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与防护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与防护PPT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职业危害与防护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一节第一节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危害主要就是指因职业有害因素对从业人员健康的危害。危害因 素的作用如果达到一定程 度并持续一定时间,就会引发职业病。1 5.00.2一、职业性危害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也包括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1 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3)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震动、高温、辐 射及 生物性因素有关。2 5.00.3 (1)(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
2、、中间产品、成品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可能对作业人员产生危害。主要包括工业毒物、粉尘等。 (2)(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害因素,不良的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职业危害。主要包括高温、低温、潮湿、气压过高或过低等异常的气象条件,噪声、振动、辐射等。 (3)(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以及在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3 5.00.42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4)(4) 劳动过程是指从业人员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涉及
3、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三个要素,主要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工具、生产制度、作业人员体位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程度有关。 4 5.00.5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紧张度过高。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固定姿势造成个别器官与系统的过度紧张、单调或较长时间的重复操作,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5 5.00.6(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从业人员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的加班加求,妇女经期、孕期、哺乳期安排不适宜的工作等。 (4)不良工作体位。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的体位,如可以坐姿工作但安排站立
4、,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如微机操作台与座椅的高低比例不合适,低煤层挖煤工人的匍匐式作业等。6 5.00.7 3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主要指作业环境,包括生产场地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情况、通风条件以及采光、照明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 (1)生产场所设计或安装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如厂房矮小、狭窄,门窗设计不合理等。 (2)车间布局不合理。如噪音较大工序安排在办公、住宿区域,有毒工序同无毒工序安排在同一车间内,有毒、粉尘工序安排在低洼处等。 7 5.00.8 (3)通风。通风条件不符合卫生要求,或缺乏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 (4)照明。
5、车间照明、采光不符合卫生要求。 (5)防尘、防毒、防暑降温。车间内缺乏必要的防尘、防毒、防暑降温措施、设备,或已经安装但不能正常使用等。 (6)安全防护。安全防护措施或个人防护用品有缺陷或配备不足,造成操作者长期处于有毒有害环境中。8 5.00.9二.职业性危害因素的危害(3) 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有害影响的产生及其大小,根据其强度(剂量)、人体与其接触机会及程度、从业人员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几种有害因素相互作用等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当有害作用不大时,人体的反应仍处于生理变化范围以内。9 5.00.10 若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并持续较长时间,则可能产
6、生由轻到重的两种不同后果。1 1出现职业特征出现职业特征 有害因素引起身体的外表改变,称为职业特征,如皮肤色素沉着、起老茧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机体对环境因素的代偿性反应。10 5.00.112 2抗病能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 有害因素极可能引起人体内发生暂时性的机能改变或者出现人体抵抗力下降,较一般人群更容易患某些疾病,表现为患病率增高和病情加重。 3 3引发职业病引发职业病 有害因素的作用如果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在防护不好的情况下,将造成特定功能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引发职业病,并且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的劳动能力。11 5.00.12三.职业病的种类(10)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职业
7、病是狭义概念上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根据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具体有:12 5.00131 1尘肺尘肺 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等1 3种。 13 5.00.142 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包括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
8、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等11种。14 5.00.153 3职业中毒职业中毒 包括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镉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钡及其化合物中毒,钒及其化合物中毒,磷及其化合物中毒,砷及其化合物中毒,铀中毒,砷化氢中毒,氯气中毒,二氧化硫中毒,光气中毒,氨中毒,偏二甲基肼中毒,氮氧化合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二硫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15 5.00.16 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工业
9、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四乙基铅中毒,有机锡中毒,羰基镍中毒,苯中_毒,甲苯中毒,二甲苯中毒,正己烷中毒,汽油中毒,一甲胺中毒,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二氯乙烷中毒,四氯化碳中毒,氯乙烯中毒,三氯乙烯中毒,氯丙烯中毒,氯丁二烯中毒,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三硝基甲苯中毒,16 5.00.17 甲醇中毒,酚中毒,五氯酚(钠)中毒,甲醛中毒,硫酸二甲酯中毒,丙烯酰胺中毒,二甲基甲酰胺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杀虫脒中毒,溴甲烷中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职业性中毒性肝病,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
10、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等5 6种。17 5.00.184 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包括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5种。5 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 包括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3种。 18 5.00.196 6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 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8种。19 5.00.207 7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眼病 包括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3种。8 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
