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风电塔筒项目申请报告_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城风电塔筒项目申请报告_模板.docx(1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咨询/盐城风电塔筒项目申请报告目录第一章 市场分析8一、 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8二、 行业竞争格局11三、 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13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16一、 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16二、 风电设备制造业概况16三、 我国风电行业发展概况22四、 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7五、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32第三章 总论34一、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34二、 项目承办单位34三、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35四、 报告编制说明36五、 项目建设选址38六、 项目生产规模38七、 建筑物建设规模38八、 环境影响39九、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2、39十、 资金筹措方案40十一、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40十二、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4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41第四章 项目选址分析43一、 项目选址原则43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43三、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现代化建设内生动力47四、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49第五章 建筑工程说明50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50二、 建设方案50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51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51第六章 产品方案53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53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53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53第七章 发展规划55一、 公司发展规划55二、 保障措施56第八章 法人治理58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58二、 董
3、事61三、 高级管理人员67四、 监事70第九章 安全生产分析73一、 编制依据73二、 防范措施76三、 预期效果评价81第十章 原辅材料供应82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82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82第十一章 项目环保分析83一、 编制依据83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84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86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87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88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88七、 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89八、 清洁生产89九、 环境管理分析91十、 环境影响结论93十一、 环境影响建议93第十二章 项目进度计划94一、 项目进度安排94项目实
4、施进度计划一览表94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95第十三章 投资计划方案96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96二、 建设投资估算97建设投资估算表101三、 建设期利息101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3四、 流动资金103流动资金估算表104五、 项目总投资10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5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6第十四章 经济收益分析108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08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2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4四、 财
5、务生存能力分析116五、 偿债能力分析11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7六、 经济评价结论118第十五章 风险评估分析119一、 项目风险分析119二、 项目风险对策121第十六章 总结说明123第十七章 附表附录124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24建设投资估算表125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7流动资金估算表12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3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5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36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
6、37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38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39能耗分析一览表139报告说明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地区,因当地用电需求量小、配套电力输送基建落后,风电产地与消纳地出现一定空间错配,制约了风电行业健康发展。但随着政府一系列促进消纳政策的实施,以及风电远距离传输、区域开发中心转移,风电产业链逐渐完善,消纳问题持续好转。一方面,国家加大电网基建投入,并将特高压作为“新基建”重点投资建设的七大领域之一开展建设,将为风电的跨区域传输提供硬件支持,实现全面消纳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逐步将风电开发中心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开发中心向用电中心靠拢,进一步解决风
