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案YFJ.doc
《预防医学教案YFJ.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教案YFJ.doc(1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预防医学教案YFJ绪论绪论一、 医学模式的沿革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 是人类健康观、疾病观、 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它是医学科学发展核医学实践经验的历史总结。主要过程是: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预防医学的发展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易经中有:“ 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的记述
2、。皇帝内经中也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记述。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更明确指出“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预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18世纪 60年代的产业革命,是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城市化、人口集中和环境恶化,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的流行, 由于公共卫生措施在预防和控制疾病上的巨大作用,因而使预防医学由个体摄阶段迈入了群体疾病防治的阶段。20世纪以来,预防医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有有了很大发展。三、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范畴(一)卫生学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及利用环境中有利因素、控制或消
3、除不利因素,改善环境条件的卫生要求和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二)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三)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制订疾病防制和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四)社会医学社会医学是应用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社会诸因素与人群健康 的相互作用 级变化规律,制定社会防制策略与措施的科学。(五)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事物或现象的群体数量特征的科学。四、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health)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虚弱,而且要有健全的身心状
4、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 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五、三级预防(一)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即在发病前期,针对病因采取的根本性预防措施。(二)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前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三)第二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即对患病者,给预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治疾病恶化;对慢性疾病患者则通过医学监护,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六、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观点预防为主、大卫生观点、生态平衡观点、疾病的因果多
5、元性观点、亚健康状态观点、量化研究观点、 依法治理观点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第一章 人类环境概论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一、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一)环境(environment)环境通常是指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WHO为环境下定义:环境是在特定时刻有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集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二)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关系与条件,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等因素构成。(三)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与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
6、ment)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事在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和人工改变了的环境。(四)生物圈(biosphere) 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适于人类或其他生物生存的立体空间,其范围是指海平面以下11km至海平面以上15km。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能量流动和信息联系共同构成的结合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部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二、环境的要素(一)按存在形态与组成划分的环境要素1、空气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中间层、热层等。对流层有大气逆温现象。空气负离子对机体健康有利。2、水 来源有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种。3、土壤 土壤是陆地比表面能生
7、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二)按物质属性划分的环境要素1、 生物因素2、 化学因素3、 物理因素三、人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人与环境之间最本质的联系就是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转移。(二)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人类有认识环境和能动地改造环境的能力,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反作用。(三)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两重性第二节 原生环境与健康一、 概述原生环境中的健康问题是指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通过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异变迁,所引起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并造成健康损害的现象。“灾难医学”正悄然兴起,它研究灾害对人类健康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规律、灾区卫生服
