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马氏体转变ppt课件.ppt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马氏体转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处理原理及工艺-马氏体转变ppt课件.ppt(9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马氏体转变重点:重点:l 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点;l 马氏体的力学性能;马氏体的力学性能;l 钢及铁合金中马氏体的组织形态。钢及铁合金中马氏体的组织形态。难点:难点:l 马氏体相变的特点;马氏体相变的特点;l 影响马氏体转变的因素。影响马氏体转变的因素。马氏体马氏体最初是在钢(中、高碳钢)中发现的:将钢加热到最初是在钢(中、高碳钢)中发现的: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淬火),得到的能),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1895年法国人奥斯蒙(年法国人奥斯蒙(F. Osmon
2、d)为纪念德国冶金学家马滕斯()为纪念德国冶金学家马滕斯(A. Martens),把这种把这种组织命名为马氏体组织命名为马氏体(Martensite)。人们最早只把钢中由奥氏体。人们最早只把钢中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转变为马氏体的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20世纪以来,对钢中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和Ag-Cd、Ag-Zn、Au-Cd、Au-Mn、Cu-A
3、l、Cu-Sn、Cu-Zn、In-Ti、Ti-Ni等。目前广泛地等。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l 马氏体转变是由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型分解,马氏体转变是由钢经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型分解,在降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马氏体转变是钢件热在降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马氏体转变是钢件热处理强化的主要手段,产生马氏体相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处理强化的主要手段,产生马氏体相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因此,马氏体转变的理论研究与热处理生产实践有十分火。因此,马氏体转变的理论研究与热处理生产实践有十分密切
4、的关系。密切的关系。l 由于钢的成分及热处理条件不同,所获得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由于钢的成分及热处理条件不同,所获得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亦不同,继而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产生影响。通过对结构亦不同,继而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产生影响。通过对马氏体的形成规律的了解,可以指导热处理生产实践,充分马氏体的形成规律的了解,可以指导热处理生产实践,充分发挥钢材潜力。发挥钢材潜力。l 马氏体相变的含义很广泛,不仅金属材料,在陶瓷材料中也马氏体相变的含义很广泛,不仅金属材料,在陶瓷材料中也发现马氏体相变。因此,凡是相变的基本特征属于切变共格发现马氏体相变。因此,凡是相变的基本特征属于切变共格型的相变都称为马氏体相变
5、,其相变产物都称为马氏体。型的相变都称为马氏体相变,其相变产物都称为马氏体。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转变特点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转变特点l 马氏体为碳在马氏体为碳在a a-Fe中的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过饱和固溶体,通常用,通常用M表示;表示; l 马氏体的成分与奥氏体的成分完全相同;马氏体的成分与奥氏体的成分完全相同;为什么?为什么?(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一)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碳原子在点阵中分布的可能碳原子在点阵中分布的可能位置是位置是a a-Fe体心立方晶胞的各棱体心立方晶胞的各棱边的中央和面心处,实际上是由边的中央和面心处,实际上是由铁原子组成的扁八面体的空隙。铁原子组成的扁八面体的空隙。在