7、电消纳问题。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582.4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641.3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14%;建设期利息47.5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85%;流动资金893.4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01%。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10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8561.25万元,净利润1490.31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20.45%,财务净现值1493.78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5.60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由上可见,无论是从产品还是市场来看,本项目设备较先进,其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利润率高、市场销售良好、盈利能力强,具
8、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而项目是可行的。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市场分析一、 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行业面临的机遇(1)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风电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具有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经济竞争力较强、环境影响微小等优势,是最有可能在未来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之一,各主要国家与地区都出台了鼓励风电发展的行业政策。例如,欧洲多国政府通过价格激励、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和出口信贷等手段支持风电产业发展;美国采用“
9、投资税负减免”和“产品税赋抵免”等形式,通过对风电场运营商、风电终端使用者的补贴鼓励行业发展;我国也通过产业规划、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式,推动风电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随着各国政府和产业界对风电行业的持续投入,未来风电设备行业发展空间广阔。(2)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保障了风电行业的正确发展,而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未来风电市场将不断扩大。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预计,2020-2024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55.0GW,年复合增长率约4%;其中,海上风电增速较快,预计新增装机容量50.8GW,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9%。亚太、欧洲、北美洲及拉美、非洲陆上新增
10、装机分别容量为157.4GW、68.3GW、66.6GW、10.8GW。未来几年亚洲市场的成长性将最为强劲,尤其是中国其风电需求将持续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预测,中国到2023年在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的占比将维持在30%以上,始终是全球第一大风电市场。随着全球风电建设的加快,为解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清洁能源需求提供重要支撑,未来风电设备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3)终端消纳情况不断改善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风电开发集中在三北地区,因当地用电需求量小、配套电力输送基建落后,风电产地与消纳地出现一定空间错配,制约了风电行业健康发展。但随着政府一系列促进消纳政策的实施,以及风电远距离传输、区域开发中心转
11、移,风电产业链逐渐完善,消纳问题持续好转。一方面,国家加大电网基建投入,并将特高压作为“新基建”重点投资建设的七大领域之一开展建设,将为风电的跨区域传输提供硬件支持,实现全面消纳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国逐步将风电开发中心向中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开发中心向用电中心靠拢,进一步解决风电消纳问题。2020年弃风电量166亿千瓦时,同比减少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3%,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弃风率持续下降。从近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来看,截至2018年底,“三北”地区占比较2015年底降低约9%,东中部地区占比提高约8%,风电开发重心持续向消纳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综上,随着基建设施
12、的不断完善,以及地区结构不断调整,风电消纳将逐步得以实现。2、行业面临的挑战(1)结构性供需矛盾我国风电行业规模化发展期催生了数量众多的风电设备生产企业。常规陆上及兆瓦级以下风电设备行业产能相对充裕,市场竞争激烈,但规模以上的相对较少,部分企业利润水平较低;而推进风电平价上网、加速海上风电开发所带来的风电设备大型化、生产基地向沿海转移等趋势,也改变了市场需求,部分原有生产厂商因生产设备、产能布局、工艺技术等未及时改进升级,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出现错配,造成结构性供需矛盾。同时,技术标准、工艺要求、设备规模、质量控制要求均较高的大型风电设备,特别是大功率的大型海上风电设备,因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导