8、务与精神应激的防治以及救灾医疗保健网组织,已达到减免伤亡、控制疾病的目的。二、缺碘地区与碘缺乏病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主要是由于机体在不同发育时期摄取碘不足而造成的一组相关疾病,包括甲状腺肿、克汀病以及缺碘造成的早产、死胎、先天畸形等一系列兵力损害。(一)缺碘地区山区多于高原、丘陵、半山区,而后者有多于平原,平原多于沿海。(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环境缺碘 由于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缺碘是公认的引起IDD的主要原因。碘摄入不足,克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造成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低下,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反馈机制,刺激垂体前叶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使甲状腺
9、上皮细胞增生,滤泡增殖,甲状腺代偿性肿大。在胚胎及生后早期的脑发育临界期严重缺碘,可造成大脑不可逆的发育障碍或损伤而引起克汀病。2、致甲状腺肿物质 含氰某些食物,如木薯、玉米、高粱、杏仁等在体内形成硫氰酸盐可抑制甲状腺浓集碘,促进碘的排出。3、其他因素 膳食蛋白质、热量、维生素不足、高钙等因素都可加重碘缺乏。(三)主要临床表现形式1、甲状腺肿 缺碘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青少年多见, 高峰年龄在1030岁,女性多于男性。可分为弥漫型、结节型、混合型。肿大程度分无度。2、克汀病 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是IDD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主要
10、为智力障碍:呆、小、聋、哑、瘫。(四)防治措施1、 补碘 碘盐、碘油、富含碘食物2、 加强防治监测 3、 治疗三、高氟地区与地方性氟病地方性氟病(endemic fluorosis)是环境中氟元素含量过高,致长期氟摄入过多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性地方病。(一)高氟地区1、饮水型(1) 干旱、半干旱地区(2) 富氟岩石矿床区(3) 温泉与底热水地区2、煤烟型3、食物型(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 长期摄入或吸入含氟高的水、食物和空气,氟在人体内蓄积而引起的慢性中毒。2、发病机制 主要机制是破坏钙、磷代谢和对酶的抑制。(三)临床表现及分型1、 氟斑牙 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分为白
11、恶型、着色型、缺损型三种。2、 氟骨症 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可分为硬化型、疏松型与混合型。(四)防治措施1、 预防 改水降氟、改良炉灶更换燃料、控制食物氟污染2、治疗 可采用涂膜覆盖法、复合树脂涂抹、GD可见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氟斑牙。氟骨症矫形和支持疗法。第一章 人类环境概论第三节 环境污染及其防制措施一、环境污染(一)环境污染的概念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二)环境污染的来源1、 生产性污染 工业三废、农业农药
12、等2、 生活性污染 生活三废(垃圾、粪便、污水)3、 通性污染 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铅等4、 其他(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1、 在不同介质中的转移2、 环境自净作用 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3、 生物富集作用 某些污染物被生物体浓缩,使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显著超过非生物环境接种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4、 生物转化 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生化代谢过程,称为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二、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人体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个体:正常调节、代偿状态、失代偿
13、状态群体:金字塔式的分布,高暴露人群(二)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1、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因与下列因素有关:生物活性、环境中的稳定程度、人体内的蓄积性、生物转化与生物富集。2、作用条件 接触剂量、作用时间、进入人体的途径3、个体感受性差异4、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三)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特点1、 环境污染影响的地区和人群广泛。2、 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时间长。3、 影响人体健康的作用因素情况复杂。4、 一种污染可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1、急性危害 急性危害是由于段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所引起的,通常其损害表现为快速、剧烈,
14、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爆发、甚至死亡。1984年因赌博帕尔农药长异氰酸甲酯泄漏,导致70万人口中20万中毒,5万人失明,2500人死亡;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因急、慢性放射病死亡的人数达237人。2、慢性危害 水俣病、痛痛病3、远期危害 (1)致突变: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是指环境因素诱发细胞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的机体可遗传性的变异。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不会传递给子代;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传递给下一代个体。(2)致癌:(carcinogenesis):环境因素引起正常细胞的恶性转化,异常增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称为致癌作用。(3)致畸(teratogenrsis)
15、:是指环境因素作用于子宫内胚胎,使其发育缺陷形成畸形的过程。(4)非特异性损害:主要表现为某些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增高。三、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一)环境规划(二)环境教育(三)技术措施第二章 居住环境与健康第一节 给水卫生一、生活饮用水与健康水是人体构成的主要成分,水占体重的比例,成人为65%,胎儿可达90%。人体内几乎所有生化过程与胜利活动,如体温调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的参与,成人每日生理需水量月为23L。二、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和评价(一)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 流行病学上安全 不得含病原微生物和
