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题-整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题-整理版.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自然辩证法复习题-整理版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一、谈谈你对机械自然观的理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如何一次次冲击机械自然观的?17世纪,由于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力学领域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步。同时,由于钟表、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上的流行,使得人们越来越乐于用力学的或机械论的观念看待一切,甚至把整个宇宙也看成是一只硕大的机械钟。机械自然观是自然科学发展
2、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现水平相适应.机械自然观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观点。其要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 2、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 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 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机械自然观的形成,首先在当时是有着历史进步意义的,因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使得科学真正进入了自然领域,人类从此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自然。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他的理想实验,再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完美发展,人类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完美的认识自然的规律,整个自然仿佛都可以用牛顿力学加以描述,这对于当时的人们以
3、及后来的人都是一个观念上的巨大冲击。在此之前,科学一直在神学的阴影下,一切对于自然界的解释都已经被古希腊和古罗马解决了,在此之后,人类逐渐成为了自然的主人。其次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分析方法、还原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机械自然观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机械钟,受到牛顿力学的严格控制和掌握,这个思想影响深远,后来近代的科学发展,如果不能在力学上得到完美的解释,就难以成为科学。机械自然观中强调还原论的观点,也就是将一切问题划分到其最小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综合起来,近代所有科学门类无一例外的使用了这个方法进行发
4、展,一切都是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渐构造理论体系。机械论自然观强调决定论,有什么原因必然产生什么结果。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近代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它将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这些体现了它的机械性及不彻底性。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获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
5、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组要过程得到了说明,被归结于自然地原因。这些事实批判了机械自然观的机械性、形而上学及不彻底性,使得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发生了物理学革命,自然科学进入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系统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不同,它提供了系
6、统思维方式,它是把综合与分析通过反馈耦合形成双向性思维。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及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人类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益处,但是同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者人类的发展与生存,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于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产生了。生态自然观对机械自然观的冲击: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一切为了人的需要而存在。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二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
7、度谈谈你对传统经济增长观缺陷的认识?(1)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展、可持续性、共同性、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
8、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对传统经济增长观缺陷的认识传统经济增长观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发展目标来构建经济发展理论,促进经济的增长,其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传统经济增长观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诸如贫困、收入分配不平等以及社会安定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社会发展就成为一种经济行为,经济客体成为发展视界的唯一主要选择,经济增长的具体标准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传统的经济增长观注重近期和局部的利益,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很可能会带
9、来人口膨胀、过度城市化、分配不公、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危机等问题。也就是带来“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或“恶的增长”的结果。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不能画等号。增长仅仅只是物质的扩大,增长本身是不够的,事实上也许对社会有害;一个国家除非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减少社会的不平等、失业和贫困,否则就不可能享用发展。一个美好的社会不仅是现在美好,而且应该也为未来的美好创造条件,应该使得人类能够永远地发展下去。否则,如果经济的增长以环境资源的损害为代价,则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在这种背景下,在环境问题的凸现以及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成为必然了。人类在对自
10、然进行巨大改造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类在自身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全球濒临灾难的边缘。我们要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行进,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留下一个适合于后代生存的地球。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意味着生态环境正向着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人口过剩和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人类社会使得人口和生产呈指数增长的同时,也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呈现剧烈的增长。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直接导致动植物资源短缺。人类过度开发,世界土地沙漠化加剧。很多因家经历淡水资源危机,水资源正面临着严峻