13、致能够满足下游客户高技术标准和及时供货能力的国内风电设备供应商尚较为稀少,部分核心尚无法完全实现国产替代,因而目前产能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资金缺乏风电设备行业除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外,也是资本投入较大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虽然,近几年全球风电行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一批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快速成长,但总体而言,相比于国外巨头,国内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资产规模还普遍较小,获得融资的难度相对较大,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匮乏的情况,这对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3)产业政策调整风能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为鼓励风电产业的发展,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
14、国政府都出台了相关产业激励政策。近年来,我国对风电产业激励政策进行调整,发布降低风电上网指导价、逐步取消风电项目补贴、开展风电项目竞争性上网等政策措施,对风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升级、成本管控、项目进度控制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若无法实现降本增效将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业内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二、 行业竞争格局伴随风电行业的不断发展,全国风电年新增并网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为上千家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厂商提供发展空间。在平价上网等压力之下,要求业内厂商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风电设备发电效率;而升级生产设备、批量化生产,也对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大帮助,这共同导致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产
15、业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这对风电设备零部件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尤为重要,因而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市场份额向一线企业集中趋势逾渐明显。陆上与海上风电产品因技术难度、成本构成、经济效益等因素使得两者发展水平不同,进而导致上游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竞争情况及未来前景存在差异。从陆上风电设备行业来看,中游风电整机厂商头部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得以快速发展,少数领先企业占据大额市场订单的情况持续依旧。该等厂商凭借行业地位优势,主导了与上游研发协同的过程,需要上游风电零部件厂商具备完备研发团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快速响应其定制化需求。同时,该等厂商需求的产品逐渐大型化,要求生产厂商具备大功率产品的生
16、产经验,对产品批量交货时点也有严格要求。因此,对上游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部分技术研发能力欠缺的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间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从海上风电设备行业来看,因为发展时间较短更为谨慎,无论是新增装机还是在建项目,几家实力雄厚的国企在国内海上风机市场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海上风电产品的高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他们在供应商选择时更为严格,需要对上游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的图纸消化、工艺改进、质量控制以及供货能力进行多方位考核,导致行业准入门槛高于陆上风电。目前,从事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等海上风电设备零部件生产的企业较少,行业竞争体现在技术工艺、客户品牌、产能布局等方面。三、 进入本行业的主
17、要壁垒1、技术工艺壁垒风电设备零部件具有产品差异大、质量要求高、供货周期紧等特征,制作流程复杂且周期较长,需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究、经验积累方能产出合格优质的产品。同时,不同客户产品标准不同、技术要求繁杂,需要根据各项目情况对设计院提供的设计蓝图进行拆解、研发、试制,确定制造时采用的具体参数及制备方案,并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监测、出场检验等多方面进行全过程管控,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辅以长期积累的专业领域技术经验,方能在质量、功能、交货等各方面满足下游客户的严苛的定制化设备零部件需求。因此,对于新进企业而言,由于缺乏工程经验和技术储备,无法快速响应下游客户需求,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
18、场竞争。此外,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等需在抗腐蚀、抗台风、抗海水冲撞等方面具有更可靠的设计,且单段长度较长、直径较大、重量较重,制备过程中对焊接并行控制、机加工精度控制、涂装质量控制、缺陷检测修复等环节要求较高,仅有部分实力较强的厂商掌握了高品质、大功率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的制造技术,大量中小企业较难进入主流市场。因此,对于新进企业而言,存在技术工艺壁垒。2、市场认可壁垒风电塔筒、桩基等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要求可靠使用寿命在20年以上,产品质量对于保障发电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下游客户在选择上游供应商时,都需通过长期、谨慎的考核,并在选择供应商时重点关注实际产品的销售业绩及运行情况,选定
19、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的供应商进行采购。而新进入者因质量标准不明晰、生产过程管理不健全以及技术不够成熟等因素,难以获得实际订单进行测试改进、提升设计能力和产品质量稳定性,与下游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存在困难。因此,严格的市场认可标准成为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3、资金规模壁垒风电设备产品制造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初期投入的资金规模较大。风电塔筒、桩基等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其生产制造需要大吨位门式起重机、厚板卷板机等大型设备,根据生产流程还需进行大量场地工装及设备改型,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同时,为满足客户交期较紧、交货量大的需求,需要在前期研发、原材料采购方面垫付资金,流动资金投入较大。此外,风电行业的