6、体心立方点阵中有三组扁八面体空隙(三个短轴分在体心立方点阵中有三组扁八面体空隙(三个短轴分别平行于别平行于Z、Y、X轴)。但在一个轴)。但在一个a a-Fe晶胞中只可能晶胞中只可能有某一组扁八面体空隙位置有碳原子存在。有某一组扁八面体空隙位置有碳原子存在。 碳原子溶入碳原子溶入a a-Fe点阵八面体空隙位置,必然使点阵向垂点阵八面体空隙位置,必然使点阵向垂直方向膨胀和向水平方向收缩,造成立方体的直方向膨胀和向水平方向收缩,造成立方体的c轴伸长,轴伸长,a轴轴缩短而成为体心正方点阵。缩短而成为体心正方点阵。c/a比值称为正方度或轴比。比值称为正方度或轴比。 马氏体的正方度取决于其碳含量,马氏体碳
7、含量越高,马氏体的正方度取决于其碳含量,马氏体碳含量越高,其点阵中被填充的碳原子数量越多,则正方度便越大。马氏其点阵中被填充的碳原子数量越多,则正方度便越大。马氏体的点阵常数、正方度与其碳含量的关系式如下:体的点阵常数、正方度与其碳含量的关系式如下:奥氏体、马氏体的点阵常数与钢中碳含量的关系奥氏体、马氏体的点阵常数与钢中碳含量的关系马氏体的反常正方度马氏体的反常正方度 1956年来,发现有些钢中马氏体的正方度与其碳含量的年来,发现有些钢中马氏体的正方度与其碳含量的关系式不符合上面提到的关系式,即所谓的反常正方度。与关系式不符合上面提到的关系式,即所谓的反常正方度。与上述公式计算值比,正方度低的
8、称为反常低正方度,如上述公式计算值比,正方度低的称为反常低正方度,如Ms点点低于低于0的锰钢,制成单晶奥氏体后淬入液氮,在液氮温度下的锰钢,制成单晶奥氏体后淬入液氮,在液氮温度下马氏体的正方度。比公式计算值高的称为反常高正方度,如马氏体的正方度。比公式计算值高的称为反常高正方度,如高碳铝钢和高镍钢中新淬火马氏体。高碳铝钢和高镍钢中新淬火马氏体。Fe-Mn-C钢马氏体正方度与碳含量的关系,钢马氏体正方度与碳含量的关系,1、新生马氏体,、新生马氏体,2、回升至室温后,、回升至室温后,3、普通碳钢普通碳钢高高Ni钢马氏体的异常高正方度,钢马氏体的异常高正方度,1、新生马氏体,新生马氏体,2、回复至室
9、温后、回复至室温后原因:原因:l 碳原子在马氏体点阵中呈部分无序分布时,正方度碳原子在马氏体点阵中呈部分无序分布时,正方度较低,无序分布程度越大,正方度越低;较低,无序分布程度越大,正方度越低;l 温度升高,碳原子重新分布,使有序度增加,从而温度升高,碳原子重新分布,使有序度增加,从而使正方度增大,而正交对称性减小,甚至消失。使正方度增大,而正交对称性减小,甚至消失。(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 马氏体相变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一种相变。对于钢马氏体相变是在低温下进行的一种相变。对于钢来说,此时铁原子以及置换型原子不能扩散,而且来说,此时铁原子以及置换型原子不能扩散,而且间隙型碳原子
10、也较难以扩散(但尚有一定程度的扩间隙型碳原子也较难以扩散(但尚有一定程度的扩散)。故马氏体相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扩散型相变散)。故马氏体相变具有一系列不同于扩散型相变的特征。的特征。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切变共格和表面浮突现象 马氏体相变时在预先磨光的试样表面上可出现倾动,形成表面浮突,马氏体相变时在预先磨光的试样表面上可出现倾动,形成表面浮突,这表明马氏体相变是通过奥氏体均匀切变进行的。奥氏体中已转变为马这表明马氏体相变是通过奥氏体均匀切变进行的。奥氏体中已转变为马氏体的部分发生了宏观切变而使点阵发生改组,且一边凹陷,一边凸起,氏体的部分发生了宏观切变而使点阵发生改组,且一边凹陷,一边凸起,带
11、动界面附近未转变的奥氏体也随之发生弹塑性切变应变。带动界面附近未转变的奥氏体也随之发生弹塑性切变应变。l 马氏体与奥氏体界面上的原子为两相所共有,即新相与母相马氏体与奥氏体界面上的原子为两相所共有,即新相与母相之间保持着共格关系之间保持着共格关系切变共格;切变共格;l 马氏体的长大是靠母相中原子作有规则的迁移(切变)使界马氏体的长大是靠母相中原子作有规则的迁移(切变)使界面推移而不改变界面上共格关系;面推移而不改变界面上共格关系;l 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较大,随着马氏体的形成,会在其周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较大,随着马氏体的形成,会在其周围奥氏体点阵中产生一定的弹性应变,积蓄一定的弹性应变围奥氏
12、体点阵中产生一定的弹性应变,积蓄一定的弹性应变能,当马氏体长大到一定尺寸,使界面上奥氏体中弹性应力能,当马氏体长大到一定尺寸,使界面上奥氏体中弹性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两相间的共格关系即遭到破坏,马氏体超过其弹性极限时,两相间的共格关系即遭到破坏,马氏体便停止长大。便停止长大。有两个方面的证据有两个方面的证据l 转变可在温度很低的温度下进行;转变可在温度很低的温度下进行;l 马氏体中的碳含量与原奥氏体完全一致。马氏体中的碳含量与原奥氏体完全一致。无扩散性无扩散性当然,有观察到低碳马氏体在形成时周围奥氏体碳当然,有观察到低碳马氏体在形成时周围奥氏体碳含量上升的现象。含量上升的现象。 取向关系取向