11、的挑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既取得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同样伴随着文明,全球化的危机更在昭示人类必须深刻反思自身的行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超越应是人类的必须选择,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必由之径。自然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建设和
12、保护好森林、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污染,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三 试根据科学史上的具体案例总结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和解答途径。科学问题是一定时代的科学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1)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通过对科学史上的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以下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例如,人们认识到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金能导电于是就产
13、生了这样的问题:”莫非金属都能导电?”这类问题被称为经验定律型问题。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科学问题通常是在如何对科学事实给予理论说明或解释时提出的。例如,牛顿力学理论不解释水星近日点运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不了光电效应。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如果一个理论体系内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那么就会使得人们对该理论的真理性和适用性产生怀疑,也就会提出问题。如,无穷小悖论、罗素悖论,自由落体佯谬等。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如果不同的科学理论,在某些方面各自取得了成功,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矛盾和不一致,那么就会提出问题来。例如,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热力学第二定律与
14、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非生物与生物演化方向上的对立。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2)科学问题的解答途径对科学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科学史上的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三条基本途径: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来回答问题。利用已知的普遍原理、定律去设计合适的实验和观察,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解答。例如,针对物理学界争论不休的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孰是孰非的问题,物理学家将其引申为一个事实问题,即“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还是在水中传播速度大”这样的问题。只要能够制造出有效的仪器,确定出实际的观测方法,就能通
15、过事实的认定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盖仑的血液运动学说存在一定的问题,哈维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总结前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假说:血液在人体内是循环流动的。通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当反常问题久久得不到解决,并对原有的主导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产生怀疑时,往往需要引入新的概念。例如,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事实上就是通过引入相对于经典特理学的新的概念来消解困扰经典物理学的理论难题而建立起来的。通过科学问题的转换来解决。所谓科学问题的转换,就是爱因斯坦所讲的“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如果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转换一下问题的提法,可能会出现解决科学问题的转机。科学问题的解答没有机械的、固定的、
16、普遍有效的规则,它是主动的、活跃的、丰富多彩的探索。旧的问题被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被提出。比如说在行星运动的问题上,哥白尼的解决比托勒密好;开普勒的解决比哥白尼好,牛顿的解决比开普勒好,爱因斯坦的解决比牛顿好。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家对世界的解释就会越来越具有合理性与完备性。四 结体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察关系的理解。科学观察一般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状态下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观察。所谓自然发生的条件,是指在观察时,观察者不对自然事物或现象进行干预,使其按照本来的状况和变化。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观察是直接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科学观察获得科学事
17、实至关重要。唯有那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丰富知识的人,才有可能认识到某些事情的奇特性和可能具有的意义。例如,非典时期,我国某研究机构的科学家虽然已经通过电子显微镜拍摄到病毒颗粒,但由于某种错误理论的误导,所以没有认识到这种颗粒和非典的关系,也对非典病因作出了错误的解释。一般而言,从科学事实向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的过渡大致要经过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知性认识阶段主要是对科学事实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对它们加以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规律的阶段。在现实的科学观察活动中,观察是以复杂的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这就是使得受过训练的观察者与未受过训练的观察者不会看到相同的事物或现象。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察的关系:
18、(1) 科学观察中渗透着科学理论首先,科学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其次,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再次, 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最后, 观察陈述也可能是错的。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例如,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长期观察记录气候、物候变化的记录以及详细研究我国古籍中关于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的丰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规律性。科学观察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理论理基础上,反过来又形成新的科学理论。(2) 科学理论以科学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
19、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应当指出的是,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基于这些认识,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怀疑自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者所倡导的独立于理论之外的纯碎的观察的可能性,它们否认有纯碎的中性观察存在,它们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基本主张。理由: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观的信息被变编码记载下来;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