20、大功率趋势也对生产厂商提出更高要求,生产厂商需要需对生产、检测设备持续进行投入,并在吊装、储运等生产环节进行设备升级,方能持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因此,对新进入者而言,存在资金规模壁垒。4、人才壁垒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且国内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这对企业提出较高的技术迭代要求。风电塔筒、桩基等属于大型钢结构产品,需要材料工程、机械自动化、工业设计、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国内大型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已组建较为完整的技术人员梯队。但总体而言,想要实现大功率、降本增效以及国产化替代等目标,仍然存在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缺口,特别是系统掌握风电理论并具有风电工程开发、设计、建设实践
21、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因此,本行业对新进入企业构成了较高的人才壁垒。第二章 项目背景、必要性一、 行业利润水平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风电塔筒、桩基等风电设备零部件产品是按照客户提供的设计图纸、技术标准,结合企业自身技术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经验、制造水平等定制生产的非标准化产品,行业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大规模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工艺控制、材料检测、工程经验等各方面建立较强优势,生产工艺较为先进、产品质量较高,其利润水平相对较高。风电塔筒、桩基等风电设备零部件行业的利润水平受原材料价格波动、产品市场价格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原材料方面,钢板是风电塔筒、桩基等风电设备零部件的主要原材料,钢材市场的价格波动对
22、产品的毛利率水平影响较大。产品市场价格方面,风电塔筒、桩基等风电设备零部件的价格通常由招投标或商业谈判等确定,不同的市场竞争、技术难度、质量要求等情况将导致产品利润水平有所波动。此外,海上风电塔筒、桩基因在吊装出运设备、焊接疲劳强度控制、材料无损探伤检测、工程设计经验储备均要求更高,能生产大兆瓦海上风电塔筒、桩基的生产厂商较少,短期内市场供给相对紧张,因此海上风电塔筒、桩基整体利润水平高于陆上。二、 风电设备制造业概况风电产业链包括上游的风电设备零部件制造,中游的风电整机总装和大型风电场施工,以及下游的风电场投资运营、维护。上游领域由包括风电机组、风电支撑基础以及输电控制系统等,因其生产技术性
23、较强,多由中游的风电整机厂商或风电场施工商向专业生产商定制采购。风电整机厂商、风电场施工商领域的参与者多为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等规模以上企业,因而中游领域集中度较高,国内主要风机整机企业包括中国海装、上海电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主要风电场施工商包括中国交建、华电集团、龙源振华等。下游的风电场运营商主要由大型国有发电集团投资运营,包括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大唐、国家电投、中国华电、华润电力、中广核、国投电力等。1、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概况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起步较晚,1996年前我国风电设备全部从国外直接引进,而后才开始风电技术引进和规模化发展。1996年至2006年,我国风力发电设备
24、制造商基本依靠引进国外成熟风电技术,国外风电设备制造商在我国风机市场占据优势地位,2006年新增装机市场份额仍超过半数。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持续增大,陆上风电主流机型逐步向3.0MW以上级别发展,海上风电主流机型也已达4MW以上。而风电机组大功率化趋势,也带动叶片和塔筒向大型化发展,叶轮直径和塔筒高度均持续提高;同时,变桨距功率可调节型机组发展迅速,近年来在风电机组特别是大型风电机组上也得到广泛应用。伴随着我国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与成熟,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已成为国内风电设备市场主力,国内风电整机厂商在2019年新增装机容量中的市场份额已超过
25、85%;同时,海上风电市场上述趋势更为显著,2019年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中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超过95%,上海电气、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及明阳智能也成为全球第三至第六大海上风电制造商,发展态势良好。国内风电整机国产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也为国内上游风电零部件厂商带来良好发展机遇,风电产业链各环节处在快速上升通道。整体来说,我国风电设备技术最近20年的发展一直处于追赶状态。目前,整机制造、齿轮箱等大型组件国内已能规模化生产,并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在自主研发能力、检测认证体系、特别是关键零部件制造方面,国内仍与国外先进产能具有一定差距;且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也相对落后,例如大型叶片试验、传动系统试验、整机
26、测试场环节,滞后于风电装机规模扩大速度。预计到2020年,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将下降至0.30元-0.40元,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也将下降至0.56元;通过风力发电设备技术进步带来降低风电成本、提升发电效率,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已成为实现风电平价上网最为重要实现途径。2、风电设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及方向(1)风电设备制造业潜在市场价值巨大基于世界各国对风电领域的不断投入及风电技术的进步创新,预计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业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增长。据测算,2018-2027年间,全球风机供应链潜在市场价值高达5,400亿美元。其中,叶片与塔筒的市场潜力最大,分别超过1,000亿美元。此外,技术进步推动