13、关系 钢中马氏体与奥氏体中已经发现的晶体学取钢中马氏体与奥氏体中已经发现的晶体学取向关系有向关系有K-S关系、西山关系和关系、西山关系和G-T关系等。关系等。新相与母相之间有一定的晶体学关系新相与母相之间有一定的晶体学关系1、K-S关系关系Kurdjumov和和Sachs采用采用X射线极图法测出射线极图法测出1.4%C钢中马氏体与奥氏体钢中马氏体与奥氏体之间存在下列位向关系,即之间存在下列位向关系,即K-S关系关系母相奥氏体的密排面母相奥氏体的密排面111与马氏体的密排面与马氏体的密排面110相平行;相平行;奥氏体的密排方向奥氏体的密排方向与马氏体的密排方向与马氏体的密排方向相平行。相平行。1
14、11/110110/111aa2、西山关系、西山关系西山(西山(Nishiyama)在)在Fe-30Ni合金单晶中发现,在室温以上形成的马合金单晶中发现,在室温以上形成的马氏体与奥氏体间具有氏体与奥氏体间具有K-S关系,而在关系,而在-70以下形成的马氏体则具有西以下形成的马氏体则具有西山关系。山关系。011/211011/111aa西山关系与西山关系与K-S关系相比,两者的晶面平行关系关系相比,两者的晶面平行关系相同,但晶向平行关系却相差相同,但晶向平行关系却相差516。3、G-T关系关系Greninger和和Troiano精确地测量了精确地测量了Fe-0.8C-22Ni合金奥氏体合金奥氏体
15、单晶中马氏体的取向,发现单晶中马氏体的取向,发现K-S关系中的平行晶面和晶向实关系中的平行晶面和晶向实际上还略有偏差,即:际上还略有偏差,即:2111/1101110/111差差aa 惯习面惯习面 马氏体转变是以共格切变的方式进行的,所以马氏马氏体转变是以共格切变的方式进行的,所以马氏体形成时的惯习面也就是两相的交界面,即共格面。体形成时的惯习面也就是两相的交界面,即共格面。惯习面应该是惯习面应该是不畸变面不畸变面,不发生,不发生畸变和转动畸变和转动。 钢中马氏体的惯习面随碳含量不同而异,钢中马氏体的惯习面随碳含量不同而异,l 碳含量小于碳含量小于0.6%时为时为111 ;l 碳含量碳含量0.
16、61.4%时为时为225 ;l 1.51.8%时为时为259 。 另外,另外,随着马氏体形成温度的下降,惯习面有向高指数变化随着马氏体形成温度的下降,惯习面有向高指数变化的趋势的趋势。如,碳含量较高的奥氏体在较高温度形成的马氏体。如,碳含量较高的奥氏体在较高温度形成的马氏体的惯习面为的惯习面为225 ,而在较低温度时惯习面为,而在较低温度时惯习面为259 。 由于马氏体的惯习面不同,使马氏体组织形态上产生差异。由于马氏体的惯习面不同,使马氏体组织形态上产生差异。转变的不完全性(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的不完全性(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的) 马氏体转变开始后,必须在不断降低温度的条件下,转
17、马氏体转变开始后,必须在不断降低温度的条件下,转变才能继续进行。冷却中断,转变立即停止。马氏体转变虽变才能继续进行。冷却中断,转变立即停止。马氏体转变虽然有时也出现等温转变情况,但等温转变普遍都不能使马氏然有时也出现等温转变情况,但等温转变普遍都不能使马氏体转变进行到底,所以马氏体转变总是需要在一个温度范围体转变进行到底,所以马氏体转变总是需要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冷却时才能完成。在一般的冷却条件下,马氏体转变内连续冷却时才能完成。在一般的冷却条件下,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开始温度Ms与冷却速度无关。当冷至某一温度以下时,马氏与冷却速度无关。当冷至某一温度以下时,马氏体转变不再进行,这个温度用体转变
18、不再进行,这个温度用Mf表示,称为马氏体转变终了表示,称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温度。转变的可逆性转变的可逆性 冷却时,奥氏体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机制转变为马氏体,冷却时,奥氏体可以通过马氏体相变机制转变为马氏体,同样,重新加热时,马氏体也可以通过逆向马氏体相变机制同样,重新加热时,马氏体也可以通过逆向马氏体相变机制转变为奥氏体,即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转变为奥氏体,即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 一般将加热时马氏体向奥氏体的相变称为逆相变。逆相一般将加热时马氏体向奥氏体的相变称为逆相变。逆相变与冷却时的马氏体相变具有相同的特点,与冷却时的变与冷却时的马氏体相变具有相同的特点,与冷却时的Ms及及Mf相对
19、应,逆相变也有相变开始点相对应,逆相变也有相变开始点As及相变终了点及相变终了点Af。 l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及在低温下仍以很高的速度进行等事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及在低温下仍以很高的速度进行等事实,都说明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点阵的重组是由原子集体的、实,都说明在马氏体相变过程中点阵的重组是由原子集体的、有规律的近程移动完成的,而无成分变化。因此,可以把马有规律的近程移动完成的,而无成分变化。因此,可以把马氏体转变看成为晶体由一种结构通过切变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氏体转变看成为晶体由一种结构通过切变转变为另一种结构的变化过程。的变化过程。l 自自1924年以来,由年以来,由Bain开始,人们根据马氏体