16、寄生虫卵,防止介水传染病。2、 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 防止急慢性中毒和潜在远期危害。3、 感官性状良好 透明、无色、无臭、无异味。4、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三、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与检验指标(一)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1、感官性状指标(1)色: 清洁水浅时无色,深时为蓝色。(2)混浊度:清洁水是透明的。(3)臭和味:洁净水不会具有任何臭气和异味。2、一般化学指标(1)pH值:天然水 pH值多在7.48.5之间。(2)总硬度:总硬度指水中钙、镁盐的总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但亦有相反的报道。(3)铝、铁、锰、铜、锌等 这些物质在水中超过一定限量时,会使水呈
17、色。(三)毒理学指标1、 氟化物2、 氰化物、砷、硒、汞、镉、铬、银、硝酸盐等 明显毒性。3、 氯仿、四氯化碳、苯并(a)比 具有致癌性。(四)细菌学指标1、细菌总数 细菌总数是指1mL水样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与 37培养24小时所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洁净天然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2、大肠菌群 系指一群37培养24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标准规定不超过3个/L。3、游离性余氯 为使饮水具有持续消毒能力以确保起因用水安全性,饮水消毒 所加入的氯消毒剂,在发挥杀菌作用及与杂质反应而消耗之后,应有一定量的剩余,成为游离性余氯。规定,加氯消毒持续接触30分钟,不小
18、于0.3mg/L。(四)放射性指标四、给水卫生措施(一)水源选择一般按照泉水、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的顺序首选地下水,其次按江河、水库、湖泊、池塘的顺序选择地面水,最后考虑雨、雪水。依照下列基本卫生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卫生防护。(二)水源卫生防护地面水和地下水(三)饮水的净化与消毒1、混凝沉淀(1)原理:水中含带负电荷的细小颗粒,加入混凝剂,与水中重碳酸盐生成带正电荷的胶状物,与悬浮颗粒发生电中和,吸附形成絮状物,此絮状物表面积很大,还能吸附水中悬浮物质、细菌及其它溶解物,相互粘结从而加速重力沉降过程,称为混凝沉淀。混浊度下降99%,色度下降80%以上,细菌大肠菌群下降80%以上。(
19、2)方法:常用混凝既有硫酸铝、明矾(硫酸铝钾)、三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静置半小时即可。2、过滤(1)原理:过滤可使水通过砂层等多孔滤料截除悬浮物的净水过程。其作用有筛除作用、接触凝聚作用和生物膜作用。(2)方法:砂滤池、砂滤缸,除去80%90%以上的细菌及99%左右的悬浮物。3、消毒(1)氯化消毒原理:氯化消毒剂可在水中水结成次氯酸(HOCl)。HOCl是电中性的小分子,易于扩散到带负电荷的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壁进入菌体。HOCl可影响细菌多种酶体系,造成代谢障碍。同时HOCl时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菌的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而致细菌死亡。(2)方法:漂白粉或漂白精中化合价大于-1的氯原子,为具有杀菌作
20、用的部分,称为有效氯。有效氯要超过需氯量才能保证在杀灭细菌、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之后还剩下一定量的游离性余氯。一般接触30分钟。(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pH值,降低pH值可减少次氯酸的解离,加强消毒效果;水温高杀菌速度快;水质混浊,水中有机物等悬浮杂质多,会消耗掉有效氯,细菌包裹在悬浮物中不易杀灭;适当增加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可提高消毒效果。水质恶劣可加量。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第一节 营养素和热能营养素(nutrients)是指人体为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所必需的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势摄入的物质。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等。热能(energy)不是营养
21、素,而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和一切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营养素需要粮是制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营养素的数量。营养素供给粮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天必须由膳食供给各种营养素的数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要略高于营养素生理需要量。一、蛋白质(一)生理功能蛋白质(protein)是构成人体组织、调节各种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酶、抗体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可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体内水分的正常分布,参与许多重要物质的转运,并供给热能。(二)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1、食物中蛋白质含量 一般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所测得的含氮量乘以6.25,即得出食物中蛋白质含量。2、蛋白质消化率 指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消化率高
22、营养价值也高。动物蛋白质消化率一般高于植物蛋白质。如肉类为92%94%,蛋类为98%,奶类为97%98%,米饭为83%,馒头为79%。蛋白质消化率和吸收氮。3、蛋白质生物学价值 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可用氮储留法测得。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和储留氮。(三)供给量和来源每日膳食中蛋白质的供给量:成人极轻劳动者男为70g,女为65g,并随劳动量增加而递增。孕妇和乳母分别增加1525g,1岁以内婴幼儿为24g/kg体重。蛋白质供给量按能量计算,占总能量的10%15%。优质蛋白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和大豆。二、脂类(一)生理功能脂类(lipids)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性脂
23、肪(neutral fat)和类脂(lipoids)。牵制主要是脂肪和油,后者是磷脂、糖脂、类固醇等。(二)食物脂肪的营养价值消化率高、必须脂肪酸含量丰富和不易变质的油脂营养价值高。(三)供给量和来源成人为20%25%,儿童青少年为25%30%,1岁以内婴幼儿为30%45%。脂肪主要来源于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中的脂肪。三、碳水化合物(一)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包括食物中的单糖、双糖、多糖和膳食纤维。碳水化物是热能的主要来源,也是构成机体组成成分的重要物质。充足的碳水化无可避免蛋白质作为热能消耗,节约蛋白质;保肝解毒作用;维持心脏和神经系统正常活动不可缺少。膳食纤维(di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 医学 教案 YFJ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