27、下一代风机机型将更多选择46MW的机型。(2)风电设备大功率趋势显著因平价上网、竞争性配置等需要,风电降本增效的需求日益增长,风电设备大功率化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已成为风电产业重要发展趋势,我国风电快速发展带动风电机组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截至2019年底,累计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为1.8兆瓦,同比增长3.7%。2019年新增装机的风电机组平均功率为2.5MW,同比增长12.4%;其中,2.0-2.9MW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市场占比由2009年的8%增长至2019年的72%,3.0-3.9MW风电机组新增装机容量市场占比由2017年的3%增长至2019年的18%,4.0MW以上风电机组新增
28、装机容量市场占比由2015年的1%增长至2019年的9%,风电机组单机容量逐年增长。海上风电机组方面,我国海上风电整机厂商积极推动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当前国内海上机组单机容量主要集中在2.5MW-4MW。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底,在我国所有吊装的海上风电机组中,单机容量为4MW的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93.0万千瓦,占海上总装机容量的41.7%;4.0-4.9MW、5.0MW及以上机组,占海上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分别为55.5%、17.0%,较2018年,新增了单机容量为4.5MW、7.0MW、7.25MW的机组。目前,我国整机厂商已积极布局8MW以上产品。上海电气已于2018年
29、从西门子Gamesa可再生能源公司引进SG8MW-167海上风电机组,并计划与浙江大学合作对10MW量级以上机组进行攻关。金风科技也在2018年发布了GW168-8MW机型,并计划在福建三峡兴化湾二期海上风场安装两台8MW样机。此外,中国海装、湘电风能、明阳智能等诸多整机厂商也在开展大容量机组的研发。(3)风电机组、支撑基础、海底电缆及升压站已成为海上风电行业主要增长点海上风电项目在硬件方面主要包括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支撑基础、海底电缆等。在海上风电的总投资中,上述硬件投资占比超50%,按照目前海上风电平均开发投资造价每千瓦1.4万元计算,“十四五”期间面向整机制造商以及周边部件供应商如风电塔筒
30、及桩基、海底光缆等的市场规模将超3,500亿元。风电机组方面,海上风电机组大多是在陆上风电机组的基础上,通过升容、加强防腐等手段升级设计而来,其关键设备的组成与陆上机组总体一致。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单机容量4MW以上的风电机组整机造价与单机容量呈正相关,单位造价区间多在5,051-7,300元/kW范围。6MW以上的风电机组由于没有大批量应用,研发成本较高,相对来讲单位造价较高。风电支撑基础方面,海上风电支撑基础包括风电塔筒、桩基等,受风电场地质情况、水深、离岸距离等因素影响,单台套海上风电支撑基础的造价(含施工)约为1,000万元-3,000万元,占海上风电投资成本的24%-33%。以4MW风
31、电设备为例,其单桩基础造价(含施工)约为950万元到1,350万元,导管架基础造价(含施工)约为1,000万元到1,400万元,高桩承台基础造价(含施工)约为1,200万元到1,500万元。此外,由于广东和福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单台基础的造价(含施工)在2,000万元左右。海底电缆及升压站方面,35kV的海底电缆造价在60万元每公里到150万元每公里范围内,220kV海缆造价在每公里450万元到600万元范围内;海上升压站的造价成本主要与建设规模大小呈正相关修改性,施工安装、电气设备等成本在20,000-30,000万元之间,单位造价随着规模提升显著下降。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经验的逐步
32、积累,以及各环节设备国产化的持续推进,海上风电的开发成本持续下降;风机运行稳定也持续加强,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海上风电投资回报率逐步进入相对理想区间,未来我国海上风电装机量将呈现快速平稳增长,海上风电设备市场前景广阔。三、 我国风电行业发展概况中国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陆上3级及以上风能技术开发量在26亿千瓦以上,近海海域3级以上风能技术开发量约5亿千瓦。从风能资源潜力和可利用土地、海域面积等角度看,在现有风电技术条件下,中国风能资源足够支撑20亿千瓦以上风电装机,风电可以成为未来能源和电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装机规模不断扩大,风电产业持续发展我国风电场建设始于20世纪8
33、0年代,在其后的十余年中,经历了初期示范阶段和产业化建立阶段,装机容量平稳、缓慢增长。自2003年起,随着国家发改委首期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风电场建设进入规模化及国产化阶段,装机容量增长迅速。特别是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装机容量翻番,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明确的规划和不断更新升级的发展目标。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6.8GW,同比增长26.68%;2019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36.3GW,同比增长12.78%;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全球比重从2000年的约2%增长至2019年的约36%,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已成为全
34、球风力发电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同时,全年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相对较高,2019年弃风电量169亿千瓦时,同比减少108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4%,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弃风率持续下降。2、新增装机向东中部负荷中心转移,地区结构不断改善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地带。一是三北地区丰富带,以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甘肃为代表的省份风能资源最为丰富,该等地区主要以陆上风电为主,其中阿拉山口、达坂城和辉腾格勒等地区年可利用小时达5,000小时。二是沿海及岛屿地丰富带,其中东部部分沿海区域属于高风功率密度区域,例如江苏、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是较为理想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区域,十三五期间