20、相变的特征,开始,人们根据马氏体相变的特征,设想了各种相变机制。设想了各种相变机制。二、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二、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Bain模型模型Bain最先注意到,可把面心立方点阵看成体心正方点阵,其轴最先注意到,可把面心立方点阵看成体心正方点阵,其轴比为比为1.41;如果把面心立方点阵沿;如果把面心立方点阵沿Z 轴压缩,沿轴压缩,沿X 、Y 轴伸长,轴伸长,使其轴比为使其轴比为1,即可使面心立方点阵变为体心立方点阵。,即可使面心立方点阵变为体心立方点阵。 Bain模型表明,通过原子作最小距离的简单移动模型表明,通过原子作最小距离的简单移动即可完成从奥氏体到马氏体的转变,并展现出在即可完成
21、从奥氏体到马氏体的转变,并展现出在转变前后新相和母相晶体结构中彼此对应的晶面转变前后新相和母相晶体结构中彼此对应的晶面和晶相。但它未能解释表面浮凸效应和惯习面的和晶相。但它未能解释表面浮凸效应和惯习面的存在,尚不能完整地说明马氏体转变的特征。存在,尚不能完整地说明马氏体转变的特征。K-S模型模型Kurdjumov(库尔久莫夫)和(库尔久莫夫)和Sachs(萨克斯)在(萨克斯)在20世纪世纪30年年代初研究含代初研究含1.4%C钢马氏体转变是发现所谓的钢马氏体转变是发现所谓的K-S关系后,便关系后,便提出了相应的转变晶体学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转变晶体学模型。K-S模型清晰地展示了面心立方奥氏体改建
22、为体心正方马氏体模型清晰地展示了面心立方奥氏体改建为体心正方马氏体的切变过程,并能很好地反映出新相与母相间的晶体学取向的切变过程,并能很好地反映出新相与母相间的晶体学取向关系。关系。1、令、令 -Fe点阵中各层(点阵中各层(111)晶面上的原子相对于其相邻下)晶面上的原子相对于其相邻下层沿层沿 方向先发生第一次切变(原子移动小于一个原子间方向先发生第一次切变(原子移动小于一个原子间距),使第一、三两层原子的投影位置重叠起来(切变角为距),使第一、三两层原子的投影位置重叠起来(切变角为1144)2、再令其在、再令其在 晶面上沿晶面上沿 方向发生第二次切变,使菱形方向发生第二次切变,使菱形面的夹角
23、由面的夹角由120变为变为10928,并使菱形面的尺寸作些线,并使菱形面的尺寸作些线性调整,即可使点阵由面心立方变为体心立方。性调整,即可使点阵由面心立方变为体心立方。211)112( 101G-T模型模型G-T模型也是一个经典模型,具有代表性。模型也是一个经典模型,具有代表性。A. B.Grcninger、A.R. Troiano于于1949年通过均匀切变和非均匀切变的合成来年通过均匀切变和非均匀切变的合成来满足一种满足一种Fe-Ni-C合金马氏体相变的晶格重构、外形改变、惯合金马氏体相变的晶格重构、外形改变、惯习面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习面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G-T模型。模型。切变过程:切变
24、过程:(1)首先在接近)首先在接近259 晶面上发生第一次切变,产生整体的宏观变形,使晶面上发生第一次切变,产生整体的宏观变形,使表面出现浮凸。这阶段的转变产物是复杂的三菱结构,还不是马氏体,不过表面出现浮凸。这阶段的转变产物是复杂的三菱结构,还不是马氏体,不过有一组晶面间距及原子排列情况与马氏体(有一组晶面间距及原子排列情况与马氏体(112)a a 晶面相同;晶面相同;(2)接着在()接着在(112)a a 晶面的晶面的 方向上发生方向上发生1213的第二次切变,使之的第二次切变,使之变成马氏体的体心正方点阵,这次切变是宏观的不均匀切变,只是在微观的变成马氏体的体心正方点阵,这次切变是宏观的
25、不均匀切变,只是在微观的有限范围内保持均匀切变以完成点阵的改建;有限范围内保持均匀切变以完成点阵的改建;(3)最后作一些微小的调整,使晶面间距符合实验的结果。)最后作一些微小的调整,使晶面间距符合实验的结果。 111aG-T模型较好地解释了马氏体转变的浮凸效应、惯习面、取模型较好地解释了马氏体转变的浮凸效应、惯习面、取向关系及亚结构变化等问题,但它不能不能解释碳含量小向关系及亚结构变化等问题,但它不能不能解释碳含量小于于1.4%钢的取向关系。钢的取向关系。 钢中马氏体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马氏体单元的形钢中马氏体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马氏体单元的形态及亚结构的特点来看,主要有半条马氏体、片状态及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处理 原理 工艺 马氏体 转变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