20、“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总之,科学观察和科学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科学观察和科学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科学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科学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科学理论必须依赖观察;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科学理论必然依赖科学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五 简述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并结合具体的科学理论事例加以说明。(1)科学理论能够提供解释功能是科学理论活动的基本功能所在。科学解释意味着理论不仅仅能从前提经过逻辑推理而导出定律,而且还包含这对经验事实的理解。科学理论是建立在事实经验基础之上,但并不局限于此,科学理论还能够提供
21、一系列的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释现实经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科学理论应该具有解释经验规律的基本功能,这是“科学”与常识之间的根本区别。常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科学则是不仅要弄清事实和真相,而且还要对事实和真相给与解释。以解释性原则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工作是科学的特征之一。不仅如此,科学所使用的概念比尝试更加精确化、条理化。常识只有一组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形下才可能真正有效,局限性大,科学则致力于消除这些缺陷。解释功能是科学理论活动的基本功能所在。科学解释意味着理论不仅仅能从其前提经过逻辑推理而导出定律,而且还包含着对经验事实的理解。如万有引力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石块下落这一经验事实的原因,气体
22、运体理论也能有助于我们理解气体的膨胀。例子一:“为什么”提出的两种方式:1、说明引起某种事态发生的起因,如“因为下(过)雨,(所以)街道是湿的”。2、指引引起某一认识的原因,如“街道是湿的,(所以)下(过)雨”。还比如医生诊断时讲“孩子身上有水痘,(所以)患的是风疹”。“为什么”提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解释”活动进行的过程。承认解释的前提是:天下(过)雨后,街道会湿。这个前提是一种常识或相当于法则之类的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或常识就不会承认以上的“解释”。例子二:一条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绳子,在另一端挂上一个重两公斤的物体时就会断掉。解释过程大致是:1.初始条件:具有S结构的绳子F要承受两公斤的重
23、量。2.要解释的事态:绳子F断了。3.解释的前提:具有S结构的绳子X的承受力为1公斤。解释的前提看起来似乎是针对绳子X的,但实际上却是对一条规律或普遍定律的陈述,逻辑上称为全称判断,即指“具有S结构的所有绳子”,根据这一前提就有可能从开始条件开始推论所要解释的事实。(2)科学的预见功能是就是能够预见目前尚未观察到、但却能为日后科学实践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科学理论解释的自然规律越深刻、越普遍,它的预见功能便越强大;其所预见的现象越多,其实践和理论意义也就越大。例如,如E=mc2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一个推论,物理学家在利用这一关系解释原子核的质量亏损现象时,发现了原子核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进而预见了
24、开发和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科学理论不仅仅是对过去和现在的解释,应有更广阔的视野,能够预见那些未知的或在理论建立时未被解释的现象,能够超过最初所解释的那些经验和事实,从而产生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很多科学理论在解释已知现象、经验和事实的同时,往往能够预言未知的现象、经验和事实。例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对水星近日点的进动提供解释的同时,也预言了光谱线的引力频移和光线在引力场的偏转等现象。根据科学预见的对象,科学预见分为两类:对尚未发现而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预见。对未来要发生的现象所作的预见。例如;天文学家关于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的预言,气象学家关于未来气象变化的预言,流行病学家关于SAR
25、S流行趋势的预言等。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的实现,使科学理论成为变革现实世界的锐利武器。六 谈谈你对科学理论演变的积累模式、证伪模式、科学革命模式的理解,并对三种模式进行简要的评述。(1)演变模式:因经验积累而进步的演变模式按照这种模式,科学活动就是要获取真命题,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要获取全部有关世界的真命题,因此,科学实际上是由于不断地积累了各种真命题而进步的。对这种科学理论演变模式的具体阐释产生于科学活动的归纳主义理解。归纳主义的基本假定是:存在着不依赖于人类认识的科学事实,这些事实有待于人类通过各种观察手段来发现;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进步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科学知识的不断增
26、加,具体表现为科学事实以及能够揭示这些事实的科学定律和理论的不断积累。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图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但其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现象,因而不能理解解释那些在逻辑上与传统的科学理论不同的原创性的、革命性的新理论的产生过程。(2)证伪模式:通过证伪而增长的演变模式 波普尔从证伪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积累的科学理论演变模式。意义:首先,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其次,科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猜想。再次,科学只有在不断的证伪和批判中才能前进。最后,科学理论的演变或进步表现为一个理论对另一个理论的替代,它不是积累式的
27、,倒像是跳跃式的、不断革命的过程。(3)科学革命模式:范式嬗替的科学革命模式模式模型: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模式的概念就是“范式”。范式的主要两种用法:一是作为总体意义上的“专业母体”,包括科学共同体的一切共有的信念;二是抽出其中的一种特别重要的信念,构成一个子集,称之为范例。 范式在科学理论演变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是,范式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其次,范式是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更替是由范式的变化决定的。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从原始科学到成熟科学的重要转折。但随着常规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类违反常规科学预期的新现象,进而导致一
28、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要求对现有的范式进行调整和变革,直到发生新范式取代原有范式的重大变革。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危机。当旧范式面临反常和危机,为新范式所取代时,便导致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标志着科学发展的重大转折,预示着科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总之,这种基于范式转换的科学理论演变模式将科学理论的演变描述为革命性的转化和渐进性的积累相统一的过程。七 从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出发来谈谈你对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的认识。一、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科学仪器、实验室设备)和认识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设演绎方法);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即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