35、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也集中在该等区域。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风电开发以陆上风电为主,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该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往往电力需求不旺盛,风电就地消化较难;同时,国家电网建设滞后于风电资源开发速度,对风电外送条件影响较大影响,导致风电产地与消纳地的空间错配。自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对特高压电网等基础设施持续建设投入,富余风电外送条件得到较好的改善,弃风率持续降低。但实现风电远距离输送仍需要对电网基础设施持续进行投入,且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近年来风电技术发展较快,尤其是海上风电方面降本增效成果较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成为可能,而东部沿海地区也恰为电力需求旺盛的经济发
36、达地区,充分满足就地消纳条件。因此,国家通过新增装机布局转移也能较好的解决风电消纳问题。从近年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来看,截至2019年底,“三北”地区占比较2018年底降低约6%,东中部地区占比提高约5%2,风电开发重心持续向消纳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随着地区结构不断调整风电消纳问题将得以更快改善。3、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运维经验及行业标准不断丰富完善,海上风电已具备完整开发体系我国海上风电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发、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发展阶段。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链主要包括风电设备零部件厂商、风电整机厂商、风电场施工商、风电场建设运营商等,伴随着海上风电的发展,产业链各环节也在不断成长和完
37、善。从海上风电关键技术来看,我国已取得诸多突破。海上风电机组国产化方面,诸如金风科技、上海电气、明阳智能等风电整机厂商都已进行5MW以上大容量机组的试验示范。海上输配电方面,到2018年11月底我国已经开发建设14座升压站,其中12座已经并网,同时初步完成了深远海大型汇流站有关技术的研究。风电机组基础设计方面,抗冰设计与一体化设计能力提升,通过设计优化和改进提出了无过渡段单桩设计技术。海上风电场施工方面,风电施工船舶专业化程度已较高,其起重、作业能力可满足大容量机组安装要求;同时,打桩设备已相对完善,基础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也基本成熟,满足大容量风电机组基础的施工要求。从海上风电运维经验来看,我
38、国已具备一定积累。国内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7.0GW,积累了一定的运维经验;运维船推陈创新,专业运维船得到应用,不断提升运维水平。从目前来看,已经进入质保期的项目有江苏如东和上海东海大桥项目,海上风电设备的性能故障率基本满足设计和招标阶段的要求,年发电量也基本达到了预期,而且有部分项目发电量超过预期。从海上风电产业服务体系来看,我国已逐步完善。我国首部海上风力发电场国家标准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GB/T51308-2019)于2019年10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了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空白。同时,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相关政策、技术标准、检测认证等方面的产业服
39、务体系得到了不断积累和完善,为下一阶段海上风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政策引导驱动下,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快速增长与英国、丹麦、德国等欧洲国家相比,我国海上风电起步较晚。自我国首个满足“双十”标准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江苏如东150兆瓦海上风场示范项目投运以来,海上风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凭借其距离用电负荷近、发电稳定、不占用陆地土地资源等优势,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2015-2019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已成为全球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2019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2.5GW,同比增长43.93%;累计装机达到7.0GW,总装机容量仅次于英国、德国,位列全球
40、第三。2018年我国新建了13座海上风电场,总投资达到约114亿美元,占2018年全球海上风电行业总投资的44%。中国海上风电行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在国家能源局制定的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确定了海上风电开工建设项目规模达到10GW、累计并网容量5GW以上的目标。同时,国家能源局2018年5月发布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落实建设海上风电竞价模式,加快海上风电建设并网及转型升级进度。此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2019年5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将可再生能源配额正式落地,为风电、光伏平稳成长保驾护航,海风资源丰富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发
41、展海上风电的积极性提高较大。同时,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也已出台海上风电发展相关政策。未来,在我国大力开展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海上风电将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根据国网能源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2019预测,“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发展将进一步提速。根据江苏、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或地方已批复的海上风电发展规划规模测算,“十四五”期间预计全国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25.0GW;至2025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30.0GW左右,80%装机集中在江苏、广东、福建等省份,且江苏、广东有望建成集中连片开发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42、。2030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超过60GW,占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的比例约为12%。四、 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大力实施向海发展战略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人海和谐,面朝大海、向海发展、赋“能”未来,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努力打造成为东部沿海发展质量高、经济活力强的蓝色增长极。1、打造黄金海岸发展带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带。依托临海高等级公路,串接沿路主要开发园区、港城、乡镇,强化南北向的经济联系与功能互补,形成以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特色的绿色海洋经济集聚发展带。2、提升港口发展能级推进港口资源战略整合提升。坚持内河港口网络化、河海联运一体化,持续
