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doc
《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4-5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保定市二模、石家庄市下学期第二次模拟、邯郸市二模、张家口市一模、唐山市一模、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衡水中学第十次调研、衡水中学第九次调研、保定市一模、邯郸市一模、石家庄二中4月模拟)语文试卷汇编而成保定市二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寄左省杜拾遗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注: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即左省,与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即右省)的岑参同为谅官。紫微,星官名,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联叙述作者与
2、杜甫同朝为官,经常同行人朝,又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B.颔联叙写自己早出晚归,“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C.颈联承前两联,一个“悲”字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感受和态度。D.尾联委婉抒写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有相通之处。15.此诗尾联是何含意,你认为是“颂语”还是“愤语”?请简要分析。(6 分)14. B(3分)“晓”“暮”二字突出这种生活的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失望。15尾联意为: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这是诗人的愤语,诗人故作反语,寓贬于褒,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
3、,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补阙(谏官)的诗人“自觉谏书稀”,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发了内心忧愤。(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石家庄市下学期第二次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刘商兄弟飘零自长年,见君眉白转相怜。清扬似玉须勤学,富贵由人不在天。万里榛芜迷旧国,两河烽火复相连。林中若使题书信,但问漳滨访客船。注刘商,徐州彭城县(今江苏铜山县)人。两河:京杭运河、淮河的合称。漳滨:漳水边。汉刘桢“余婴沈痼疾,窜身清漳滨”,后因用为卧病的典实。14.下列对这
4、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但诗人对兄弟的真情切意洋溢在字里行间。B.离别之际“见君眉白”,细节格外触动心弦,很自然地引出颔联内容。C.颈联第二句写两河烽火相连,将离别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更添悲凉。D.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处境与复杂心境:漂泊在外,卧病在床,精神颓丧。15.送别之际,诗人心情复杂,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对刘南史的情感态度。(6分)14.D【解析】“精神颓丧”错,由颔联可知。15.参考答案:对兄弟的同情:首联流露出诗人对于飘零在外、年华老去的刘南史的同情怜惜;对兄弟的肯定和劝勉:诗人肯定刘南史丰采似玉,并劝勉他勤于学习,因为富贵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对兄弟
5、行于途上的担心:杂草丛生绵延万里,迷失了家乡的路,两河一带又烽火相连,让人担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邯郸市二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夕次圃田店祖 咏前路入郑郊,尚经百余里。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是对全诗主要内容的概括,具有总括全诗的作用。B.首联写停驻于圃田店之后的行程,从这里出发还要再走一百余里才能到达目的地。C.颔联写的马困乏烦躁急欲歇息,侧面表现出行客虽久于路途、疲惫不堪却归心似箭。D.尾联写作
6、者因为已定的归期临近,没时间多停留,所以半夜就起身渡泾水西去。15.请简要分析颈联的作用。(6分)答: 14.答案:D解析:“因为已定的归期临近”说法错误,诗中并没有说限期而归。所谓“不遑宿,所谓“中夜渡,只是在表明思归心切,未必限定着归期。15.答案:描写了作者停驻圃田店时看到的傍晚景色,渲染了一种安恬宁静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归之情。宕开一笔,舒缓了诗歌的节奏,使得整首诗歌委婉从容。(每 点2分)张家口市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节选)李白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观书散遗帙,探古穷
7、至妙。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严光桐庐溪,谢客临海峤注。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注严光,字子陵,东汉初隐士。谢客,谢灵运,南朝刘宋时的山水诗人。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概言自己在宫禁中的生活状态,“晨趋”“夕待”正是入官以来的形象写照。B.三、四句写诗人博览群书,深人钻研其奥妙轻松自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悦。C.诗人以青蝇比喻那些势利的庸俗小人,而以“阳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D.这首诗一反李白所常有的奔放激情和奇特想象,语言平实却蕴籍着复杂的情感。1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14.B 解析诗人表面上是写读书
8、的闲情逸致,实际上暗示这快意的读书恰是失意的寄托,反衬出他在翰林院供职时无聊烦闷的心情。15.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建功立业之后,就要辞别官场尘世,去水边垂钓(3分)。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就去隐居山林的理想(3分)。(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唐山市一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石苍舒醉墨堂(节选)宋代 苏轼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注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
9、隶书。柳子,柳宗元。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交代醉墨堂的建造以及命名,第二句表现堂中练书心情。B.诗人借用柳宗元的形象比喻表现石苍舒对书法嗜好的极致程度。C.诗人认为石苍舒的书法技艺已达到完美境界,但也有不少瑕疵。D.兴致来时,石苍舒练习书法挥笔神速,如同骏马瞬间路遍九州。15.石仓舒“醉墨”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 C (“败笔”指用完作废的笔。)15.为练习书法,专门建堂,且命名“醉墨”。对书法痴迷,从书法中获得无穷快乐,甚至消除了忧愁。为追求技艺,勤学苦练,用废的笔堆积如山。(每点2分)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二)古代诗歌阅读(
