪明机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小时侯的故事。2、板书课题:22 竿上取物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三、学习课文。1、 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写徐文长的聪明选择了哪些材料?2、 这两个材料的组织上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四、课堂小结,书写生字。1、教师小结。2、指导书
4、写生字。(1)指名认读生字。(2)交流,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3)重点指导“雀”字。(4)学生书写。徐渭:明字文长,号青藤、天池,山阴人。他在诗文、书法、戏曲、绘画上均有独特造诣,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创造性的贡献尤为突出。网络资源:http:/ 第二课时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 思考: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妙在哪里?徐文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在文中勾画出来。别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描写徐文长提水桶过河的句子。(2)指名读徐文长过桥的句子,注意作者抓住人物动作描写的词语。(3)请同学们勾画出动词,体会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4)指名说一
5、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5)(看动画课件)仔细观察徐文长过桥的情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词语:轻轻巧巧(6)比较:别的孩子是怎么过河的?(7)这个句子你认为怎样读呢?(指导有感情朗读:a自由读 b指名读 c齐读)2、教师小结,过度:徐文长真是聪明伶俐。看到徐文长顺利的提水桶过桥,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兴奋)小伙伴们和你们一样。你们想对他说什么?3、合作学习6自然段:(1)师述:伯父看到了,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看着伯父的礼物,你发现了什么?(2)指名读读伯父说的话,理解伯父所提出的要求。(3)讨论交流伯父提出的要求。师述:这时,他们议论什么呢?(同学们也议论一下,体会词
6、语)理解词语:唧唧喳喳(5)师述:徐文长是怎样做的?2、 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寻找徐文长竿上取物的妙法。(教师巡视、指导。)3、 师生交流徐文长取物的方法。(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7、复述:徐文长是怎样竿上取物的。8、讨论交流:徐文长竿上取物的办法妙在哪里?作为徐文长的小伙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9、回归整体,围绕板书,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由读。指名读。齐读。)10、拓展学习:徐文长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巧妙。同学们,你们也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拿到竿上的礼物呢?(讨论交流)11、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有办法。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能顺利完成
7、老师下面的几道练习。三、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在电脑上完成)3、默读课文,复述课文。4、课外阅读延伸:(1)请同学阅读有关徐文长小时侯的故事,进一步体会徐文长的思维独特。(2)网上查询,阅读更多的有关表现孩子们聪明伶俐的小故事。重点语句点拨:(1)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动词提示:找 系 放 牵 走(抓住人物动作描写,写得具体、细致,让我们体会到徐文长过桥的办法真的很妙。)(2)大家正在思考,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站出来。他莽莽撞撞地提起两个水桶想过桥去,可是才走了几步,鞋底已经沾着水面,别的孩子看后,个
8、个都怔住了。(3)礼物就吊在上面,你要拿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不能把竹竿横着放下来;二、不能踩着凳子拿。(4)孩子们唧唧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跳起来抓,有的说这礼物根本拿不到(5)站在一旁的徐文长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动词提示:想 接 走 竖 取对比与反衬: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
9、,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案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与对比的区别:1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2 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日积月累:1选择正确的字填入括号组成词。站 沾 鹊 雀 胆 担 吭 坑()着水面 欢呼()跃 ()子 ()声2、咬文嚼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动词填空。他()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到水里,双手()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A、系B、放C、找D、走 E、牵板书设
10、计: 22 竿 上 取 物 过 桥 找 系 放 牵 走 取 物 接 走 竖 放 取23、24婴子使楚教材简析: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本文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突出了人物对话,并以此来塑造形象。第一幕写楚王想侮辱晏子;第二、三幕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所以这两课整合为在一起,进行教学。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
11、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学会16个字,认识18个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婴子使楚是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时的凛然正气。3、演一演这个故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 第 一、二 课 时教 师 活 动教学资料教学效果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和以往的呈现形式不同,找一找,今天这篇文章的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2、出示课题:23 晏子使楚(一)3、指名朗读课题,齐读课题。4、交流自己的发现。关于剧本: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独
12、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剧本中的舞台指示是以剧作者的口气来写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4、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让学生充分地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知道晏子是怎样和楚王理论的。知道每一幕的大体内容。同时,学习两篇课文的16个生字。区别组词:侍()宫()臣()既()虚()副()贤()待()官()巨()即()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 鄂教版 小学语文 第六 第八 单元 参考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