11、耳鼻喉口腔疾病 包括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3种。 20 5.00.219 9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肿瘤 包括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8种。21 5.00.221 01 0其他职业病其他职业病 包括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5种。 法定职业病共计法定职业病共计1010大类大类,115,115种种. . 22 5.00.23 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重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12、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从业人员,应当给予适当的岗位津贴。23 5.00.24 第二节第二节 职业危害防护职业危害防护 2.1.2.1.化学因素危害与防护化学因素危害与防护 一一. .生产性毒物危害与防护生产性毒物危害与防护 ( (一一) )生产性毒物及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及职业中毒 241 1生产性毒物定义生产性毒物定义 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可以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 形态可以固体、液体、气体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对从业人员影响最大的
13、形态:(5)25 5.00.25(1)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氯、溴、氨、一氧化碳、甲烷等。(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苯蒸气等。(3)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的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硫酸雾等。 26 5.00.26(4)烟。直径小于O1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铬时产生的氧化铬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5)气溶胶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O11 0m27 5.00.27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
14、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生产性毒物无论以哪种形态存在,其产生来源都是多种多样的,进行调查时,应按生产工艺过程调查清楚。28 5.00.282 2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生产性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1)生产性毒物作用的表现形式生产性毒物作用的表现形式 急性中毒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人人体所致。多数是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 慢性中毒慢性中毒。由少量毒物长期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29 5.00.29 (2)带毒状
15、态 接触工业毒物,但无中毒症状和体征,尿中或其他生物材料中所含的毒物量(或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上限,或试验呈阳性。这种状态称为带毒状态或毒物吸收状态。 (3)(3)致突变、致癌、致畸致突变、致癌、致畸 某些化学毒物可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有的化学毒物能致癌。有些化学毒物对胚胎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畸形。30 5.00.303 3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是呼吸道。 凡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毒物都可经呼吸道进人人体,整个 呼 吸道都 能吸收毒物。31 5.00.314常见的职业中毒 (1)铅中毒 铅工业中铅冶炼对人体
16、产生的危害最大。熔铅、铸铅、制铅之浮板及修理蓄电池都可接触铅。铅油漆在砂磨、刮铲、焊接、熔割时,可产生铅烟、铅尘;塑料、陶瓷、玻璃、景泰蓝、搪瓷、农药、锡焊等工业生产也可接触铅烟、铅尘。 引起肝、脑、肾等器官的改变。 32 5.00.32 (2)(2)汞中毒汞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汞的机会有: 汞矿冶炼与汞的成品加工。汞的天然矿物主要是硫化汞(磷汞),硫化汞焙烧至800过程中可接触大量汞。 仪表仪器的制造、维修和使用,如温度计、气压表、血压计等。 化学工业中使用电解食盐法生产烧碱、氯气时,应用汞作电解槽阴极。另外,生产各种含汞药物或试剂,如甘汞、升汞等。33 5.00.33口腔科用银汞剂补牙等,
17、都可接触汞。 接触汞可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症状。短期吸收,即可引起中毒,起病时急剧头痛、乏力、低热等,还可有口腔炎,部分 患者出现全身皮疹,重症者可发生肺水肿、肾脏损害。慢性汞中毒是职业性汞中毒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等,有时肾脏亦受损害。34 5.00.34(3)(3)苯中毒苯中毒 工业生产中接触苯主要为: 石油裂解或煤焦油分馏。 生产酚、硝基苯、橡胶、合成纤维、塑料、香料、制药等。 喷漆、印刷、橡胶加工、有机合成等。 与汽油混合用作燃料。 急性中毒有化学性肺炎、肺水肿及肝肾损害。慢性中毒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圾中枢神经系统。 35 5.00.35(4)(4)刺激性气体中毒刺激性
18、气体中毒 刺激性气体是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一类有害气体,主要有氯气、光气、氮氧化物、氨气等。 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有明显的损 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可致喉头水肿、喉痉挛、中毒性肺炎、肺水肿。36 5.00.36(5)(5)窒息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气体,易燃、易爆,是一种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 硫化氢中毒。 硫化氢是一种无色、具有腐烂臭鸡蛋味的气体,很少用作生产原料,多是生产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废气。 37(二).生产性毒物的防护生产性毒物的防护 为了做好生产性毒物危害防护工作,一般采取综合性措施。 1 1组织管理措施组织管理措施 各个工厂
19、在组织生产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职业危害治理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一般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加强领导加强领导 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劳动条件。要求各级领导要重视生产性毒物防护工作,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抓。38 5.00.38 (2)加强宣传教育 , 不断提高全体职工防尘防毒的认识和知识水平。 (3)建立、健全职业危害治理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4)开展经常性的防尘防毒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避免发生职业中毒和职业病. 39 5.00.392 2技术措施技术措施 (1)以无毒、低毒的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的物质。 (2)生产设备做到密闭化、自动化或者远距离控制,尽量
20、使操作人员不接触或少接触有毒物质。 (3)通风排毒,采取通风措施,将现场的有毒物质排除出去,使之达不到危害人体的浓度。40 5.00.403 3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使用个人防护用具以达到防尘防毒的41 二二. .粉尘与尘肺的防护粉尘与尘肺的防护 5.00.41 ( (一一) )粉尘的危害粉尘的危害 1. 1. 生产性粉尘的概念生产性粉尘的概念 能够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粉尘。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称为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硅肺. 422. 2.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生产性粉
21、尘的来源 (1)(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和粉碎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和粉碎 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谷加工等。 (2)(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凝结 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m。43 5.00.42(3)(3)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 如木材、油、煤炭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此外,铸件的翻砂、清砂时或在生产中使用的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搬运等操作时,沉积的粉尘由于振动或气流的影响重又浮游于空气中(二次扬尘),也是其来源。44 5.00.433 3生产性粉尘的分类生产性粉尘的分类 (1)(1)无机性粉
