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pdf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年级历史会考知识点复习第一分册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与伊朗高原、西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 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国家)2、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名称由来: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发明时间: 公元前 3100 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历史地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3、汉穆拉
2、比法典: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作用: 1)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历史价值: 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用楔形文字保存下来。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第 2 课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
3、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2、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 3100 年左右, 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宗教权: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法律权: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经济权: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军事权:控制着全国的军队。政治权: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3、金字塔:金字塔的定义: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建筑的陵墓。 金字塔用巨大的石
4、块垒砌而成,底座为正方形, 四面呈三角形, 基本为三棱锥状, 类似“金”这个字。最负盛名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它的旁边是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的象征意义:1)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2)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4、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 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像而得名。书写工具: 古代埃及人最初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发明了笔和墨水以后,纸草、木片、石头和陶片都成了书写材料,其中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消亡原因: 1)主观原因:象形文字复杂难懂,只有祭司、书吏、官员和一些大商人掌握。 2)客观
5、原因:公元前 332 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的文化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冲击,人们开始用希腊字母。公元 639 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埃及被迅速“阿拉伯化”,象形文字渐渐被人忘却。第 3 课古代印度1、种姓制度:概念:古代印度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或集团制度。形成: 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产生,其氏族制解体是内部也出现等级划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种姓制度的特征: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种姓制度的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佛教:
6、时间:公元前6 世纪地点:北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佛教的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内容主要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第 4 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印第安文明三个代表: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2、玛雅文化:历史地位: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璀璨的篇章,有“美洲的希腊”之称。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流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 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第 6 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1、古代希
7、腊历史地位: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地理位置:它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2、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3、 “古典时代”: 公元前 5 世纪至公元前4 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4、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全盛的简况:在古代希腊人建立的众多城邦中,影响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雅典。雅典城邦
8、以其政治民主、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而著称。特征: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背景:是在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 多年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过程: 1)公元前 594 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公元前508 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发展了雅典民主政治,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公元前443 年至公元前429 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为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全盛时期。评价:历史影响:1)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
9、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时代局限性: 1)它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2)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第 7 课希腊古典文化1、荷马史诗: 古代希腊人荷马创作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性,也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反映出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9 世纪之间古代希腊的社会状况。2、哲学:含义:源于古希腊语,原意“”爱好知识之学。目的:冲破宗教神话的束缚,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法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三大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史学: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为标
10、志的含义:欧洲历史学的源头也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欧洲语言文字中的“历史”一词就源于希腊语,原意为“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代表: 古代希腊的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希罗多德的名字及其历史(希波战争史)为标志的。希罗多德有“史学之父”的美誉,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第 8 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的开始:公元前 509 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 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2、罗马帝国1) 公元前 30 年,继恺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 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
11、帝国时代。2)疆域:进入帝国时代以后,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到公元2 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了最大规模: 东迄幼发拉底河,西抵不列颠, 北达多瑙河, 南至北非, 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3)分裂:公元3 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并且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帝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危机。 公元 395 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4)西罗马灭亡: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3、基督教:基督教兴起的时间
12、:公元1 世纪上半叶兴起的地区:巴勒斯坦创立者:耶稣背景:是犹太下层民众反抗罗马帝国暴政和追求平等自由的社会运动的产物经典: 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地位:公元392 年,基督教被正式宣布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第 9 课罗马法体系1、“十二铜表法” : 背景:古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罗马共和国建立以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高。产生:公元前451 年至公元前450 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 12 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 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基
13、本上是罗马人传统习惯法的汇编,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倾向。意义: 1)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2) “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它明文公示, 按律量刑, 改变了以往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3)它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2、公民法:公民法特点: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只有公民才能享有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利。“ 公民法 ” :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包括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命令等。3、
14、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性:1)是古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2)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3)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所体现的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局限性:在于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第 10 课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公元7 世纪初,穆罕默德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创建了伊斯兰教。经典: 古兰经 成为伊斯兰教最基本的经典。记载了穆罕默德言行及早期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第 11 课奥斯曼帝国1、攻占君士坦丁
15、堡:1453 年 4 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5 月末, 奥斯曼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1457 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16 世纪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的影响:1)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2)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 12 课封建制度1、西欧封建制产生:背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公元 476
16、年) ,日耳曼人入侵。日耳曼人的氏族公社被国家所取代。 (典型:法兰克王国) 。罗马的隶农制和日耳曼的氏族制因素相互结合,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时间:产生于6 世纪下半叶,发展于8 世纪的采邑改革,基本上于11 世纪确立。2、“采邑改革”:8 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评价: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实力坐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3、中世纪
17、庄园:特征: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封闭性强。国王、 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典型庄园的耕地大致包括三部分: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由于生产力相对低下,庄园最初普遍采用劳役地租,农奴与领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十分明显。14 世纪之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渗透,导致领主自营地大为缩减,庄园开始衰败。第 13 课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1、城市的复兴与自治: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结果:或获得完全自治权;或取得部分自治权,由国王和城市代表共同管理;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城市限于自身力量,仍然处于各级封
18、建领主的控制之下。2、等级君主制:1)背景: 12 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加强,但封建割据阻碍社会进步。2)目的: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3)形成: 13 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1265 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 1302 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4)内涵: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5)特征:贵族和平民等阶级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
19、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6)内容: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7)影响: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加强王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分册第 1 课中华文明的摇篮1、原始农耕:(1)诞生的时间:距今1 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3)中国早期农业特征: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4)意
20、义: 1)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5)代表: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特征:共同耕作、平均分配,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2、炎黄传说:在华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皇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3、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主要在今河南)。第 2 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
21、、文献中的夏文化(公元前21 世纪)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 礼记 ?礼运 说夏朝建立之前是 “大同之世” ,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大同之世”是 “天下为公”的社会, “小康之世”是 “天下为家”的社会。2、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相互印证,历史二重证据法)特征: 1)在二里头遗址中,发掘出两类类似宫殿的遗迹,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2)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只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家畜。 3)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
22、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意义: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第 3 课商朝与青铜文化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历史多重证据法)信史:多元互证,孤证不立2、二重证据法: 纸上之材料(文献)和地下之新材料(考古遗迹)互相印证。3、方国联盟:特点: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依附于商。商王朝国家的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甲骨卜辞中称直接管辖的区域为“大邑商” 或 “天邑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一 第二 分册 学业 水平 考试 知识点 整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