29、以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部分构成的理论体系。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客观真理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理论经受不住实验检验,就将被修正或淘汰。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认识成果,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二、从科学本质的理解
30、出发,我对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的认识: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逻辑条件、经验条件。把这两个基本条件联系起来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它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的评价、检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模的实验验证等。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的过程。科学理论的选择,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科学理论中挑选出更佳的理论的过程。(1) 科学理论的
31、评价。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有欠合理、欠完备之处,有时称为理性检验。一个理论只有经过理性检验才有必要进行实验检验。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三个方面。相容性评价理论的相容性: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相容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简单性评价科学
32、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逻辑简单性作为科学理论评价的重要指标。(2)科学理论的检验理论的实验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的推论进行经验的验证。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理论的推论进行经验验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对应规则和蕴涵对应规则有两个任务:给理论术语下定义;规定把理论应用于现象的实验程序。其最终目的就是保证理论术语具有认识意义。有了对应规则,理论术语就能够演绎地推出可由经验直接检验的观察术语,从而使理论术语有了经验的基础。检验蕴涵是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确证如果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一致,我们就说由之推出那个检验
33、蕴涵的全称命题得到了一次确证。确证实际上是新观察到的证据对理论的支持。一般说来,证据支持理论包括四个方向,这就是证据的数量、种类、精确和创造性。否证否证讨论的是检验蕴涵与经验命题不一致的情况。从逻辑上看,确证决定不了理论的最终命运,而否证却可以决定理论的最终命运。批判性检验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使理论经受否证性的检验。判决性检验能对两种对立的理论起到“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的裁决作用的实验。在很多情况下,判决性实验对于两个相互对立的理论并不能最终决定孰是孰非,但是可以支持一个而不利于另一个。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以上我们讨论的都是在比较理想的状态下对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实际上,科学理论的
34、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来自于:观察的易谬性; 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以及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一、名词解释内在随机性:对于那些原本看起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的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的自身也会自发的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自然的祛魅:自然的祛魅极力从自然哲学体系中剔除所有带有神秘色彩的内容。只有通过对世界进行祛魅,批判世界之精神的思想、泛灵论的以及宗教的思想,根除它们的所有影响,并将作为知识和价值中心的上帝赶下台,建构新的认识论才有可能。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作为主体、以
35、自然作为客体,它以现代性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特征。其中,主体、客体被看作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主体(人类)就成了一个凌驾于客体(自然)之上的,对客体进行操纵、控制、征服的神性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主体性的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类在价值意义上处于自然的中心,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为满足人类利益需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协调性原则,最终达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伪科学: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
36、真理性。它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回避或拒绝规范的科学实验,其结果经不起真正的科学实验的检验。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和判断。 科学问题: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检验蕴涵:是从理论命题演绎出的可供经验检验的单称命题。单称命题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全称命题无法直接与某个经验进行比较,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定条件,从这个全称命题逻辑上必然地推出一个单称陈述,再直接验证这个单称陈述,从而对那个全称陈述进行检验。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是蕴
37、涵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的,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偿成性,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构成: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由猜测推演的预言和预见。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是科学认识活动过程中必需的重要环节。判决性实验:就是在对立的两个假说之间,设计一个或一组观测或实验来证实哪一个具备预见性,或者更确切地说,证实哪一个不具备预见性。一般而言,判决性实验能对两种对立的理论起到“肯定”一个和“否定”一个的裁决作用,但不能在推翻一个假说的同时完全证明与之相对立的另一个假说。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团体,是科学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家具有特殊的体制目标、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其任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根据共同的实践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研究。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