22、尘无机性粉尘 矿物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玻璃纤维,硅石、石棉、滑石等; 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铅、锰等;(2)(2)有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 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烟草、茶 动物性粉尘,如兽毛、角质、骨质、毛发 (3)(3)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 。 针对上述各种粉尘混合存在而言。在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是混合性粉尘。 45 5.00.44 4 4粉尘引起的职业病粉尘引起的职业病 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多种多样。就其病理性质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全身中毒性,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局部刺激性,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 致癌性,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 尘肺,
23、如矽尘、矽酸盐尘. 46 5.00.45 (二)粉尘危害防护 为了做好粉尘危害防护工作,一般采取综合性措施。 综合防尘八字方针:“风水密护革管教查风水密护革管教查” 基本内容: 通风除尘,湿法作业,密闭尘源,个体防护, 改革工艺,科学管理,宣传教育,定期检查. 472.2.2.2.物理因素的危害与防护物理因素的危害与防护 一一. .高温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护高温对健康的危害与防护 1.1.主要的高温作业有:主要的高温作业有: 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炼钢及轧钢等; 机械造业的铸造热处理等; 玻璃、搪瓷、砖瓦工业中烧制、烘房等; 造纸、印染、纺织工业中的蒸煮; 锅炉作业等。48 2. 2. 高温对健康
24、的危害高温对健康的危害 可发生中暑可发生中暑, ,中暑分为三级:中暑分为三级: (1)先兆中暑 (2)轻症中暑 (3)重症中暑 可发生热射病可发生热射病, ,热痉挛热痉挛493.3.防暑降温措施防暑降温措施 (1) (1) 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过程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和操作过程 (2)(2)防暑降温的具体措施防暑降温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疏散热源 合理布置热源 应尽量采取隔热措施 加强通风50 二二. .生产性噪声的危害与防治生产性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1.生产性噪声的种类生产性噪声的种类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都可称为生产性噪声。种类如下: (1)(1)机械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
25、擦、转动而产生的,如织机、球磨机、电锯、机床等发出的声音。 (2)(2)流体动力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压力突变或流体流动而产生的,如通风机、空压机、喷射器、汽笛或放水、冲刷等发生的声音。 (3)(3)电磁性噪声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中交变电磁力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嗡嗡声。51 2. 2.噪声对健康的危害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1) 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 (2) 神经系统表现出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易疲倦、易激怒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 (3) 心血管系统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趋向增高),心电图呈缺血型变化
26、的趋势。 (4) 消化系统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52 3. 3.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1)(1)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我国1 9 80年公布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规定: 工作地点噪声容许标准为8 5 dB, 现有企业暂时达不到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 0 dB。 接触不足8 h的工作,噪声标准可相应放宽,噪声强度最大不得超过1 1 5 dB。 53(2)(2)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 合理设计厂区与厂房 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 吸声,消声,隔声 个体防护54 5.00.63 第三节
27、第三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 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国际劳工组织推出的一种管理规范化体系。 2 0 0 1 年1 2月,原国家经贸委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颁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55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在我国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
28、聚力和竞争力。56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以著名的戴明管理思想为基础,即“戴明模型”或称为PDCA模型。一个组织的活动可分为: “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来实现,通过此种方式可有效改善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 1 1计划环节计划环节 计划环节是对管理体系的总体规划,包括:确定组织的方针、目标;配备必要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源等;建立组织机构,规定相应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识别管理体系运行的相关活动或过程,并规定活动或过程实施程序和作业方法等。57 2 2行动环节行动环节 按照计划所规定的程序(如组织机构、程序和作业方法等)加以
29、实施。实施过程与计划的符合性及实施的结果决定了用人单 位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以,保证所有活动在受控状态下进行是实施的关键。 3 3检查环节检查环节 检查环节是为了确保计划行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对计划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衡量,并采取措施修正消除可能产生的行为偏差。58 4 4改进环节改进环节 管理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需要随着管理的进程,针对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发的缺陷不足或根据变化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进行管理活动的调整、完善。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标准所规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依据PDCA管理模式,提出了由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策划、实
30、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所组成的五大基本运行过程。5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第4部分是该规范的核心内容,包括1 8个条款,除总要求外,其余1 7个条款构成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完整要求,通常也被称为1 7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素,它们严格规范了各类组织建立、实施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要素如下: (1)总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60(2)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组织应有一个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该方针应清楚阐明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应: 适合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
31、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包括持续改进的承诺; 包括组织至少遵守现行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组织接受的其他要求的承诺; 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各自的职业健康安全义务; 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组织保持相关和适宜。61 (3)策划。策划是组织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启动阶段,目的是对如何实现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作出明确的规划。该阶段包括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法规和其他要求,目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四个要素。 (4)实施与运行。实施与运行这一大要素的目的是开发实现组织的方针、目标和指标所需的能力和支持机制,以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计划内容的有效