43、提升港航基础设施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盐城港综合运输枢纽功能、多式联运功能、临港产业集聚功能、物流增值服务功能。统筹推进全市港口岸线资源的存量整合优化和增量精准配置,鼓励专用码头与公用码头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实现岸线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推进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旅游康养基地“一区三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打造长三角北翼强劲活跃增长极。1、打造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高质量推进“飞地经济”示范区建设。立足“飞地”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省和上海等有关方
44、面支持,以33平方公里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为核心、以307平方公里大丰飞地为基础,全面深化长三角各类园区合作共建,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推动“飞地经济”发展。围绕全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具有配套基础的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重大项目,推动与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最具规模的承接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加快建成长三角“飞地经济”示范区,为全国“飞地经济”建设提供样板。2、加快形成全方位接轨新格局推进更高水平融入长三角。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公共服务、要素市场、全域开放等领域一体化。(三)打造“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为引领,全方位
45、加强对韩合作,加快构建连接日韩、东南亚、欧美的国际开放大通道,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1、高标准建设中韩(盐城)产业园提升中韩(盐城)产业园发展质量。按照“一园两区”的空间框架,推进产城融合核心区和临港产业配套区协调联动,将中韩(盐城)产业园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新的重要平台、国家层面对韩合作的重要示范区、国际合作的新标杆。2、打造亚太自贸区建设先行区抓住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机遇,以融入亚太自贸区建设为重点,以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为抓手,加大国际贸易创新改革,努力推动中韩(盐城)产业园成为对接亚太自贸区建设的先行区。对接RCEP中关于跨境电商、投资、原产地规则
46、、服务贸易等方面条款,深化与日韩、东南亚等地经贸合作。(四)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努力打造淮河流域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1、高起点建设滨海港工业园区以国家级新区为标杆、以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推动滨海港工业园区加快建设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打造我市北部产业经济新高地、城市发展增长极。2、推动淮河流域城市协作交流构建淮河出海综合交通走廊。发挥淮河出海门户港的龙头作用,整合内河和海港资源,推动内河航道向西延伸至安徽、河南。(五)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提升利用外资质效、优化外资外贸结构
47、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经贸合作,持续提升开发园区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水平,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1、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围绕我市特色产业集群关键环节和民生需求,重点面向东亚、东南亚等地,持续开展大力度、高频次投资促进活动。2、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发展推动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引导加工贸易向全产业链延伸,加工组装企业向技术、品牌、营销型企业转变。3、推动开发园区提档升级优化开发园区布局定位。持续开展开发园区“等级创建”,完善园区特色产业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园区建设水平。以国家级、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高新区为主体,实行“开发区+功能园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托管代管空间相邻、产业相近、功能相似的开发园区,推动空间整合、资源整合和产业调整。五、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统筹考虑“区域、城乡、陆海”三个维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支撑,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协同,与“两统一”核心职责相一致的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格局。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地绿水清、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2、构建市域整体协调发展格局加强全域统筹协调。市区板块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和主城吸引力,加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