10、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春风疑不到
11、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15钱鐘书先生谈
12、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14.【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
13、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15.【答案】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因 “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1分)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山城野花晚开了。(1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
14、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1分)(一联一析,各1分,能概括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体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的,意思对即可得分)【解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
15、、断续或跳跃的衔接,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元珍)交好。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此诗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颔联承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思考。正是在
16、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衡水中学第十次调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秦州杂诗(其一)杜甫满时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迎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注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生事,即生计。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心折,即心惊。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绾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B.頷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
17、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G.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岀了秦州一帯的空旷宁静,以此村托诗人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淹留?15.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6分)14.C (“宁静”不准确,应为“寂寥”;“因远游而生难以言状的悲苦情”,以偏概全,不止远游)15.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投靠亲友,飘泊不定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
18、,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每点2分,三点即可满分;每点中观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衡水中学第九次调研赤壁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从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乌鹊寒声”等描写内容可以推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恰逢深秋时节。B.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这两句诗具体描写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开篇即气势逼人。C. “汉家
19、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表明,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 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D. 袁枚作诗论诗崇尚“性灵”,而“性灵”的审美价值核心是彰显独特的个性,本诗体现了浓厚的个性色彩。14. 尾联所用的“吹箫客”和“乌鹊”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哪篇传世诗文?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分析】(1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5)本题考查对典故的掌握以及情感的把握。这两个典故来自于我们的教材,只要能背诵,均可以答出出自哪篇诗文,对于情感的把握先要准确理解诗意,再抓住关键的传情达意的字词,分析诗歌写景句意境,再结合全诗内容对其情感进行探究。【解答】(14)B“具体描写”并不准确。本联属于概述,是概述的当年赤壁大战以及这次战争的意义。(15)“吹箫客”化用了苏轼赤壁赋里句子“客有吹洞箫者”。“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里诗句“月明星稀,乌鹊
21、南飞”。诗人说这次来赤壁没有苏轼笔下的吹箫的客人为伴,只能寂静的深夜里听见乌鹊凄凉的鸣叫声。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同时寄寓了不被君王赏识,抱负不展的抑郁之情。答案:(14)B(15)第一问:“吹箫客”出自苏轼赤壁赋,“乌鹊”出自曹操短歌行。第二问:尾联的意思是说,我这次来赤壁并没有带着吹箫的友人为伴,所以只能听到安静的夜里有乌鹊在凄凉啼鸣。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也暗含着得不到英明君子赏识、才华无法施展的失落抑郁。译文:一阵东风强似百万大军,当年就是在赤壁,因为这次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孙刘联军的大火终于烧掉了曹操的战船,刘备如池中蛟龙得云而升天。赤壁此时正值深秋,江水滚滚东流,渔船上昏暗
22、的灯火还亮着,看来渔家收获很多。此次来赤壁没有像苏轼文章中提及的吹洞箫的客人陪伴,只有在寂静的深夜里听到乌鹊凄凉的鸣叫声。赏析:一阵东风强似百万大军,当年刘备、孙权、曹操就是因为赤壁这一战,而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一出热门的连台好戏:孔明智借东风,火烧曹操的连环船,从此天下三分,成为魏、蜀、吴三国。首联概述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场景以及意义,即三分天下。颔联中“贼”字可看出诗人是以蜀汉为正统,后句写的是刘备通过这场战役如蛟龙出深潭而升天。诗中的“秋渺渺”、“荻纷纷”等描写内容可以看出,诗人登临赤壁的时候是深秋时节,感叹一切英雄和历史都消逝了,都湮没在山川当中,只剩下默默的东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2020 届高三下 学期 语文试卷 精选 汇编 古诗词 鉴赏 专题
限制150内