32、实施。这一大要素包括机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协商与沟通,文件,文件和资料控制,运行控制,应急准备和响应七个要素。62(5)检查和纠正措施。组织应通过检查和纠正措施这一基本过程来经常和定期的监督、测量和评价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对发生偏离O H S方针、目标和指标的情况及时加以纠正,并防止事故、事件和不符合事项的再次发生。这一大要素包括绩效测量和监视,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和记录管理,审核四个要素。 (6)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以供管理者进行评价。
33、管理评审应形成文件。63管理评审应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的结果、环境的变化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可能需要修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目标和其他要素。 三、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步骤 不同的组织在建立、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但总体来说,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般要经过下列基本步骤:64 1前期准备 作为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最高管理者在内的全员培训,是建立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保证,组织要针对不同的人员,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为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组织应明确管理者代表,确定体系建立负责机构、以及与体系有
34、关的各单位的工作任务。 2初始状态评审 初始评审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了解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为建立体系收集信息,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依据。65 3体系策划 包括制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和管理方案;进行职能分析和机构确定;进行职能分配;确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和各层次文件清单等。 4文件编写 文化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对体系策划的结果形成适用的权威性的文件,是对各类组织风险有效控制和管理的保证。 5体系运行 通过体系运行,检验体系策划与设计及文件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66充分发现体系存在的问题,利用体系自我发现、自
35、我纠正和自我完善的机制,使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6监督和评审 及时发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的重要手段,通过体系自身的各种监督,检查体系是否按计划运行,判定体系的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7纠正和预防 为保证体系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采67取纠正措施,以保证体系按计划实施。为防止类似的问题重复出现,还应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并保证实施。 8持续改进和保持 “建立和保持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要求,体系能否持续有效和适用,保持是关键,体系保持是根据组织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动态适应的过程。68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审核 职业健康安全管
36、理体系规范将审核定义为:“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根据其定义,审核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是“获得审核证据的过程。根据ISO 9 000的定义,审核证据是指“与审核准则有关的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和其他信息。这些证据,常见的记录包括运行中的各种记录,如:安全检查记录、组织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记录、方针和目标以及管理方案执行情况的记录、事故和职业病记录、应急记录、内部审核报告以及管理评审报告等。69而“事实陈述”是指审核过程中有意义的访谈结果。“其他信息则主要指现场审核时通过观察、获取和收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环境的
37、不安全条件。第二是对这些审核证据“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的过程。常用的审核准则包括:审核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审核分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内部审核称为第一方审核;外部审核又分为第二方审核及第三方审核。 五、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程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依据审核准则,由获得认可资70格的认证机构,对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认证及认证评定,确认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及有效性,并颁发认证证书与标志的过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具有以下特征:认证的对象是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8、认证的依据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认证的方法是由认证机构派遣审核人员对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定,提交审核报告,提出审核结论;获得认证的结果:组织通过认证机构的审核,最终取得认证机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71证书和标志将向外部相关方证明,该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认证的性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第三方从事的活动,第三方是独立于第一方(供方)和第二方(需方)之外的一方,与第一方和第二方既无行政的隶属关系,又无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强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要由第三方实施是为了确保认证活动的公正性。、72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39、体系审批发证后的监督管理 认证后监督包括监督审核和管理,对监督审核和管理过程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置,并在特殊情况下组织临时性监督审核。获证单位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届满时,可通过复评,获得再次认证。 (1)监督审核。监督审核是指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组织在证书有效期限内所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审核。其目的是通过对获得证书单位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验证,确保受审核方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地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体系文件以及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确保持续有效地实现既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并有效运行。 73 根据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相关文件规定,认证机构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监督的频次和深度应视组织的具体情况决定,通常每年至少一次(对初次通过认证组织的首次监督评审应在获证后半年内进行)。监督审核分为例行(定期)监督审核和不定期监督审核。(2)复评。获证单位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时,应重新提出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受理后,重新对组织进行的审核称为复评。为了使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且得到很好的实施和保持,认证机构应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复评,复评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复评应在认证证书有效期终止前3个月进行,认证机构根据复评结果,作出是否换发证书的决定。7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